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數位學習及網路教學方法設計 by 淇龍

低學業成就的救贖者

第一次聽到「低學業成就的學生」這個名稱。無論是在排名落後的大學,或者名列前茅的學校,其實都有此類型的學生。蔡家文教授對於自身環境的敏銳觀察,從教學過程中,體認學習意願與動機,影響著學習成效與互動。雖然,蔡教授以「學生個人特性」來說明低學業成就的學生,並試圖尋找解決之道,儼如教學上的救贖者。令自己好奇的事,是否也可以將社會認可的頂尖大學中,班級中低學業成就的學生進行分析。此分法是以學業成績來進行實驗,猜想結果若可呈現出成績低落之原因,則可對教師在教學與教材的方法與設計,提供有效的建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現今,數位學習與網路教學多受大專院校大力推行,若讓學生能適應與接受此教學模式,教師則需思索教材內容與課程,如何設計與安排。對教師而言,是一項挑戰與學習的歷程;對學生而言,則是體驗新的知識接受方式。但需要思考「何種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的吸收效果最佳。畢竟,學生個人本質不同,所接受與吸收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回歸教學本質與目的,無論是數位學習或者面授教學,都能帶給學生最好的學習成效。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淺探數位學習內容分析與行為分析 by 淇龍

內容與行為間的演繹關係

數位學習近年來研究與實施,日趨成熟與廣泛。學習介面、學習內容、師生互動模式、教學法應用與行為分析等研究,讓數位學習議題有效地落實在學習目標與教學成果中。侯惠澤教授從態度與認知層面,分析數位學習內容,來瞭解行為一致性與社會互動行為,以求診斷學習困難與行為模式之間的關係。就個人認知而言,數位學習需要高度自我學習力,或者相關激勵政策,來鼓勵學習者,進行數位教學與學習。在數位教材內容上,需因應媒介使用的不同,而設計符合媒介特性的教材,如影音。更令我覺得困難的是,學習者個人特質的差異,讓教學者規畫數位教材時,著實遇到相當大的挑戰。因此,透過侯教授的演說,研究數位學習的內容與行為分析,可深知教與學之間的關係,應用與使用之間的互動,行為與內容之間的演繹,讓自己對數位學習多了一份好奇與興趣。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An Approach to make meaning by 淇龍

自然情境下的「凱利方格法」

詞彙建構於不同情境,產生的語意與感受,皆因人而異。人之所以有趣,事情之所以可以被討論,「瞭解」佔有一席之地。楊教授長年研究凱利方格法,來透析每個人對事物認知的相對概念,認為還原事實的真相,不涉入受測者的思維,可讓研究結果參考價值提升,這也是此方法優於李克特量表之因素之一。

相對之下,要維持受測者進入情境思維,不被其他外力所干擾,引導技巧實為重要。如何讓受測者在最自然情境下,完成測試與實驗,對研究設計者是一個嚴峻考驗。其實,現今多數研究仍以李克特量表為主要的研究設計或工具,我想可能其概念與操作,對於剛入門的研究者,較為容易上手。若能將一項研究,採用這兩種方法進行施測,取其結果比較,相信此研究分析應會相當有趣,且具探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