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請台大資工所的鄭老師來演講關於「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之前上資訊架構學,老師講述到可尋性(Findability),因為可尋性的關係,技術人員發展出了SEO(搜尋引擎最佳化),也就是利用網頁的修改,來讓搜尋引擎工作的更好。我想SEO所做的事情和鄭老師所做的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鄭老師是在搜尋頁面做工,想辦法在使用者不自覺的情況之下,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搜尋結果;而SEO則是網頁的設計者為了要讓更多人來拜訪自己的網頁,以修改metadata的方法,讓自己的網頁被搜尋引擎找到,並且排序在前面。
但是在演講結束之後,我的筆記之中只寫了一句話「工程師挾著電腦以及網路的優勢,企圖搜尋引擎來統治全世界」。這是一句非常嚴重的話,但是鄭老師的演講的確讓我感受到這件事情。回想大學階段,在參考服務的系列課程之中,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圖書館員的專業是提供讀者所需要的資料,但是最終的目的,還是訓練讀者使用各種工具,來找到他所想要的資料。因此,圖書館員必需進行專題書目的編纂以及圖書館利用教育,專題書目是圖書館員為讀者準備的工具,而圖書館利用教育則是教導讀者熟悉各種工具。這樣的工作,主導權還是在讀者手上,讀者可以自行選擇其所想要的各種工具以及資料。反觀鄭老師的做法,則是在使用者的檢索詞之外,自行在系統的平台再加入其他相關的檢索詞,在使用者不自覺的情況之下,提供"工程師認為"較好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或許)可以提供給使用較有用的資料。但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我卻覺得相當不受到尊重,你可以教導我系統的運作方式,而不是以"自以為"的方式來修正我的檢索行為。
大學在上專業倫理的時候,嚴老師曾經說過:「從某些角度來看,圖書館員的工作是非常神聖的,我們手上掌握著各式各樣的資料,我們決定每一個讀者可以看到怎麼樣的資料,甚至影響每一個讀者會變成怎麼樣的人,所以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必需非常的謹謓、小心。」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設計資訊檢索的工程師也是一樣,他們和圖書館員一樣肩負著讀者與資料之間橋梁的神聖工作,這樣的工作決對不是僅止於提供使用者正確的資料,我們必需教導、訓練使用者,以期使用者和我們有一樣的程度,可以自行使用這些工具來找到其所需要的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