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by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10/26

撰寫人:于第

主題: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葉乃靜老師


今天葉老師一開頭,就來了一個大哉問:「資訊行為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其實光是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這個詞彙是否適用,過去就有許多學者在討論著。反對的人認為資訊又不是人,怎麼會有行為呢?而且也有學者認為用behavior這個字,是否會與心理學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t)典範混淆?無論如何,T. D. Wilson還是為資訊行為下了一的定義:Information Behavior as ” the totality of human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re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behavior includes purposive information seeking, serendipitous encounter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giving, sharing, and use of information.” Pettigrew等人則是簡單的定義:Information Behavior as "how people need, seek, give and use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contexts.”

由葉老師的演講中,也領略的資訊行為研究的轉變,過去多以人為中心的認知觀點取向,漸漸也開始擴大注意到以社會層面的觀點來探討資訊行為這回事。過去的研究多以工作場域為研究背景,然而其實各式各樣每個人都在經營日常生活,資訊對我們的幫助是什麼?影響又是什麼?是否也是我們所要關心的議題?談到以社會層面的觀點來看資訊行為,個人認為”Facebook”的興起,真的就說明了一個人的資訊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其足以形成一個一個的社會網絡,這應該是過去的研究者難以想像的發展吧!

除了演講主題的分享之外,葉老師也分享了其個人做研究的一些心得與心境上的感觸,雖然點到為止,但可以感受到其實一個人的人生歷練與經歷,對研究的方向與意境是會產生某些影響的。在專題演講中有這樣的分享,也有不同的體驗與獲得。

最後,葉老師還是留給大家好幾個大哉問,包括資訊行為研究的模式(model)、假設(assumption)與取向(approach)…等未來發展的可行性。這樣的結論,樂觀的看,資訊行為研究大有發展空間,未來尚有許多機會等待後人開花結果;但是否也暗示著,資訊行為的研究需要有所突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