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吳齊殷老師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
撰寫人:于第
主題: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吳齊殷老師

    這週的演講因去城區部聽了另一個演講,所以只能聽錄音檔,而沒有在現場聽吳老師的演講。
    一路聽下來,雖然有些地方不是很清處,但就整體而言,吳老師對其演講內容的編排是有其脈絡與邏輯,讓人會有想一直聽下去的興趣。以下就針對吳老師演講中所提到的問題或看法,在我的心中有所感或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探討。
˙這個題目不是社會學家提出來的,而是學科技的人提出來的。(不錯啊!表示學
  科技的人還是會關心社會的議題,吳老師指的是Rob Kling那一派的人嗎?)
˙吳老師說他個人是以觀察的角度來看跡象,而其個人並未活躍的參與資訊科
  技。(如果沒有參與使用資訊科技,以旁觀者的立場觀察的會更清處?還是看
不到全貌?)
˙資訊科技發展後,人是否會因此而更快樂呢?(看哪種人吧!)
˙要瞭解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二者間的矛盾,就要先瞭解二者的本質。(從未想
  過此問題,一般都知道二者有所差異,但不會去想有何差異?有何矛盾?還好
  有聽到此演講,才得以瞭解二者的本質,且給我啟示就是以後要多問自己問
  題。)
˙數位落差是資訊社會發展的最大鴻溝。(此處數位落差的定義為何?如果只是
  對資訊科技的接受度的落差,其實個人認為,也許十年後,這都不再是問題了,
  因為現在出生的小孩就是生長在一個資訊科技發達的資訊社會中,對他們而
  言,使用各種新的資訊科技是一種理所當然,就像吃飯一樣;但倘若此數位落
  差是指城鄉差距、經濟因素所造成的,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當”資訊科技”交到你手裡,你拿它怎麼辦?過程就是打量→認知→開啟創造
性的反應與運用。(無論是LKK或年輕人,聰明人或遲鈍的人,當遇到資訊科
技時,應該都會歷經這三個階段,只是所花時間長與短的不同。)
  以上是對吳老師演講內容所做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