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所上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兩天下來的議程下來,印象中聽到最多的是關於ischool和library school,不過由於英文聽力實在不太行,聽得很吃力,之後要多利用課餘的時間補足英文呀!
中午展示了許多的poster,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主題,有幾個poster主題,自己覺得還滿有趣的,像是A study knowledge transfer in knowledge communities,經過作者的介紹,內容主要是藉由接觸廣告業,做焦點訪談及深度訪談,由於在廣告業中,資訊的傳遞非常的活躍,希望藉由此研究,得到一些想法及方式,能應用在圖書館中,圖書館中資料相當的多,但沒有將這些資料傳遞出去,它們也僅僅是資料,不會成為資訊,更不可能會是知識。然而另一方面我詢問作者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她回答說,由於面對的是廣告業者,廣告業之間有競爭,如何讓對方了解研究的目的,使得對方願意接受研究所需的訪問就很重要,要特別注意溝通的技巧;作者介紹完後,很想要再深入知道研究發現,但目前這個研究還在進行中,尚未有明確的研究發現,不過我很期待這個研究的後續。
另一篇Poster,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n inline Encyclopedias – a case study of Wikipedia and Knol,它是比較維基和Knol這兩種線上百科,Knol是Google所建立的線上百科,它一開始是由部落格式的專家撰寫內容,現在也開放給一般人,但現在申請要先經過審核,審核申請人的專業背景。
研究先決定20議題,去抽取Wiki和Knol裡符合議題的文章,依其瀏覽量、page rank等項以SPSS去做分析,提出六個量化指標,作者有舉其中一個指標例子─可讀性指標,它是評斷其內容的深淺,是適合一般民眾亦或是需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而研究遇到的困難則是因為以前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可以參考的文獻不多,使得研究起步很艱難。
在看過多組Poster後,發現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主題,常常冒出「原來xxx也可以延伸出這樣的研究呀!」很希望自己未來的題目也能像他們的一樣吸引人,也期望自己也能有能力參與這樣的poster比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