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3資訊社會 吳齊殷研究員
699150153 丘麗嬌
綜合這學期修課、和這次的演講內容來做個小定論來看,「資訊社會」的一切因電腦傳播與電訊科技數位化的趨勢而起,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社會科學與未來學者對 於「資訊社會」此一概念的共識,是電腦與網際網路等數位化新科技的誕生與影響。然而,在此一概念之下,「知識經濟」、「菁英經濟」亦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 其被視為資訊社會運作下的主流經濟發展模式。
早期的學者,對於「資訊社會」、「知識經濟」的觀點,存在一種樂觀主義的想像與預言。而比起「工業時代」所處的時空環境,則多所批評與悲觀。然而,他們是趕上了「資訊社會」的流行腳步,但對於資訊社會的想像,以及其與工業後工業社會的區別,是否美化了「資訊社會」的意境。
有些問題我想了很久,TAM(科技決定論)有樂觀論調也有悲觀論調,例如電玩會導致沉迷,就是一種TAM的悲觀論調;而電玩又會提高學習興趣,也是TAM中的樂觀論調,所以「資訊社會」是否也不完全的像早期學者所秉持的樂觀論調?所以在看了些論文後也試著去思考「資訊社會」是否存在著悲觀論調,若有些些微感觸可以說嘴的話,對於「資訊社會」中的資本流動方式預測,「資訊社會」的是否只是資本主義現象的延伸,甚至變本加厲?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感觸?「知識經濟」的運作中,得利的仍是社會資本、教育資本與經濟資本相對而言較高的「少數菁英份子」,而非弱勢與貧窮的族群。而在這樣的年代,網路的個人自主權真的存在嗎?可惜的是,最後的主控權仍是掌握在巨大的ISP業者手上。也因此,資訊與數位落差所帶來的影響,反而會加大彼此的差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