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請葉乃靜老師來分享的「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讓我們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以及各種行為的研究方法,但是因為領域的關係,葉老師提到的幾項理論,有些連聽也沒聽過,因此在課後花了一點時間搜尋資料,把資料放在這兒和所有的同學分享。這樣不知道算不算是「日常生活的資訊行為」??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以「理論」為名,其實是一種研究方法。一般認為有2大特色,但其實也稱不上特色。首先,收集資料先於理論建構:如果從理論建構是「循環」的過程觀察,孰先孰後沒有太大的區別。其次,收集量化資料予以編碼:歸類就是內容分析。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一詞的譯法很多,有譯為「典範轉移」、「境相轉移」、「思想範疇轉變」;也有「概念轉移」、「範例轉換」、「範式轉換」、「思維變遷」、「思維 轉換」等翻譯。簡言之,Paradigm Shift是指習慣的改變、觀念的突破、價值觀的移轉;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軌跡及思考模式。
Thomas kuhn在著作"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指出,所謂的典範轉移係指當今科學已改變吾人對宇宙基本原則的看法。事實上,典範轉移的概念,可延伸至我們對世上改變中事物的看 法。而且,透過典範轉換面對改變,可帶來更多的機會。例如台灣社會的環境典範,隨著資訊充足、國際觸角廣布,已不斷的在改變,其間典範就會不斷轉移。因 此,掌握典範轉移之脈動,即可掌握社會的真實脈動與走向,以做為永續發展的動力。
在這次的分享之中,乃靜老師和小蝶老師一直鼓勵同學們向典範挑戰,不論前人做過什麼?用了什麼方法?在什麼地方做?我們總是可以加以改變,做更深入或更廣的研究,或許做出來的結論不同於前人,不同於某位大師。但是,這樣的研究不正是學術或世界前進的動力嗎?我們身為研究生,應該要更努力讓自己的論文有價值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