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蔡明月教授
在教師節當日聆聽蔡老師的演講,讓自己對書目計量學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書目計量學主要是藉由統計分析,了解某一學科主題發展的趨勢,最常使用之方式為「引文分析」。「引文分析」雖不失為一便利、客觀的工具,但仍有蔡老師所提的自我引用、引用錯誤、引用均等及二次引用等問題,況且學術評鑑到底該不該以這種量化數據為標準,長久以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
教育部對學校進行校務評鑑、系所評鑑,學校對教師進行教師評鑑,評鑑的目的雖說是為了提升教師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之績效,但其評鑑標準是否仍落入以往升等評鑑的窠臼中,值得大家省思。再來看看引用文獻分析中最主要的工具--WOS中的一系列資料庫,我們即使知道Impact Factor會因期刊年紀、刊期、出版文章數量、語言等影響因素而導致其不客觀性,但因它的數據容易觀察及選擇,在目前仍未出現另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技術可以掌握文獻的使用情形前,Imapct Factor仍在書目計量學學域中繼續昂首自立著。我想,任何的工具或標準都有它不恰當的地方,我們不必全盤否定它的指標功能,但下回在審視這些數據或是自己實際在進行研究時,應該多一些思維,以期在質量間多一點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