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轉貼]991026-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by 惠愛

991026-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by 惠愛
演講者:葉乃靜教授

    「資訊行為的內涵是什麼?」
    「在做資訊行為的研究之前要先釐清研究對象所認定的資訊為何。」
   
    葉 老師的開場白,讓我思考了很久: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圖書資訊學”,這門領域中一直以來的主角就是“資訊”,雖然,我們討論「資訊計量」、「資訊組織」以及 「資訊檢索」種種主題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將資訊為人所使用,但重點總是放在“資訊”上,而這禮拜的資訊行為除了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學問,更把“資訊”界定 在人的意念之下。老師以唐卡為例,同樣的圖騰,因對象不同意義便有所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的研究視角也隨時間而不同,從早期的認知論到目前的建構論,現在的資訊行為研究著重在與環境的互動,人、社會、資訊,在互動中,產生各式各樣的資訊行為。

例行V.S例外
    老 師將生活中的資訊行為分為這兩大類,「例行」這一塊其實佔了最多的時間,可是因為它是如此的千篇一律,所以常常被忽略;人們花很多時間經營「例外」這一 塊,像計畫出遊、過節、紀念日等等,它們在生命中的時間比例雖然不高,但由於它可以讓人有驚喜、有歡樂、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更讓人追求。

    但 在我聽來〈不知是不是我理解錯誤〉,一般從事資訊行為的研究者,多半還是把重點放在「例行」這一塊,因為它是規律的,是可以掌握的;相對而言,「例外」這 一塊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不知從何切入觀察的角度。日常生活的資訊行為研究可以做得很制式化,也可以做得很有創見,但要做得好的確不容易。

    資訊行為的研究尚須有社會學者對社會觀察的細心與敏銳,即使是現在很熱門的社交媒體與資訊行為研究,仍須如此,因為以目前的研究方式似乎仍是以質性研究為主,質或是量本身並沒有誰優誰劣,差別只在於是否適合研究的主題。

    老師在最後分享一些做研究的心得,我們需要培養研究精神與研究意識,但最重要的,是身為一名研究者的自我期許。

轉貼自 http://ve7096.pixnet.net/blog/post/199744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