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講座
主題:引文分析與計量
主講者:蔡明月 教授
一開始蔡明月教授提出引文分析與計量的相互關係以及品質(素質)控管的相關資訊及議題,而在前言部分提及「因時代背景演變,目前已書目計量學為重要研究範疇,引用文獻分析可說是研究文獻的品質(素質),但是大多評鑑的標準幾乎是專注於量,並無考量引用的內容品質(素質),因此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更需要一套標準或機制去控管引文分析之學門,去過濾引文分析之錯誤和指標。
在引用文獻定義「一篇文獻之所以被另一篇文獻引用是因為被引用文獻提供了相關資訊」,但是引用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幾種錯誤(問題)如下:
一、自我引用
指的是作者藉由大量自我引用,膨脹被引用次數,而自我引用部分分為兩種:
(一) 同時自我引用
(二) 歷時自我引用
自我引用的錯誤,其實造成了誇大自我貢獻以及在檢索過程中被檢索的的透明度,但是在主講的內容提起:
「自我引用,有時候也是延續自我研究的一種,因為數據與數據之間都有其意義存在」,因此並沒有一套標準,取決於對和錯。
二、引用錯誤
指的是可能因為兩個原因,其一為「引文格式錯誤」或「引用內容錯誤」,而造成引用錯誤率提高。
引用錯誤率提高是因為「在一篇Article contents中,假設被引用三次,但是在文獻參考只被顯示一次,在資料庫」。
三、引用均等
說明引用文獻被引用次數的多少來確認重要性,但是主講內容提及引用部分有的是批判性的,而批判的更可以衍生其他研究議題。
另一個則是「馬太效應」,其解決方法則是resource對數轉換,分數化。
四、二次引用
引用者並沒有追根究柢的發現引文內容的本質或文獻來源,而造成的錯誤引用,後續引用的人持續引用就造成二次引用。
其解決方式,引用者必須追根究柢,查明正確的文獻來源。
學生在過去資管領域之中,從未碰觸引用分析的相關資訊,經由這次講座,由計量學大師蔡明月教授提及的內容與相關引用資訊,其實對未來論文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使學生可以更注重參考的文獻內容的正確性與否,或者盡量避免引用錯誤的發生,而我們需要引用再引用則是因為,研究之所以再研究都是因為大多數人的心血累積而來,而跨領域或跨內容的引用更需要引文來支持論文的架構和論述,因此引用的動機就是因為上述之原因而來,而再來是文章的比較可發現引用與引用之間的對立而產生新的議題或內容。
因此,引用行為(引用動機)牽扯引用數量,但引用內容其標準和錯誤必須審慎的過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