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圖書館是社會發展的軟實力」,我認為國家圖書館更應是這個軟實力的核心。今年8月底起,國家圖書館舉辦了一系列論壇,邀請各方專家共同探討社會、科技、經濟、政治、學術與教育等各個不同領域的發展與圖書館之間的關係,我雖然只參加了「圖書館與科技發展」這一場,還是從中獲得許多啟發。
本次論壇的與會人當中,除了臺灣大學的項潔教授曾任圖書館的館長之外,另外四位與談人都沒有圖書館的相關工作經歷,他們純粹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以他們自身的使用經驗及認知來討論圖書館在資訊通路發達,面臨邊緣化的今日,圖書館能為科技發展有何貢獻,進一步重新定位在新世代中圖書館扮演的角色。
四位與談人從各個角度談圖書館的使用經驗以及他們認為圖書館對科技發展可以做的貢獻,從館員到國家政策,我大致歸納如下:
1. 館員:
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學習新知,提升自己的視野,使自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擔任資訊守門人的角色,整理資料,有系統的介紹給讀者。
2. 各館:
隨科技發展調整館藏與服務政策,推廣新知,主動出擊,向讀者行銷專業與加值的服務;向一般民眾推廣科普知識,提升國民的科普素養;提供數位閱讀初體驗;大學圖書館及研究單位圖書館不能只服務自己的讀者,亦應對企業界提供服務,增加國家科技發展的力量;協助研究及專利申請。
3. 圖書館界:
科技不斷發展,圖書館界需與產、官、學、研各界保持資訊的流通與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並做好資源的整合〈例如:臺灣學術電子書聯盟〉與分享,以提供更優質服務。
4. 圖資人才培育:
培養具有不同學科領域專長的T型人才,使將來進入圖書館服務的館員能對不同研究領域的讀者發揮更大的貢獻。
5. 國家政策
編列預算更新圖書館的結構與設備,鬆綁用人政策,使學有專長的研究型館員可以也願意進入圖書館服務。
我認為一個以“專業”自居的館員,就應該要不斷充實自己,好提升服務品質,彰顯自身價值。而各圖書館也應清楚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以提供適當的服務,在各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服務應質重於量,加強資源的整合,讀者獲益才能更多。
在培育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圖資人才方面,國內設有圖資所的大學,如師大圖資所,今年就有做這樣的嘗試。但令人擔憂的是,圖資所培育出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優秀人才後,有多少能留在圖書館提供服務?以我國目前的人事用人體制,公立圖書館的正式館員都需具備公務人員資格,但國家考試錄取率極低,如果沒通過又想在圖書館工作,只能尋找不固定的約聘機會;而考上後敘薪則依職等發給,與貢獻度並不相關。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真的有特別的服務熱情,否則如何留住人才?
圖書館是服務的事業,是社會發展的軟實力。在別人認為「因為科技發展,網路資訊流通迅速,我們已經不需要圖書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思考「因為科技發展,網路資訊流通迅速,圖書館應如何調整服務,以輔助科技發展,彰顯圖書館的價值。」
轉貼自http://ve7096.pixnet.net/blog/post/187971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