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恆毅

這次上的內容是觀賞所上學長、姐們,利用暑假期間,分別到美國、泰國、馬來西亞的海外研習成果。我原本也打算參加其中,但是卻因為一些私人因素無法成行,看著別人的成果報告,心裡真的很羨慕。以下就本次的分享之中,個人覺得印象深刻的部份說明如下。

到美國UWM的學長姐們,在美國這樣一個圖書館先進國家,接受專業館員所安排的專業訓練,以及到學校旁聽正式的課程,想必有許多不同於台灣的見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Learning Commons的設置,雖然台灣如師大、台大、輔大…等學校圖書館也有相同的設計,但不論是規模、設備,以至於學生的使用習慣,幾乎都和美國不同。Learning Commons的產生,主要在將所有設備、空間、人員和服務密切整合,形成一個便利的環境,以滿足讀者所有的需求[1]。因此在大學圖書館的Learning Commons 除了提供一般圖書館常見的服務之外,還提供各種軟硬體設備和IT支援服務,甚至有寫作諮詢、語言學習、課業輔導等教學相關支援活動,也支援小組討論、小組報告的需求。美國的學生很充份的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學習;反觀台灣的學生,受限於圖書館應保持安靜的既定印象,大都將Learning Commons 視為上網、個人寫作業的場所,實在相當可惜。

到馬來西亞、泰國志願服務的同學,則是面對文化、科技的落差,在各項資源均不足的狀況之下,以熱忱的心提供服務。在這幾組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彥儒一直不斷提醒溝通的重要性。也許,是因為自己一直身為技術人員,在工作上提供技術相關的服務,在學習方面則是以新的科技為主體。我一直自以為,以最好、最新的科技來提供最便捷的服務,就所有人都應該欣然接受。但是這幾組到東南亞志願服務的學長、姐,卻給我帶來不同的反思,即便是最新的技術,如果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那就是一點用也沒有。身為IT技術人員,往往不小心就跌入「IT資訊人員的傲慢」這樣的泥沼裡,而難以自拔。到不同語言、文化的國家提供服務也是如此,我們並不是過去教導他們的,往往我們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惟有透過真心的溝通,才能獲得雙贏的結果。希望自己明年有機會到這些地方提供服務或學習的時候,能夠以更開闊的心來面對這一切。



參考資料:
1]吳政叡,〈學習共享空間面面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34卷,第2期,97年10 月,頁115-1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