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許多科技的誕生,就是為了使人們能夠生活得更便利,更美好,但科技的創造好像雙面刃一樣,為人類帶來方便,也帶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起初,工業社會的來臨,以機器取代人力,這原本是一樁好事,人不必在這麼辛苦了,但是卻造成了當時社會的階級之分,無產階級的人被嚴重剝削,甚至比農業社會更辛苦,因此資訊科技也是一樣,帶來了好處,但也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影響。
資訊科技介入到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社會轉變成「資訊社會」,在商業上甚至轉變為「知識經濟」,在這樣的趨勢下,掌握資訊,掌握知識的人才是贏家,但這卻造成了一些社會現象,與我們年輕世代不同的是,從工業時代跨至現在的資訊時代的人們,他們或許會受到創新的限制,本位理性,所以就產生了排斥的現象,阻力往往是助力,權力掌握者就會抗拒。或者形成一種資訊鴻溝的現象,一些弱勢族群或者偏遠山區的人們,對於資訊科技的介入沒有任何應變的措施,只能在原地打轉,反而造就了吳老師提到的:「菁英」與「常民」之間的鴻溝問題。
對於資訊科技介入到我們的生活,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像是適應的問題、傳散的問題、社會文化結構的改變、創新與保守的拉鋸戰以及上述提到的菁英與常民的資訊鴻溝的問題。因此對於資訊科技的介入,在這個資訊社會必須要有所回應,要以「科技」與「社會」互動為思考的角度,是要達到雙向的溝通,不是資訊科技不斷超前,但對於社會一點實質的幫助都沒有,因該是要互相調和,互相發展,重新思考本質上的問題,以創造出更和諧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