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大的研討會,我只參加了星期一的場次,一整天聽下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一場,由藍老師和 Hur-Li Lee共同發表的 「Traditional Chinese Bibliograhpy Meets the Future」。在這篇報告之中,兩位老師帶我們從二千年前的目錄來討論現在的目錄功能,讓我大開眼界。
我們目前所有圖書館所使用的圖書館目錄,都是由歐美的圖書館、圖書館學發展而散佈到全世界。圖書館目錄中所使用的分類法、編目規則包含了從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思想--以分析以主--也就是將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其中包含的元素,一一的分析,再分別給予標籤(我們稱之為keyword, subject 或 tag),用來識別一篇文章,這樣的好處就是使用者可以利用各種標籤很容易找到相關的文章。
在兩千年前的中國漢朝,剛剛經歷過秦朝的大規模的文獻毀滅。漢朝的皇帝派劉向、劉歆父子進行文獻的搜集、整理的工作,於是劉氏父子做了別錄來編目所有的書籍,並且制作七略將所有的書籍分門別類。七略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本的圖書目錄,七略的分類方法、思想也貫穿中國將近兩千年所有的書籍整理工作。在這篇報告之中,討論以七略為主的中國古典分類法的三個方向。首先,以古典思想做為其指導原則;其次,提出知識宇宙(knowledge universe)做為一個整體的思想;第三,應用相關(correlative)的概念而不是分析。其分類體系中,以儒家的經典為中心,產生很大的影響。
關於圖書館目錄功能的討論,起源於克特(Charles Ammi Cutter),他提出圖書館目錄應具備的幾項功能:查詢(find)、展示(show)、選擇(choice)。從克特之後,到FRBR提出擴充的功能為:查詢(find)、辨識(identify)、選擇(select)、獲取(obtain)。這些功能在七略之中已經很清楚的被應用,比如說在辨識的功能,例如《尚書古文經》已經包含FRBR中的Work以及Expression的辨識功能,清楚的告訴使用者作品以及表現方式。另外選擇的功能,在七略對每一本書的注解之中包含了這本書的價值以及和其他作品的關係(書籍的思想源流),這些資訊都相當方便讀者找書。
因為七略是針對皇室藏書所做的整理,所以其有幾點相當重要的目的:
1. 文獻導讀:辨識每一本作品、提供權威的意見或分辨是思想的流派。
2. 知識組織:基於文獻導讀,章學誠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3. 提供檢索工具來查找皇室藏書:替代品(surrogate)可以節省讀者的時間,以結構化的方式檢索,才可能找到獨特的替代品。
兩位老師也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在場的每個人思考:
1. 在西方的概念之中,”分析”對於分類來說是一個”較好”的方法或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2. 中國的分類法錯在他的不邏輯以及不科學?
事實上現在很多的分類體系或目錄,都已經慢慢加入”相關”的概念。而且學術發展有時間的關系,所以討論師承是一件還滿重要的事情,讓研究者可以更清楚學術領域的變化,以及學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國的古典目錄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將知識視為一個整理,並且討論各學門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是七略告訴我們的事情。
另外就是我很佩服Hur-Li Lee老師,我相信她中文不夠好到可以看這些古文。但是,她有想法以及強烈的研究興趣,找藍文欽老師合作,利用中國古典的智慧來對照研究現在的目錄學理論,這股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研究意識才是我們應該學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