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社會學的研究中時常探討到科技與社會互動的關係。這場演講,吳老師將資訊科技和資訊社會兩者個特性列出,再相加對照,條理分明地讓我再次體會了之前課堂所學。
科技乘載著「創新」的特性,在現今資訊社會快速地發展,即便我們經常在探討科技對於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但科技發展仍遠在社會接受之前不斷發展。於我而言這是一件有趣的事,究竟科技發展背後的動力為何,是不可預期的經濟效益、還是對於進化的一種自然行為呢?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新聞。新聞介紹一些新穎的(好笑的)發明物,是近年所做的創新發明。其功能多有荒謬的意味,如在帽子上增設衛生紙捲。後新聞亦以「而是否有人會真的使用呢?我們不得而知」做結。且不論這些發明之真偽,但對於社會的影響是一樣的。許多科技耗費大量的資源、時間去開發,去為了滿足不存在的需求,或者讓生活更加複雜了。我想這都很名先揭櫫了科技產生的「暴力」。
然而比起前些年,以科技為中心的科技決定論者開始受到了挑戰,資訊科技的發展開始越來越能夠去關心「社會」這件事情。如同理論支持的「科技決定社會,社會亦決定科技」一般,在科技產生和社會調適,我們都能視之為適應的歷程。
另外老師提到了關於資訊菁英平民間的鴻溝,亦是我較為關心的議題。我們似乎不難發現多數科技發展著重在於更高科技的產物,朝著「先進的未來」前進;但是相對而言,將既有的科技或是簡單而便民的科技普及化,卻是較少的。因此資訊科技越來越走上月球,成為名符其實的菁英科技,而平民卻難以進步。即便不會到了科技與社會相互抽離的程度,但加深了貧富族群間、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間等族群間的差異,或許未來也會造成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