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是1969年由Alan Pritchard提出,將其定義為「應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藉由計算與分析文字資訊的不同層面來顯現文字資訊的處理過程,以及某一學科發展的性質與趨勢」。書目計量學主要的研究範疇是文獻(或資訊)的分佈情形以及文獻的成長與老化,其主要的應用除了Lotka's、Bradford's、Zipf's三大定律之外,也包含了這次蔡明月老師的演講主題--引用文獻分析。
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必須由正文以及其所附的參考書目組成。在學術領域之中,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通常是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發展。研究人員藉著引用文獻,表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承認、借用、繼承、修正、反駁、批判或是向讀者提供更進一步研究的參考線索等,因此正文和參考書目之間建立起一種引證關係。在早期,引用文獻的研究都以人工方式計算分析,耗時費力而且無法實施大量的數據分析,因此被局限在少數以及特定領域的期刊文章。但是1960年以後,隨著電腦問世之後,前述的情況被大幅的改善。Garfield於1963創立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電腦資料庫,為引用文獻分析開創了一實用而且方便的途徑。在傳統引文分析的基礎上,被引用的文獻不須多完美,只要滿足作者的「引用」需要即可,引用文獻也提供了作者心理相關的線索。第一位針對正文之後所附的參考書目進行計算與分析的學者為Gross & Gross,他們提出以引用次數作為評估期刊重要性之參考。在眾多引用文獻分析研究的批評之中,自我引用、引用錯誤、引用均等以及二次引用是爭議最大的幾個項目。
自我引用是引文分析的研究之中,最為人所詬病的項目,作者藉由大量自我引用,膨脹其被引用次數並誇其貢獻。但是作者的引用動機,有相當大的歧異,無法得知作者自我引用的真正目的。因此,蔡明月老師提到利用同時自我引用以及歷時自我引用來分別。同時自我引用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列於參考書目中有引用自己著作的篇數與全部參考文獻總數的比值。而歷時自我引用,則是一篇文章發表以後歷年來被引用的總數中,作者引用自己文獻的次數所佔比例。但是如果要進行歷時自我引用的相關研究,則受限於工具,目前提供較完整資訊以及標準格式的就只有 WOS。
也由於引文分析從開始就被用於評估期刊的重要性,因此很自然的也就被應用於學術評鑑上。但是,在學術評鑑上使用引文分析,是否就真的合情、合理,是我們必需詳加思考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