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這樣大型的國際研討會,又是師大圖資所舉辦的,抱持的心態當然大有不同,對於每個講著有稍微的認識後,再去聽他們所發表的演說,收穫或許也更多了一些。
還是碩一的我,就能夠參與到對圖資來說重大的轉折點,面對蛻變、創新,我相信這樣一個全面的研討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認識和學習,對於i school到底是什麼?他們的理念又是什麼?數位、科技改變急遽的時代,圖資又該怎麼面對?關心的角度和事物又在哪裡?這些問題在兩天之內,我得到了很多資訊,雖然太多的資訊需要長時間的消化和整理,但許多觀念都值得我去思考。
能夠親身聽到Marchionini這位大師的演講真是讓我興奮,他所講述的內容是對於談論圖書資訊較廣泛的未來發展方向,綜合自己的想法和他的演講內容有了一些心得:
其實有幾個概念也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圖資人必須不斷反思和討論的,圖書館代表的是資訊的收集和分享處,保存人類並延續知識,然而在面對資訊本質改變的情況下,各種服務的方式會改變,但依然不變的是知識保存和分享。我相信未來的數位化資訊服務將和網路脫離不了關係了,"雲端"也可能是未來的資訊交換方式,舊有的儲存方式會變成網路儲存,舊有的資訊分享方式也會變成線上分享
,如近來出現的維基百科、知識家,然而這些服務最重要的卻是由人們共同合作、分享,由大量的個人分享共同堆砌出協同組織的知識。或許在未來所有的圖書館會成為一個共同的雲端世界圖書館,當然,在那時,網路速度和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到了那時,實體館藏的保存與否,空間的規劃等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對我來說,"圖書館"這樣的一個地理空間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不再是讓人取得資訊的地點,或許會是讓人享受資訊的地點!這樣的想像空間對我來說是有趣的!
另一個我所關心的主題就是在介紹i-school這個圖資的新走向,Bruce教授很積極的推廣i-school,其實只要是新的出來,免不了會有觀望和質疑,我認為i-school的理念其實很好,也很像面臨數位時代圖資應有的態度,只是如何向上發展卻又不忘根本是需要拿捏的,如果拋開圖只剩下資訊,就會和那些ICT領域、資訊工程無法區分。但或許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站在傳統圖資的角度思考,Bruce不斷提到幾個重點:跨領域、包容的、多元的,他們想要研究各種跨領域的資訊研究,包容各種人才、專業、地區,並且畫出未來能夠在世界上佔有重要之席的藍圖。我認為這絕對是好的,太過封閉的學科會缺乏新的刺激和進步的動力,只是”資訊”這兩個字對他們對我來說都仍然有種太過抽象的感覺,一來很難定義,二來會不會易於失去焦點而缺乏知識核心。其實當我了解i-school越多,越覺得這就像是在描述圖書資訊這個領域一樣,很多都是圖資想做的,或是正在做的。圖資也是管理知識、訊息,注重使用者,同樣希望包山包海,畢竟圖書館收藏的是各領域的書籍和資訊,圖資人也被訓練成什麼都要會,什麼都要懂一些,卻好像什麼都不夠專業,真正的專業訓練卻又容易忽略和遺忘。惟一一個不同的點在於圖書館依然處於矛盾點而礙於邁進,i-school到是很勇敢的跨越這一道界線,脫離”圖”邁向更廣泛的”資”領域,這也顯示一個學問的命名有多麼重要,即使兩個學科在做的研究很多是相似的,資訊科學卻能夠將自己在數位時代的潮流下提升至前端,吸引許多排名前面的大學加入,這倒是圖書館應該思考的?
研討會很用心的設計了演講主題,有重要的議題和各地區i-school的介紹,有一點可惜的是研討會時間和場次有限,許多很棒的講者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研究領域讓我們這些學生開開眼界。
研討會過程中我還喜歡看教授們討論,我喜歡對同一件事情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切入角度,因此我喜歡看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互相回應的過程,這也是在研討會中很難得的學習機會。
Poster的部分對我們來說是最接近,也是最直接的動力,看著學長姐們甚至是同學在這樣一個國際研討會的場合發表自己創新的想法和研究成果,是一種成就。舉辦這樣的海報展是給學生一個舞台和鼓勵,讓我看到不只跨校更是跨國際的學生們在此互相交流,這種感覺是很棒的,也讓我知道其實語言只是為了讓我們彼此溝通,更重要的在於分享和求知的慾望,大膽的表達勝於一切,這個活動同時也驅使我跟上他們的腳步。
整個研討會讓身為學生的我,認識到舉辦一場研討會為的是讓學者們能夠藉由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專業,和其他學者交換資訊和激發新的創新思考的目的。知識不只是一個人懂,而是要進行分享必且延續,藉由更多人的響應和共同研究達到不斷精進的目的。而研討會提醒我們不是只盲目的追從現代的趨勢,而是要站在圖資人的角度,顧及我們根本的理念重新檢視整個大環境,該如何運用這樣的改變促進知識服務的內容和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