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
本身對「資訊社會」這個議題其實沒有太多涉獵,也並不了解,這次老師請來吳研究員以社會學的角度來介紹這個概念,則和以往聽演講的經驗有很大的不同:之前聽演講,大多時候是感到很認同、有時則是完全聽不懂。這次則是似乎知道在說什麼,但卻是愈聽愈有疑問,好像身在五里霧中,找不到一條較為明確的道路。
社會學家在研究一件事情時,似乎總是要千方百計的把事物的「表象」戳破,討論其最真實的內在。但在討論的過程中,又似乎一定要用到社會學常使用的語言:階級、宰制、剝削等等。
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大學時曾上過一位老師的實習課,雖然他教的是教育現場的問題,但每次在講課時總是會討論社會階級、知識的宰制、中下階層被剝削等議題,有時我都不清楚今天的主題到底是什麼了,因為一個學期上下來,那位老師永遠在關注階級、宰制、剝削。
今天吳研究員在演講中又提到這些概念,一下讓我覺得好熟悉又好困惑,熟悉感來自相同的字眼,困惑則是因為我感到吳研究員他的推論怎麼與我的“常識”有許多相悖之處?是因為我是處在底層的“常民”,所以無法參透嗎?
困惑之一:“菁英”與“常民”的概念
我並不是很確定吳研究員所謂資訊社會中“菁英”與“常民”的概念的界定,他說在本質上菁英從事的是「複雜化、知識化」,而常民則是從事「刺激反應、簡單容易」。其後在數位落差這個議題中又提到“菁英”與“常民”之間的鴻溝的問題。在我的認知中,數位落差常常指的是數位資源的取得與會使用,例如老人與年輕人間的就有很明顯的數位落差,如果是這樣,後者的所認定的菁英如果在前一個討論中不就只能界定為常民,與菁英的本質並不相符?
困惑二:規範的形成
吳研究員在演講之初提到資訊科技對社會帶來的挑戰與困境,既定社會文化被迫修改,其後提出「為還不存在的資訊科技載體做好準備」的想法。但在我認為,社會規範的形成本來就是先有行為才有規範,只要社會不死去,就會一直不斷的改變,我們也不太可能為還不存在的資訊科技載體做好準備,因為再多的準備也不及社會的變化,既然有最無法預測的變數“人”在其中,如何“先做好準備”呢?
在充滿許多疑惑中寫下這篇心得。正如前面所說,有許多論點我無法參透,也許是因為我無法掌握社會學家的思路,又或者,是因為我只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洞穴中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