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發表當中比較讓我感興趣的主題是:大學圖書館部落格迴響研究、使用者導向線上音樂分類體系、小說閱讀對大學生情境療癒效用。
圖書館希望藉由部落格來與讀者溝通服務,研究結果發現讀者其實只會看,不太留言,所以圖書館如果要做到雙向溝通(如:參考服務)是有點難度的,且數據顯示多數讀者仍習慣藉由親自向圖書館反應的行為。談到部落格(網誌),不免和現在正流行的微網誌做一比較。如果我們寫網誌,又為什麼要用微網誌?但其實這兩者的設計目的是不相同的,網誌是屬於長篇文章、小品文,而微網誌住要是訴求透過口語簡短的訊息表達立即的想法或資訊。然而,周遭有很多經驗是,當微網誌尚未興起,而部落格當道之時,撰寫文章模式從一開始的長篇分享生活、觀點、文學創作或資訊,漸而因怠惰,而演變成用一句話或幾個關鍵詞。這也讓我思考微網誌的出現或許並不是要破壞人的表達書寫閱讀等能力,只是因應人的行為;也就是,似乎並非是微網誌影響人的行為,也許是人的行為讓微網誌發達。
在線上聽音樂成為生活中很常見或依賴的行為。但不論是在檢索或管理音樂,都會相較於文字資料更為複雜。影音資料有時很難藉由文字輔助說明而達到完整的詮釋與表達,因此,大部分做影音管理或搜尋者,多半採用”推薦”方式。該研究者提及使用者分類和系統分類,對應webpac上頭的顯示的是圖書館專業的分類,但那是給館員看的,讀者並不瞭解那些意涵;爾後,使用者自訂標籤的想法出現,吵了好久,也未見圖書館增加使用者自訂標籤這個服務,使的文獻和研究理想化,而未落實。好可惜。
閱讀是心靈的一帖補品。過去多半較常聽到音樂療癒,而閱讀部分多半是探討對學習、理解、能力等影響,較少有人關注在人的心理層面,因此,這篇讓我覺得很新奇有趣。但我覺得他的對象抽樣和書目選擇是比較不清楚,也許對象上可以再分析看看不同學院的學生書目療癒情形與選擇。這篇論文也讓我好奇閱讀情境療癒和音樂療癒等差異和個別功能影響。藉由聽別人發表論文,可以啟發自己,頗有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