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計量學,是一門應用數學雨統計的方法探討圖書,或是其他相關傳播媒體的學問。隨著資訊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現在,不只是傳統的書本,電子化,網路上面的資訊日益增多,因此發展出不同名詞的記量學。主要分三大類探討,文獻的生產力、定律、發展,文獻的成長及老化,引文分析的研究。
本次探討主題就是引文分析的研究,引用文獻分析是書目計量學另一重要研究範疇,可與布萊德福、洛卡及齊夫等三大定律分庭抗禮。引文分析主要用於文獻的「互相引用關係」上,在早期(1960以前)以少數期刊為對象,均以人力方式計算。電腦問世之後,引用資料可取自於機讀的形式,透過電腦可快速統計分析資料。
一篇文獻之所以被另外一篇文獻引用是因為被引用的文獻能夠提供相關的資訊,被引用次數也說明,文獻被引用越多次,其貢獻度越大。但是,引文分析卻有以下幾點的缺點,自我引用、引用錯誤、引用均等、二次引用。
首先是自我引用,作者可能為了提升自己的被引次數,而不斷自我引用,是一種誇大貢獻度的行為。但也有研究顯示,期刊自我引用對期刊的影響係數並無太大的影響。自我引用在某些學科上面是非常驚人的,社會科學類有58%,科學類卻高達70%的自我引用。在圖資方面的自我引用,以期刊來說美國的單一期刊有 52%,法國的單一期刊高達83%。另外,自我引用又分成,同時自我引用,指的是同一篇文章的作者,在參考書目中,同時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章。還有,歷時自我引用,其定義為一篇文章從發表後開始算起,作者自我引用的比率是多少。但是自我引用不是不好,有一些研究是延續性的。大陸的評鑑指標裡面有一項則是被引用的次數。
引用錯誤,研究者在抄錄參考書目時出錯、或不慎引用到二手文獻等意外狀況。以致無法證明引用文獻分析的有效性,不管是格式或是內容的引用錯誤都是居高不下的。
引用均等,每一筆引用均被視為同等重要,無法反映出各筆引用文獻對於該作品重要性之別。文獻計數的目的是從引用文獻被引用的次數多少確認重要性,但是一作品被多次引用,也只計算一次,被引用一次以上如何處理?全部或是部分引用的處理?可以透過分段化的方式取代引用計數的馬太效應。
二次引用,是一種蓄意的隱瞞與欺騙的行為,複製其他引用書目的參考書目,或是國外的作品經過國內學者翻譯之後,會引用國內學者的作品而不是真正原著者的文章
雖然引用分析有上述的缺點,但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優點。首先,沒有一種技術或是工具掌握所有文獻的使用性之情形,價值的判斷早在被引用當時已經發生,容易精確選擇引用數據,引用文獻分析是唯一對作者使用文獻最容易觀察指標。
事實上引用分析,還有許多限制條件,假設,功能等,不過最主要在於,引用他人文章只有兩種用途,第一種是肯定他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種是否定他人的研究成果兩種理論而已。透過引用藉以支持自己的作品。
在我個人看來引用分析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透過上述介紹可以發現,雖然缺點,限制非常的多且繁雜,只有透過大量資料統計的事實數據才可以支持或是得知引用背後的理論,關係,想法,含義。
轉貼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70rnePuTQE.WFQKyDtvqAoOcTQ--/article?mid=3&prev=-1&next=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