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引文分析與計量by彥儒

此次在明月教授的講演中,有很大一部份的內容在說明引文行為的問題。當中,對於引文行為的問題大致有一種分類方式,分為自我引用、二次引用、引用錯誤等...,將引文問題做了一些歸納。但無論問題類型如何,我自己認為,引文問題或許可以分為引文使用者的蓄意行為、和非蓄意行為。

兩相比較之下,我比較感興趣的,也認為比較是對於學術發展有助益的問題,主要在於非蓄意行為的那一方面。一方面我認為即使有學者如在引文工作上多下功夫,甚至有違反研究倫理之嫌的行為,造成引文上數字的變化,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一樣不可抹滅。同樣的,我也認為若學者若有心於引文效果上的成長,對於研究內容也當有一定的用心。我也確信有些學者即使利用手段提升學術地位,在學術本質上的貢獻也決不削減,甚至更助於領域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引文分析的流程上有許多問題,不是行為者蓄意去製造,卻在結果上造成偏頗或錯誤,才是我認為可以努力改善的問題。

事實上,會對於引文統計上的錯誤會有特別的感受,一部分來自於過去工作的經驗。曾經針對台灣大專院校所的學術文獻做過一些簡單的統計動作。不過即使僅是一部分的文獻,就可以發現這些過程中有許多問題。記得第一次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覺得極為荒謬,可能是作者的名字拼錯、地址寫錯、國籍判斷錯誤、縮寫寫錯、音譯寫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當然,這也會影響統計結果,當中也有更多問題,比一些可以判斷修正的錯誤更難改變,例如改寫成英文後,難以判斷作者究竟何許人也的,或是跨國合作、旅居各國的作者難以歸納所屬單位的。而且這些問題的錯誤比率,就當初所遭遇的次數,我個人認為出現機率不算小。以上所舉多為資料紀錄和統計流程中錯誤造成的問題,記得當初新中慧覺得這方面的檔案能不能以類似權威控制的方式加以改善。然而對於真正的紀錄後端工作,我也不熟悉,只是當時僅對於小部分文獻的統計,會覺得這樣的方法有所幫助,而未來是否能有新的制度或方法來改善這樣的問題,是我較為好奇的。同樣地,也許學者在進行文獻撰寫時所發生的無心的錯誤也是常見的。對於撰寫方式上是否能在一些摩棱兩可的問題上,做一些簡單的歸納,整理出一套比較受大家接受的解決方式來解決這些『不算錯誤的錯誤』呢?

最後,引文分析的結果所帶來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卻覺得,其中的問題即使早就被發現了,卻似乎顯少有所改善,是我認為很好奇也惋惜的。

以上多所臆測,僅屬個人淺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