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09/28
撰寫人:于第
主題:資訊計量—蔡明月教授
每次一談到書目計量學或是資訊計量學,第一個在我腦海裏出現的名字就是Eugene Garfield。剛好最近才在2007年版的ARIST看到一篇”Garfield and the Impact Factor”文章,其中一個部分就是在介紹Garfield的生平,我想就藉此機會簡略的與大家分享一下Garfield的小故事。
Garfield於1925年出生在New York City,其實當他在他媽媽肚子裏的時候,他爸媽就分開了,所以在他的成長階段受到他三位叔叔的影響很深,其中一位叔叔後來還成為了他的養父。Garfield自己形容他的三位叔叔都是激進分子,政治立場又分歧,所以家裡經常發生混亂的場面。雖然如此,他的三位叔叔對他的各方面都栽培有加,尤其養成了他對科學及古典音樂的興趣,還有就是造就了他的’無神論’性格,所以當大部分的猷太小孩在13歲時都要行成年禮(Bar Mitzvahed)時,唯有Garfield不照做。
1942年他本來念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化工系,後來因為二次大戰的關係,有一段時間被徵召入伍,大戰結束後才又跑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化學,1949年畢業於哥大。後來在1951年時,因為參加了一項美國化學學會的研討會,赫然發現該學會的化學文獻部門或許是他在資訊科學方面發展事業的敲門磚。此外,同年他加入了Johns Hopkins大學的Welch 醫學圖書館一項編製索引專案計畫的工作行列,這個工作機會可以說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淚點,因為這份工作的機會,引發了他對應用machine編製索引的興趣,且同時意識到將他對科學的興趣與企業經營相結合將是他未來事業的重點。
在1952年他開始了第一個期刊目次服務,稱為Contents in Advance,範圍包括圖書館學與文獻學方面的期刊。透過Welch 醫學圖書館的專案計畫,他認識了資訊科學界大部分的先導者。在他離開這計畫之後,1954年拿到哥大圖書館學碩士學位;1961年在賓州大學拿到structural linguistics 博士;在此同時,他也照著他的計畫,先在費城的一家Smith Kline and French醫藥公司擔任顧問;另外也成立了一家Eugene Garfield Associate公司,1960年改名為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ISI。其實早在1955年他就在Science期刊曾出版了一篇有關citation index的文章。他的公司ISI自1964年正式開始出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1973年出版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1978年出版AHCI;1975年開始定期出JCR (for SCI),1977年出JCRs (for SSCI)。
大家所熟知的Impact Factor,可以說就是JCRs的主要精隨所在,然而早期impact factor的定義只是用來測量每篇文章在其所刊期刊上在特定一年內被引用頻率的方法,我想當時的Garfield應該萬萬也沒有想到在二、三十年後的今天,竟然impact factor會被學術界普遍用來做為評鑑教師研究產能的工具。
拉拉雜雜寫了一堆與當天演講無直接相關的內容,但想應該很多同學都會分享蔡教授的演講精華,所以就試著分享一些大家所不知道的Eugene Garfield,希望大家會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