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心得by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01-02
撰寫人:于第

主題:參加「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心得

這場在台大的國際研討會本人共聽了四場,包括10/1上午的二場,以及10/
2上午的二場。以下分別就所聽到的四場演講感想如下:
第一場:Peop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grid Hsieh-Yee

個人認為將這個主題放在研討會的第一場很棒,因為這是一個以宏觀的觀
察與觀點對21世紀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O)的現況與發展做的一個評論,
由此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特別是當主講人開宗明義的就提醒在座的所有人,
IO可以說是圖資領域的核心時,真的有一種被震住的感覺。其實本人對於早期
所學的Classification也好,到最近講的Ontology也好,Social tagging也好,其
實過去本人對於這些議題並未太關注,但聽主講者這麼一提醒,還真的想要再
重新體認IO。
第二場:Folksonomy and Subject Indexing/ Lois Mai Chan
這一場次雖然沒有聽到最後,但卻是我受益頗多的一場,因為主講者不厭
其煩的將與主題相關的字彙與專有名詞,一一做了詳盡的解釋,這對好久沒有
接觸這個主題的我來說,真是太棒了,不但溫故知新,且讓我對好多不同的專
有名詞,終於有所瞭解;此外,演講中對於social bookmarking與subject
indexing的特性做了深入的分析與比較,雖然這二種方法展現出也許是完全不同
的處理方式,但如何掘取這二者的最優點來應用可以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第三場:Historical Traces of Xenophobia in Western Classificatory Structure/
Hope A. Olson

Dr. Olson的演講雖然不長,但其所留下的想像確是最多。當看到題目的時
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字典,”xenophobia”的涵義是什麼?當再進入到她的
PPT時,又是不斷的在查字典。Dr. Olson在她一開場也就提到了,她的演講中
只是將問題點出來,並不會有答案,至於要如何解決,還是決定在於我們自
己。由她的演講中,傳達出從事分類的工作,有必要對於不同文化的特性予以
尊重與考量。
第四場: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Ming-Shu Yuan

阮教授的這場演講引發了大家對於一個圖資專業的人與學科領域專家,在
合作建置索引典時的溝通與合作方式做了很多的討論;還有就是針對圖資系所
的老師該如何訓練不具學科背景的學生,能夠與學科領域專家一起合作建置索
引典的議題進行了一些討論。當然最容易的解決方式就是收一些具domain的學
生就好,這對研究所而言,或許比較容易做到,但對大學部的圖資學系是否也
有需要請學生去修輔系,或是培養第二學科專長是否有必要性,好像又是另一
個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