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9/28專題討論課程講座- 引文分析與計量by文傑

這次聽的是屬於資訊計量的講座,其實資訊計量這個領域,在大學時幾乎沒有接觸過,只有聽過,沒有仔細的去研究一下,而這次剛好藉著這次講座的機會,加上事前的預習,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認識。對我而言,對資訊計量這個領域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看數字說故事,從資料的蒐集、統計到解釋,都脫離不了數字。

而這次的講座,是著重於引文分析與計量,在講到引文分析前,先提及了資訊計量壆可非為三大塊 1. 生產力、定律的發展與修訂以及應用 2. 文獻的成長以及老化 3. 引文分析(計量)。而其資訊計量的三大重要定律為 1. 布萊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 2.洛卡定律( Lotka's Law)  3. 齊夫定律(Zip's Law)。這三大定律主要是在探討文獻的數量所常會用到的。在資訊計量的領域中所有的數據都會有其意義,不可馬虎帶過。

引用文獻,早期在1960年以前以少數期刊為研究對象,所有引用書目均以人工的方式計算,而在電腦問世後,引用文獻資料可直接取自於機讀格式,而這也表示了資料庫選擇重要性,因此在選擇資料庫做研究時,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為什麼要作用文獻的研究?似乎建立在文獻被引用比沒有被引用的具有品質的假設下進行的研究,但是,有被引用就是好的嗎?值得去思考,畢竟也有不少文獻中引用別人是為了要改正推翻被引用者的研究而產生的。

而引用文獻,也有不少的爭議存在,而其最常被爭議的如下四點:

  1. 自我引用 (當研究延續性的時候容易出現 )(不一定是不好的)
    1. 藉由自我引用,膨脹其被引用貢獻
      1. 同時自我引用(synchronous)
      2. 歷時自我引用(diachornous)
      • *大陸 硬指標 (文獻發表次數) 軟指標(文獻被引用次數)
  1. 引用錯誤
    1. 引用錯誤
      1. 引用格式錯誤
      2. 引用內容錯誤
  2. 引用均等
    1. 視所有的引用同等重要
    2. EX.前面有引用 後面寫 同註幾 同註幾 但次數 1次? 3 次?
    3. 引用與否跟領域核心是否有關?
    4. 引用容易受到 EDITOR 跟 REVEER有關
    5. 建議採用對數轉換或分數化中和馬太效應
  3. 二次引用
    1. 二次引用,蓄意的隱瞞與欺騙?
    2. 或許並未真正參考原始文獻
    3. EX  .蔡明月 布萊德福定律


除了以上四點爭議之外,在引用文獻分析同時還有一些問題要去討論

  1. 沒有簡單直接又實際的技術,可以掌握所有文獻的使用情形
  2. 而文獻價值的判斷,早在文獻被引用時就完成

培瑞茲PERITZ 將引用文獻分為八大類型

  1. 引發研究的動機與原因
  2. 提供研究所需背景資料
  3. 提供研究設計與分析的方法
  4. 提供研究比較之用
  5. 支持新假設或對未來的研究建議
  6. 提供參考支援記錄或統計資料
  7. 回顧以往的研究
  8. 與研究無直接相關但有其他領域相關


由此可知引用文獻的動機是複雜多樣的,每個人都可以設定自己引用的模組,如GARFIELD15個引用動機和BROOKS 7個引用動機等。但是有關引用分類及引用動機的研究相當缺乏,也未系統化建立。因此統計性研究實屬不可或缺。


此外,此次講座中,有些問題值得去思考,我們常說圖資的領域很廣,範圍到各種學科,但是,我們看過別的領域引用過圖資的相關文獻嗎?而圖資界引用其他領域時,又有哪些領域是沒被引用過的呢?圖書資訊領域,核心理論在哪?可能十個老師中會有十一個答案,我們的領域很廣,屬於版塊型的領域,但也因為如此,版塊的組合分分合合,導致我們似乎沒有核心的領域了,這些問題值得去思考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