品牌計量的塑成班
如何在資訊繁雜時代中,找到文獻、作者與期刊的定位與價值呢?如何讓作者與期刊品牌在專業領域中獨佔鰲頭呢?我在9月28日透過政大圖檔所所長蔡明月教授所演說:「引文分析與計量」一題中找到解答。
運用資訊計量學方法來分析與量化文獻,進而產生作者與期刊的生產力、影響力與品牌度。因此,研究樣本取得的正確性與研究者的客觀性,對整個研究結果影響甚巨。資訊計量過程中,會因不同因素與情境(資訊取得、引用動機與行為、資料庫編製流程與二次引用等)而產生誤差。為降低其影響因素,在結果分析陳述時,需透過不同面向來審視,如:研究人口多寡、同質性學門比較等。這樣一來,才會讓最後結果呈現最真實的一面。
其實資訊計量學也可廣泛地應用於生活資訊中,例如:臺灣新聞媒體引用非自製新聞比例分析,應可歸納出BBC、NHK或YOUTUBE等新聞品牌價值。另一方面,SNS發展快速,個人價值逐漸彰顯出來,藉由資訊計量方法,來產生個人品牌的價值、好感度與粉絲追隨,也實為一個不錯的研究議題(若有興趣者,可參考Peer Index,http://www.peerindex.net/)。最後,資訊計量學應用層面廣泛,可延伸出許多值得研究議題;也期待未來圖書館透過資訊計量學走向知識管理中心(蔡教授與小蝶老師感述),進而提高組織在社會上的價值與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