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者的例行公事
弱勢者的日常生活
研究使用者資訊行為,首先要瞭解使用者認知的資訊為何物?以購物為例,大嬸買菜的準則是經驗與對話,所以他們所認知的資訊來源管道是「經驗」與「對話」;年輕人買菜的準則,以上網購物比價為主,因此認知的資訊來源管道是「網路」。葉教授認為現在資訊行為研究的主題環繞在網路上的行為,且侷限在專業知識領域上。對於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研究,則著墨不深。
日常生活分為「Routine」與「Exception」,Routine的研究都以專業(學術)族群或工作與學習場域為主,延伸出許多資訊行為模式,也就是研究專業者的例行公事。由於目前研究較少論及一般人或弱勢族群的資訊行為,所以葉教授近年來才會以「工友」、「同性戀」與「外籍新娘」等對象,來觀察其日常生活,是否滿足施行已久的資訊行為模式,進而推論至各類族群。但日常生活的演進,其實都是來自於Exception,但情境與模式等因素,讓人拿以捉摸與不知如何衡量,因此,研究產出偏少。其實,研究導向仍有主流與非主流市場,研究對象的選擇仍以「專業性」與「易取性」為主,讓整體的研究傾向於專業知識上。非主流對象的資訊行為研究要如何突破瓶頸,喚起研究族群呢?我想需要將「人文關懷」理念放入研究思考上,讓資訊行為研究面向平衡發展,展現多元化思考,增添更多研究發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