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轉貼]928資訊計量演講

「一篇文章之所以被另一篇文獻引用,是因為被引用文獻提供了相關資訊。文章被引用越多,表示貢獻與影響力較大」───這是照常理而言。
然而,這常理的背後又藏著什麼秘密?
是為了誇大自我或機構的貢獻?
是追逐著別人的錯誤盲目前進?
是一個不小心犯了二次引用?
是自以為一視同仁的公平,造成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馬太效應?

如果真的藏著上述的動機,那「有被引用」和「品質保證」之間所建立的等號關係是否變的搖搖欲墜?!  等等,別那麼負面,有時候自我引用也不是存著不好的動機,而是考量研究的連續性,其實沒那麼居心叵測。

而當你想試圖拿起一個放大鏡一一檢視時,卻又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此時資料庫公司聰明地站上裁判位置,攤出所謂的評鑑指標。
卻忽略了學科之間會有各別差異,並不是公式可以公平衡量計算;或者,這不是重點,他們真正所關心的另有其事XDD

另外,講者點出一個國內引用文獻的問題……
當國內學者寫了國外的新知或新概念時,後人常常沒有追回源頭,就直接引用那位國內學者,且各學科的這個問題情況不太一樣。
我想無論對與錯,黑或白,引用次數還是有那麼點參考價值;影響引用次數的因素很多,如:期刊年紀、刊期、語言、作者聲望、主題爭議等……
 最後,這次演講主題是 資訊計量,我想後台的三位名人應該急得跳腳,想說怎麼還沒出場,那就給他們當壓軸吧
1布萊德福Bradford
他發現大多數的文獻被遺棄,在1934年他觀察到被收錄的相關主題文獻不到總數的一半,所以開始想研究文獻的分布狀況。
布萊德福定律有 實驗文字法 實驗圖形法,只是後來被抓包布萊德福的1:n:n2有矛盾,後來有人陸續修正,如:維克里Vichery、肯德爾Kendall等人。
2洛卡Lotka
他觀察作者生產力分析研究,計算作者與其出版品數量的關係。
該定律被指出有些問題,如:以第一位作者為統計對象會抹滅其他作者貢獻、高生產力作者易被忽略、質疑是否所有學科的作者分布都存在倒數反比關係。
3齊夫Zipf
他發現一個字彙的長度並非隨意形成,而是與其使用次數密切相關,即使用次數越多次,該字彙長度越短。主要探討字彙出現次數與排序間的關係。

主講蔡老師談到計量學研究就是在統計數據表中,看你怎麼說故事;話雖如此,但這故事說得好不好?有沒有貢獻或價值?……不容易。

轉貼自http://zxcv418.pixnet.net/blog/post/184136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