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許芳銘教授
今天的演講是一場有趣又讓人有許多思考空間的演講,幾個主題就讓大家討論到欲罷不能,若不是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就這樣讓許教授回家。
將我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如下:
1.“檔案”的定義
一份公文,因位處於不同的階段,而有不同的定義。在英文中用各種不同的單字來表達這份公文所代表的意義:當它還在在各單位間流傳時有一個名稱,當它歸檔後又是另一個名稱,當它歸檔很久以後又進入另一個境界…但這不同的定義要翻為中文時,似乎卻還沒有找到一個一致化的翻譯。也許是因為認知上的不同,也許是當時的時空背景影響,總之,現在我們對檔案在各國的定義雖然有了一些認識,但要是拿到一份充滿各種都可以翻譯成“檔案”單字的英文文獻,似乎沒有意外的會有概念混淆的情形發生。
許老師也提到充滿各種不同翻譯的單字metadata為例,每個翻譯都有他的一番道理,誰也不讓誰,以至於我們這些學生就要成為變色龍:讀不同“幫派”老師的文章時自己心中就要自動轉換一下,參加不同學校的考試就要用不同的翻譯應考;如果參加的是全國性的考試,就只好禱告自己的用語能夠合到閱卷老師的心意。
討論至此,焦點已經有點轉移的感覺。而我,則想到古人所說:文人相輕,自古皆然。即使到現在依然如此啊!
2.檔案的管理:電子檔案v.s傳統檔案
若不是今天聽了許教授的演講,我還不知道檔案的管理需要這麼多學問。但是這樣聽起來,有許多問題似乎是在公文書電子化之後才產生的:例如檔案的保存問題—即使小心保管還是有可能在某一天因為電腦中毒、硬碟壞軌、軟體升級等跟資料本身無關的問題讓檔案無法再被提取;又例如電子文件的資安問題,再多的預防手續似乎還是會有漏洞,於是如何保證資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成為公文電子化時代的重要議題。
相對的,這些問題在傳統的紙本時代似乎並不是問題,以前似乎只要讓檔案被蟲蛀、被火燒就可以盡到保管的工作;在文書運送的過程中防止被截斷就可以保證資料的安全與可靠。
若提到傳統檔案的分類,則是讓學圖資的我們感到無法理解:這麼粗淺的分類怎麼幫助使用者找尋資料呢?這樣的管理是否有可在探討的空間?尤其是在現在檔案多元化的時代。
我想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經過長久的時間所形成,自然有其道理。我這個外行人尚未參透其中的奧秘才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我認為檔案類型的轉換勢必會帶給檔案管理人一定程度的衝擊,就像圖資人所面臨的境況一般。今天會由學資管的許教授來跟我們分享檔案管理就是一個說明。但現代的學術是不是就是如此呢?成長、刺激、轉型、融合,只要還活著,就必須不斷面臨挑戰與克服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