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圖書資訊學研討會
會當中讓我比較有感想的是全球暖化國際研究探討、數位閱讀創新使用者滿意度研究和智慧手機圖書館尋書導覽系統。
之前蔡老師演講提到馬太效應,在這次張老師的研究又再度顯現。馬太效應是科學合作的常見現象,位於邊緣國家的機構如果想加入國際科學合作,或想成為他們的合作者,必須先提高本身的合作吸引力,才能提高國際合作機率。我想,那馬太效應會不會也發生在圖書館館際合作呢?產生大館只想跟大館合作的問題,如果有,那館合的意義就大打折。
另外,數位閱讀創新使用者滿意度研究當中,提到閱讀從小培養,但我的疑問是,那”數位閱讀”也是要從小培養嗎?如果是,那會不會因為兒童太早接觸螢幕對眼睛健康造成影養;如果不是,那過去經研究顯示,越早接觸電腦科技的兒童,將來對電腦科技的接受度較高,反之,晚接觸者,日後對電腦科技機受度較低,然而,未來和電腦科技密不可分,那我們究竟面對兒童的”數位閱讀”該站在甚麼角度採取甚麼措施呢?在健康與科技競爭發展上產生矛盾。
圖書館尋書系統該文是以QRcode為主,而近年相關發展包含:紅外線、RFID等。他所提出的尋書是先在網路上找到該書,用手機拍下QRcode,然後到圖書館,手機以擴增實境方式來指引位置,可是如果那本書是錯架情形呢?因為他是以書架來作為”地址”,那這本書如過住到錯誤的地址,那是不是就會找不到?進而造成讀者對系統的不信任。該研究其實也顯示出讀者在圖書館尋書問題,有時候抄了索書號,但真的就是找不到(大部分是因為放錯),而且還不是一次兩次,是很多次,那種心理的失落讓我有時候根本就不想查館藏目錄,直接到圖書館偶遇一下還比較開心一點。發展尋書系統,我想基本的書要放對還是要先做好,或者如果經費允許,也是有圖書館做自動式的書架,書會回到他正確的位置,只是與其等等那時,不如先好好順一下書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