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為了便民而誕生,帶來的卻是災難!
為什麼資訊科技不是”必然”的為社會帶來幸福?
起初是充滿良性目的,當進入到『社會』裡頭時,卻不一定是好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人是社會的動物。
任何情況下,人會傾向於跟其他人溝通。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中間的矛盾 在哪裡?(本質)
資訊科技(新事物)的本質
資訊社會的本質
交到妳手中的『資訊科技』
關鍵所在
為什麼資訊科技不是”必然”的為社會帶來幸福?
起初是充滿良性目的,當進入到『社會』裡頭時,卻不一定是好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人是社會的動物。
任何情況下,人會傾向於跟其他人溝通。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中間的矛盾 在哪裡?(本質)
資訊科技(新事物)的本質
- 創新
- 挑戰、威脅?!
- 問題:在資訊社會中遇到的,是否被接受,被社會中的掌權者阻礙阻擋。
- 物(用品)
- 異物、外來物
- 問題:以前沒有這些東西,不是也過的很好~!?
- 與載體缺聯繫
- 跟生活週遭的聯繫、相關物
- 問題:無中生有的東西,如何知道用途,如何使用?!
- 潛力無窮
- EX .年齡層下降
- 進化
- 問題:對於過去進化前的事物的遺忘
- 『菁英』從事-知識化、複雜化
- 一般人是沒有能力去發展這些
對於一般人,「認知 」就是也是一種物。
威脅、物件導向、載體缺聯繫、潛力的、演化
新事物(創新)與社會(既存)的衝突
當資訊科技與社會之間無法契合時,挫折與失敗的產生,漸漸的會產生挫折感,排斥感。
資訊社會的本質
- 『社會人』的組成-社會
- 被前面『既存者』社會化:價值觀、規範、常識、思考模式、邏輯... 等。
- 受『社會文化規範』宰制
- 載體
- 網路、系統
- 隨性(RAMDOM)
- 『常民』從事-刺激反應、簡單容易
- 社會學在幹嘛??搓破現有表象!?
- 資訊科技『介入』資訊社會的挑戰
- 適應的問題
- 資訊科技的 have/have not,造成階級的問題。
- 傳散的問題
- 用品與載體的鑲嵌問題
- device 跟platform 沒有一定的關係。
- 網路、系統、結構的重構問題
- 若承認了那些新的device的存在,那文化規範是勢必被修改。
- 社會文化的『重塑』的問題
- 問題:既得利益者是否有被剝奪既得利益的恐懼,若有,便開始有了與創新的拉鋸。
- 創新與保守的拉鋸問題(數位落差)
- 『菁英』與『常民』的鴻溝問題(數位落差)
- 階級性越來越顯著,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 資訊科技『介入』資訊社會的回應
- 『超越』的可能
- 『非線性』的想像
- 『科技』與『社會』的合體
- 社會或許可以為了未來的科技而做準備,去迎接它們。
- 『雙向』的考量
- 『再生』的問題-重新認知『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
- 當『資訊科技』交到妳手裡,妳拿它怎麼辦?
- 產品-----------|
- 哲思 |(打量)
- 生活方式-----|
- 打量------------->(認知)
- 認知------------->(開啟創造性的反應與運用)
交到妳手中的『資訊科技』
- 創造之媒介(常民化)
- 藉以創造之素材及媒介
- 『資訊科技』的累積,不是災難,而是福祉
- 『資訊科技』:累贅或昇梯?
KEY:如何打量與認知
關鍵所在
- 是否因此開發而施展人社會所蘊藏而未知的生命創造力?
- 即便是『常民』所有的創新能力,是超乎想像的!
- 是否因而導致自己生命的成長、充實與茁壯?
基本上是一種生命深化與自由表現之人類心靈反應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