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學在準備一份像樣的post時,總覺得關於引用文獻的部分就複製貼上然後再放幾本computer science的經典書籍即可交差了事,所以也沒想這麼多關於這方面的大學問。事隔幾年後,我接觸資訊社會的領域,然後在課程安排下聽到擁有這方面權威的蔡明月老師演講,老師簡單的帶過一些像是引用文獻分析與計量的定義、優點、缺點、分類法等比較列點式的講解,但是談到關於動機這部分就比較籠統,所以我回想起自己為什麼要引用文章的經驗,對我這個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來說,引用文獻的動機不外乎就是想要引用大咖的文章來說服觀眾得到認同、或者是沿用一些研究方法或結果。
引用文獻分析與計量的學問在學界上有一定的份量在,它是書目另一重要分籌,和布萊德福、洛卡齊夫等三大定律可以相提並論。它們的價值在於研究文獻的品質,換句話說就是A文章被B文章引用的原因是因為A文章提供相當的資訊以供引用。而它的優點就是使用簡單、直接、實際,還有價值的判斷早在文獻被引用時就已經完成,也是唯一容易觀察作者使用文獻的指標,所以至今這門學問還是蓬勃發展持續的迸出新意。
一個事實的存在不是只有單面的好處或壞處,雖然引用文獻分析與計量是一門廣泛被應用的研究方法,但不可避免的還是有它的缺點存在,像是只能用已經出版的刊物來計算,各國語言的限制隔閡,database技術性錯誤或收錄不完整而影響品質,也有些出版品因為版權或單位限制而無法對外公開發行,還有方法論文章或對立性文章常被引用但不具爭議但有用文章或專利文獻少被引用,要不就是存在著以量取勝的灌水嫌疑。
不過,演講中聽到「老人與海」在精神與心理期刊被廣泛引用時深感訝異,後來我再拿起書本讀了一下,「老人與海」最早來說是文學,被文學家闡述其背後的生命意義,接著就有哲學家接棒來做批判性的探討,然後再被精神與心裡科期刊引用,順這樣的邏輯推想,其實也不訝異。
後來問了一下我的指導老師,有沒有像「老人與海」這種情形的例子,發現其實也不少。像是林奈的生物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我原以為只會在生物課本上看到,但據了解,圖書資訊領域也常引用,因為他的分類方法是一種排他性分類;還有像是computer science領域裡研究Web 2.0的人也會引用它,因為Social Bookmark的分類機制基本上就是為了要解決這種排他性分類的缺點。
開學至今不管是課堂還是國家圖書館辦的論壇,都持續的在考驗我腦袋的CPU轉速和memory的容量呀!
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lichiaochiu/209829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