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業發達,是世界上有名的硬體王國,平均每個人身上至少會有兩隻以上的手機、一台自己專用電腦的配備;而應用軟體一代比一代功能強大,令人目不暇給;硬體之間連線的網路頻寬從megabyte/秒到現在gigabyte/秒,無線網路也漸漸取代實體網路線的配置。而在一些國家來說,雖然該有的硬體、軟體、網路都有,但可能因為教育推廣不普及、政府投資不積極而漸漸失去了它們的價值。好在學長姐這次的行程除了改善他們的軟、硬體設備(如改善資料庫系統)、教導當地的學生使用資訊檢索外,也和當地的圖書館館員交流一些具有核心價值的課程,讓他們體驗到圖書館館員在國家知識進步推動上扮演著無法抹滅的核心角色,然後再建議他們透過使用facebook這個世界風靡的社交管道來推廣圖書館,達到與外界知識交流、分享的目的。
有些華語系的國家,雖然語言和我們是相通的,但因為各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文化差異甚大,所以對於很多政策的核心價值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利益取捨。
同語言都有代溝了,更何況其他西方國家,我們可能連基本的問好都支支吾吾抖音連連。所以我覺得,「profession」是一個結構化的關卡,但是「communication」的是一個非結構化的關卡,其困難度變化勝過於前者許多。
我對美國學校圖書館印象最深的應該是「learning conference」還有專門的「音樂圖書館」這兩點。聽學長姐說,美國上課的方式是討論重於授課,這種文化的差異又和華人的我們有所不同,但是我很期待這樣的授課方式,這往往會是push我繼續往前探索未知的動力。所以為了迎合美國的上課方式,他們圖書館裡有設置「learning conference」區,它是個可以在裡面討論、飲食、看影集或新聞的討論區,這種方式可以減輕學習的嚴肅,透過團體的交流方式學習可以有效發揮「1+1>2」的綜效。然後很羨慕他們有專門的音樂圖書館,買CD、聽音樂會對於身為學生的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有了這樣的空間,相信可以讓窮學生的荷包不會很快就扁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