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 by 亞寧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的,資訊社會的需求引發了新的資訊科技創新與發展,資訊科技也為資訊社會帶來不同的衝擊,以兩個實例加以說明即可知曉。首先,以電子期刊與書籍為例,以往圖書館被稱為知識的寶庫與守門員,在於圖書館整理與服務所典藏的各項知識及其載體。隨著電子期刊與書籍的訂購與提供,可以發現圖書館逐一無形虛擬化,將實體的具象予以隱藏在資訊服務之後,且不被使用者所察覺。圖書館以往掌握的知識及其載體也逐漸商業化,且握在商業出版公司手中。圖書館提供的是一種資訊租賃服務(licensing service),而非一種掌握實質的服務。因而,可以發現從一種社會需求發展成科技成品,進而對原有的社會產生質變,及資訊服務版圖的徹底改變,乃至於使用模式上的限制,且傾向於商業公司;如電子書頁數列印的限制、使用人數與價格的綑綁等。次則,從Internet、Web 2.0、Mobile等資訊科技的產生,也影響文明的表徵方式。例如,從手寫訊息轉為鍵盤輸入與滑鼠點選的表徵方式,文字表達也逐一被聲音與影像所取代。也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是人性也會被科技無形改變而不自知,進而改變整個社會。因而,如何適當使用科技及保有人性的本質,也許是值得進一步思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