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演講由政大的蔡老師來演講關於資訊計量的專題,當中牽扯到了很多引用的行為以及議題。許多的計量資料端看每位研究者是如何說故事的。
自我引用:
這其中關於研究者自身是否蓄意提高自身的研究被引用次數,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或是由於自身研究的延續性,而自然而然的引用自己的研究,這中間會產生部分的議題,研究者是否太過自我中心,認為自身的研究才是值得專注的問題,也應該注意是否有膨脹自身研究貢獻的疑慮。
引用錯誤:
關於引用內容本身可能就是錯誤的資訊,或是單純研究者引用格式錯誤。
引用均等:
在研究之中每篇被引用的文獻是否都有均等的價值,每篇的文獻在研究中提供的資訊或是貢獻度並不一定是相同的,現在許多資料庫所提供的引用次數大多都是基於引用均等的方式計算的,因此並無法體現出各篇文獻所提供的真正價值。
二次引用:
包含了蓄意的欺騙,並沒有真實的參考到所提及之文獻,或並沒有追根究柢引用原先的研究。
現在在資訊計量的不應只是專注在量的評估上更應該要包含有引用品質,而如何研究以及擷取引用之中的貢獻度,是必須要瞭解的,讓引用能夠真正得有品質上的區別,對於每位研究者的研究貢獻才是有區別的,對於研究這自身而言則應該避免自身引用、引用錯誤等情事發生,如此才能真正體現出引用的用處以及對於被引用作者的尊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