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轉貼]1005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

像是拿著一日遊券似的,既然都來了,那就全包了吧。

第一站Historical Traces of Xenophobia in Western Classificatory Structure

過去我對資訊組織沒想那麼多,今天Dr. Olson給了我一個新的感受。分類也被扯進歷史文化一同攪和,在強大的西方文化下,在舞台上表演的腳色像是預定好般的,雖然也是好的分類理論,但也不是唯一的好。而提問中談到有些圖書館不願在分類上進行改革,在堅持拒絕改變的背後也許藏著的是不安害怕的心;然而,還是得冷靜好好思考,才不會固執地走向滅亡。

第二站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阮博士經驗相當豐富,會中探討IO/KO並以親身經歷的案子輔以說明;而我所想知道的反而是他怎麼與不同背景領域的人合作協調。他分享藉由規範流程,不同的專家依此規範行事,來達到有效合作;而有時分類變成是任務而非真理。

第三站From FRBR to FRBRoo Through CIDOC CRM:A Common Ont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從FRBR到物件導向FRBR,希望達到互相溝通是其目的;而物件該如何定義?又如何達到準確辨識?這些又是個困難的問題。


第四站The Library, The Catalog, and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一直以來沒有完備良好的目錄,我們現行普遍的MARC仍無法展現作品間的關係,而專業的編目人員所做的事又不受重視……,這是過去曾為圖書館改號團隊中的小螺絲釘兒的我所沒有感受到的〈好煩好多的〉,也許太過安逸的工作,讓我忘了從更高的角度看事情吧。Allyson Carlyle教授說:「Catalog can be fun!」,在目錄設計部分分享說:目錄的使用可以變得很有趣,而使用者有時希望目錄可以像Google Search,這個在設計目錄可納為參考,再看要怎麼調整應變,且最好可以把所有的查詢結果都塞進同一個地方顯示出來。

在歸途的路上,回想這一天的風景,頭很昏……;和以前的老朋友見了面,沒有太多的交談,不過眼神傳遞了些訊息,最後都互相祝福對方「保重」。這一天得到了些,也失去了些;再好好加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