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幾點思考 今天廳的演講是世新大學的葉乃靜教授來談論一些關於使用者研究的一些心得,在日常生活的資訊行為方面。 目前關於資訊行為的定義,幾乎是固定的,沒有人有懷疑過是不是要改變得,認為資訊行為就是情境,需求,尋求,使用這樣子的刻板印象,葉教授開始在想是不是 這就是固定的,有沒有方法打破這一種固定的思維,甚至連許多的研究論文,找到的管道都是固定的,對於資訊的獲得管道,不外乎是網路排行第一,再來就開始圖 書館,書店等幾個幾乎是固定常見的地方,開始反思資訊到底是資料還是資訊,在我們以往對資訊的定義往往就是有用的資料,資訊是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有沒有 可能一些資訊需求單純只是為了好玩,有趣,興趣諸如此類,而不是為了工作,為了需求而去找尋,但是我覺得兩者是分不開的,可能有趣好玩的念頭產生的時候, 不是本身就是一個目的,以情感為主,不是理性,去找尋資訊,又或者只是單純無聊,想要逛逛,隨便找尋,這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打發時間,所以我覺得不能 以單一的觀點去探討。 接著提到社會互動的概念。現在有很多社群網站,而且在社會學裡面,社會互動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出生之後或多或少都會有所謂的社會互動,那為何這一種基本的 本能,反而是最近幾年才有所謂的社群網站,社群網站本身的功能到底是提供了怎樣的一種能力,我認為社群網站提供的是一種動能,互動的能力,在以前沒有社群 網站這種產物,我覺得應該是MSN之類的即時通訊軟體太過於氾濫。如果想要聊天,其實MSN就夠了,單純跟三五好友閒扯,聯絡感情,又或者論壇,討論區之 類的網站也不少,可以滿足對於興趣,同好之間的溝通,以及許多的個人部落格,可以在上面盡情揮灑自己的想法,但是上述的系統,有一個類似的共同點就是太過 狹窄,MSN一類的軟體只有自己的朋友,論壇,多的是同好,在廣大的網路中,沒有特別去找尋此一論壇,其實能見度也非常低,範圍也狹窄,部落格,雖然網路 上找尋得到,不過會看得幾乎都是好有居多,也是因為部落格其實非常的氾濫。社群網站的特性就是集合,集合上述的功能,廣大的人群,利用六度分隔理論,使得 整個範圍越來越廣大,甚至提供互動的內容。因此我覺得社群網站是把互動層級提升,並整合。能夠及時快速的反應使用者之間的交流。當然,也造成一些積非成是 的問題,葉教授有提到,做過調查發現,往往信任的都是網友,為什麼要這樣做,都是因為網友如此,但是你根本不知道網友是誰,只是因為廣大的網友都說是,也 就不覺得那是錯的。 何謂日常生活?我的觀念是日常生活等於計畫趕不上變化,又或者就是變與不變之間的交替。雖然往往影響的關鍵因素是變化那一快,人類未知的,但是就是因為未 知所以很難以去探討,尤其是看似不變的日常,一旦變化是無法後悔承擔的,時間是悄悄流失的,每個人都在生產日常生活,每個都人有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因為 無時無刻在改變,通常人類也最難以忍受這一種無法控制的事物。所以日常生活就是拼貼而成的大雜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資訊是制約還是力量?如果是制約,人類往往以各種方式嘗試去逃避對抗。如果是力量,資訊賦予我們什麼?甚至有提到專家有預測過,未來 的社會是情感導向,資訊雖然越來越多,但是相對來說蘊含的意義也越來越少,種種問題都是要我們去反思,同是要實踐與使用,不要只是證實過去認為正確的事 情。
轉貼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70rnePuTQE.WFQKyDtvqAoOcTQ--/article?mid=8&prev=9&next=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