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012-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by惠愛
演講者:鄭卜壬教授
生活在網路時代的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總是會想上網用搜尋引擎找找是否有相關的資訊,但不管是yahoo還是google,都存在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真正想要的資訊不來,不想要、不相關的資訊卻一大堆。時間就在不斷修改檢索詞、瀏覽檢索結果中度過。幸運的話,找到了想要的資料;不幸的話,只好成為Simon「有限理性」決策理論的追隨者,以認知上「差不多、夠好了」的資料來結束這次資訊檢索的行為。
鄭卜壬教授這次的演講,從檢索字彙、跨語言檢索、圖像與語意間的連結等各方面分享他目前的研究。雖然鄭教授已經儘量減少技術性的專業用語,但對完全沒有資訊相關學科背景的我而言,還是感到嚴重的資訊超載。在這方面知識嚴重不足的我,真的要好好加強才行。
對 使用者而言,他們並不知道搜尋引擎如何找出它認為使用者下這個關鍵字所要找的資訊,他們更不知道搜尋引擎是以什麼樣的邏輯來呈現資訊的先後次序。而在檢視 這些資訊時,使用者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有的就資訊的標題中看來較相關的選擇性點選;有的則毫不考慮,一一點選,直到看到所想要的資訊為止。
不管是以什麼方式,使用者的最終目的就是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答案,但這又牽涉到使用者所下的“關鍵字”到底是不是系統所認定的“關鍵字”,這在圖像的檢索上問題更為明顯:像我最近為了準備一份報告,想找到“世界十大驚豔圖書館”的照片,一開始我擔心找到太多不相關的圖片,於是我在檢索詞的兩邊下了" “以限制檢索結果,但搜尋引擎告訴我這樣的檢索詞不存在,於是我退而求其次把「世界」兩個字拿掉,還是沒有結果,眼看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又不想一直沒有進度,於是我做出把" “拿掉的決定:這次是跑出了很多圖片,但看來系統應該是把焦點放在“驚豔”兩個字上,圖書館的圖片並不多,但美女的圖片卻是一張又一張,相信很多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應該也會忍不不大喊:這是什麼跟什麼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