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
今 天聽到的演講題目是跟社會學有關的一門演講題目,主要是探討資訊科技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開始有提到,這一些發明資訊科技的人們最開始的希望是將資訊科技應 用再好的,對的地方,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更便利的生活,但是他們感到無法理解的事實,卻是,雖然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實際改變的結果卻 不是這一些專家們所預期看到的。
他們認為資訊科技帶來的影響雖然是有好的方向,但是也有不好的影響,甚至是一些違反當初他們的初衷一類的現象存在。就針對這一個開頭,吳教授提起到18世 紀左右的工業革命,從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以機器取代人力,是希望人們有更多空餘的時間不要只專注在工作上面,去進行休閒,興趣,教育,進修之類的活動, 擺脫以往封建時代的單純生活,雖然機器代替人力之後,的確是方便許多,但是也產生一些當初沒有預料的問題,更多人失業了,人們終日徘徊,兩眼無神的沒有任 何的目的,時間是空下來了,可是反而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情才好。這樣的情況,這種本來設想是希望新的產品,發明對人類社會帶來有益處的改革,卻往往產生不如 預期的效果,甚至更糟,並不是什麼很常見的事情。除了工業革命之外,歷史上有很多經驗都在訴說,新的科技產品,違背創造者的初衷的事情。舉例來說:愛因斯 坦,這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元子彈貢獻最大的一位學者。二次世界大戰正是因為兩顆元子彈,結束這一場僵局,摧毀了無數的家庭,造成無數的死傷,這完全是愛因 斯坦當初沒有想到過的,也讓他自責不已的事情。火藥的發明人,諾貝爾,更是因此創造著名的諾貝爾獎,希望能夠鼓勵那一些對世界有貢獻的人物,其中的和平 獎,就是諾貝爾自己對發明火藥,運用在戰爭上面造成無數傷亡的事實,一種深深的自責表現。本來諾貝爾發明火要是希望對工程上面有更大的便利,在開山碎石方 面能夠更有效率,更安全的取代當時的舊方法。但是當時的人們發現,火用運用在戰爭上面獲的更大的戰果時候,毫不猶豫的使用,造成極大的傷亡,察覺到這點深 深自責的諾貝爾,使用自己得自火藥的收入,創造諾貝爾獎。
可 以發現歷史上有很多不斷重演的相似經過,因此可以結論這並非是發明本身的問題,而是人類本質的問題,對慾望的追求,在理智喪失的情況下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 案,這是我的結論。不過吳教授說,社會學家不探討這一觀點,主要本質還是以社會學的角度出發。記取這些歷史教訓,根據發明本身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控,希 望對社會的影響引導自好的方面,但是新產品誕生太快,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不知道一個小小的發明會造成多巨大的影響,等到察覺時已經造成巨大的潮流,很難 去引導。雖然大體上社會有著重複歷史的情形,但是我認為透過教育的發展,整體而言還是往好的方向改變,雖然很緩慢,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沒有這種輪迴,在停 止的那一剎那,人類本身就失去了進化的可能。轉貼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70rnePuTQE.WFQKyDtvqAoOcTQ--/article?mid=11&prev=-1&next=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