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乃靜老師以「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為題,說明了目前有關「資訊行為」的研究概況及相關研究方向。有幾點令人值得深思,分述如下:
1.在進行資訊行為研究之前,必須先確立所謂的資訊與資料間的差異,也就是操作型定義的識別,否則極易產生誤解。例如,圖書館研究使用者的資訊取得來源時,網際網路(Internet)往往被歸納為主要來源項目。
2.有關日常生活的資訊行為研究常以「例行」為研究範圍,反而忽略了「非例行」此一範圍,而陷入理性與非理性的研究切入觀點。
3.現行的資訊行為研究常與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結合,但著重在量化研究。因而在研究議題方面,有關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社會媒體(social media)方面的研究成果與數量上,近年來有大量激增的現象。
4.另外,乃靜老師常以弱勢族群為研究對象(包括:老年人、原住民等),以不同視角檢視理論模式與研究假設,試圖從中發現客觀證據,以確定研究成果,也令人敬佩。
最後,在資訊的操作型定義方面,是影響資訊行為的重要前提之一。對於資訊一詞的定義,目前有下列不同的觀點,有下列幾種觀點值得參考,如下:
1.McCreadie and Rice(1999)
認為資訊可以是一種知識表徵(as a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種資料(as data in the environment)、是溝通過程中的一部份(as part of the communication),及視為一種資源或商品(as a resource or commodity)。
2.Buckland(1991)
把資訊區分為知識(information as knowledge)、事物(information as thing)、過程(information as process)及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等四種,同時說明四種類型的差異與功能。
3.Madden(2000)
加入所謂的脈絡(context),包括讀者與作者,以詮釋資訊的觀點、定義與功能。
其中Buckland將資訊解釋得十分清楚,同時試從資訊組織、檢索、系統等不同面向探討所謂的資訊,對於許多研究的對象與操作型定義等方面十分有用。另外,Madden則是加入脈絡此一變數,提醒研究者在研究資訊時,應留意脈絡所產生的意義與差異。最後,McCreadie and Rice兩人則是從功能面,定義資訊所產生的功用與影響。
參考書目:
Buckland, M. (1991). Information as th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2(5), 351-360.
Madden, A.D. (2000). A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Aslib Proceedings, 52(9), 343-349.
McCreadie, M., & Rice, R.E. (1999). Trends in analyz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Part I, cross-disciplinary conceptualizations of acc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5(1), 45-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