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轉貼]引文分析與反思

文獻之所以被引用,是因為它提供了相關資訊。
這週談到引文分析,當我們在判斷一門學科、學者、出版刊物等重要性時,引文分析絕對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讓我們能夠從數字中直覺的判斷出一門學科的盛衰、一個學者的貢獻度、一本期刊的權威性。

好的文章、重要的文章會被相對多數的人所引用,但是否被多數人引用的文章就一定是好的文章?或是說,被少數人引用的文章就比較不重要?

這個答案正是我們反思的原因,一個數字當中代表的不全是單純的現象,而有太多的故事和原因導致這個可見的結果。因此蔡教授提到了錯誤引用、自我引用、引用均等和二次引用幾種情況,這些都不是我們能夠從數字中讀取的,當然,也不是我們能夠單純用批判的角度來談論的。


自我引用是否為作者誇大其貢獻的作為,我想是無法一概而論的,有些是因為研究連續性而引用自己的上一篇文章而有些卻是蓄意誇大。教授談到許多學科的自我引 用率呈現不同的數字,然而重要的是背後代表的意義。馬太效應也是一個問題,多數人容易過於偏袒一位已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而導致多的越多、少得越少,為中 和這樣問題而有引用均等的方式。多數人對於引用過於隨興,不謹慎,或者說是懶惰,而不去直接參考原始文獻,導致出現許多非相關的二次文獻。錯誤引用更是不 勝枚舉,許多作者只為了讓參考文獻看起來"好看",就一味的引用那些在學科裡具影響力的文章,想讓自己的文章似乎切中要點,這些種種因素都影響引文分析的 有效性和推測的結果。

或許以上提到的很多負面情形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讓自己看起來更有貢獻或是更重要。更有可能是牽扯到利益關係,這就讓讀者必須從根本面去思考這些數據的可信 度,一些期刊或許為了吸引更多讀者而有數據操作的動作,也有可能一些學校或學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重要,而鼓勵引用。這些問題就已經超出引文分析的最初意 義了,而是政策的問題,是否這些利益和光環已經超出學術的內涵。

引用的基本假設是,引用有意義且具體相關的文章,然而個人卻認為這包含主觀的層面在內,引用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就是因為無法控制品質,就算是從某些做引文分析研究的專家做概略性的判斷,又是否能夠全面性的了解眾多學科的脈絡?這也是我對圖資人所提出的一大疑慮。

儘管做了這麼多對引文分析的反思,引文分析仍然具有它的貢獻和價值,判斷一篇文章的貢獻深入了哪些學科、判斷一學科是否具有接納性和跨領域的潛力,因此書目計量學至今仍是一個興盛的學問阿! 

轉貼自http://libraripeople.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