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10/26專題討論課題講座-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by寂絹

演講者:葉乃靜教授

使用者的資訊行為研究一向是圖資界所重視的,但我們較常把焦點放在工作相關的資訊行為,想想自己一天的生活,除了工作以外,確實仍有許多資訊需求,雖然我們無法以二分法將所有資訊需求明確劃分為與工作相關、與工作不相關二種,但透過對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關注,絕對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使用者在各種情境下的行為模式。

葉老師一再強調探討資訊行為中的「資訊」不能只是”data”, 但就算是「資訊」,也要弄清楚被研究對象認為的「資訊」是什麼?資訊的定義或概念在各學科領域中曾被廣泛討論,各家說法不一,依葉老師的說法,資訊行為研究中的資訊絕對不會只是一個object,而且這個資訊也不見得要有意義。依此觀點,Buckland認為的「資訊即物件」(Information as Thing)的定義(認為資訊可以泛指任何人在未發現該事實是否有意義前的所有被蒐集、儲存、傳佈、檢索的任何事物。),與Meadow & Yuan提出的「資訊是經處理的資料,且類聚成有意義的形式。」定義,皆不適合拿來作為資訊行為研究中的「資訊」定義。不過,我想重點不在於為「資訊」下定義,而是應以informant所處的情境觀點,來探究他的資訊行為,讓研究結果表達出「內部人」的想法。最後,葉老師也分享了「結構與能動」、「實踐與使用」等幾個思考面向,再度拋出資訊帶給我們的到底是增加我們的自主權,還是讓我們反被制約的議題?我想,資訊行為可以研究的議題還太多,絕對值得感興趣者繼續探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