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6 主題:資訊行為 演講者:葉乃靜老師
平常的資訊行為都說得比較專業的,今天是對於日常生活的行為,比較貼近我們一般的使用模式,也讓我們比較快的進入狀況,而且今天演講老師很活潑,讓整場演講一直都很開心的進行,就像聊天班的輕鬆。
老師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資訊行為說幾個不同的想法與我們分享,一般的資訊型為大多都是依「情境、需求、尋求、使用」這四項為標準,但每個人的資訊行為都會依此嗎?!這也是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今天老師不單分享她的研究的過程與成果也提出很多問題讓我們去思考。
通常「日常生活」意指就是規律,而這種規律的日常生活是否可控制或是被控制,這其實就只是規律,日常生活是無常的。但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是從小依「經驗」累積出來的,所以經驗都是已經假定好的,對於生活流程都有固定的邏輯了,因此老師將生活中的資訊行為分為例行與例外,「例行」是一再重覆的所以不被受注重,然而人們很注重「例外」這種出奇不意的驚喜,像過節、過生日之類,雖說次數不多,但它可以讓人開心、快樂與擁有更久的回憶及懷念,所以被人們所追求。
當提及過去多以人為中心的認知觀點取向,漸漸也開始擴大注意到以社會層面的觀點來探討資訊行為這回事時,老師也介紹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讓我覺得資訊行為這領域除了一般比較上層生活模式的研究外更要注意社會底層,像書的大要一樣,會有上層就是有低階層的基本運作才會分出高低,一般的人的資訊行為都是很穩定的模式,但常被忽略的弱勢族群,一樣都有資訊需求但所能追求的資訊行為有限,這應該是之後更被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