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圖書館與經濟發展 by 恆毅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圖書館與經濟發展--

在這場論壇之中,主持人和來賓都談到自己和圖書館的關係,其中有人利用圖書館唸書考上公職、有人在圖書館約會。從來賓的經驗我們就可以知道,圖書館非常貼切一般人的生活。再來討論到圖書館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主持人和來賓的發言不外乎,由圖書館提供高素質人力與資訊(知識)予業界
,然後業界回饋科技與資金予圖書館,幫助圖書館發展。個人覺得這兩點應該僅止於學術圖書館以及專門圖書館,並不能包括所有類型的圖書館。

個人覺得,圖書館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非常淡而且間接的,不必要要強套上一個直接關連的關係。以最普遍的公共圖書館為例,除了教育和資訊的功能之外,還必需滿足個人休閒娛樂和社交的需求,以及地方文化發展的需求,可以說圖書館的功能是相當多面向的。公共圖書館藉由蒐集、保存及提供近用社區與個人的歷史文獻,成為生活的記憶庫;公共圖書館提供大量的資訊,協助社區在重大議題上的辯論與決策。

從這些觀點來說,公共圖書館提供社區民眾正當休閒的處所、提供社交的場所、凝聚社區共識,提供社會最基本的安定力量,這些功能都是經濟發展不可獲缺的後盾。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心得—許芳銘教授by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12/14
撰寫人:

主題: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心得—許芳銘教授

回想自己在大學上過的「檔案管理」課程,跟今天許教授所談的內容,實
在很難聯結在一起,於是回家將幾年前買的一本薛理桂教授出的書「檔案學理
論」,又再拿出來翻了一翻,與許教授所講的內容相對照驗證一下,以求加深
了解。
依薛老師的「檔案學理論」所示(薛理桂,2002),英文的”archives”就是中
文「檔案」,其將「檔案」分成狹義與廣義的定義,用以區分政府單位產生的
文書與不限定於政府單位所產生的文書;另外他將英文的”records”譯為「文
件」,然文書與文件可混合使用。以上薛老師的翻譯好像與許教授的翻譯確實
有所差異。可見,光是一個詞彙的翻譯就真的令人頭大,所以,如同小蝶老師
所言,檔案學方面所用詞彙是否有需要統一或許就是一個大哉問?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光是一個電子檔案的保存就有包括:詮釋、轉
置、模擬、封裝、技術保存等多項原則要注意;對於電子檔案的管理,也有許
多相關的國際標準需要去制定並遵循;此外,還有許教授在結論中所提到制定
長期保存策略、電腦廠商的選擇、採用軟體、檔案大小的保存格式、檔案大小
與解析度、
保存媒體、保存環境及考量成本等各種有關電子檔案管理的議題要留意。鑑
此,電子檔案管理無論就實務或理論而言,可以說是一門值得探究的領域。
雖然本人對此一領域並不是很瞭解,但就由學校行政工作的角度來看,檔
案管理確實有其實用性,因為各類機構每天都會產生各式公文、文件,當然就
cjo41有如何歸檔?如何建檔?如何保存檔案?如何查詢檔案?...等各式問題需
要解決。有此可見,檔案管理的未來應該是有其發展性。

註1:薛理桂(2002)。檔案學研究。台北市,文華。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檔案管理與圖書資訊,一開始還以為是具有很雷同的管理方式的,不過經過許老師的介紹之後了解到,檔案管理其實對於內容的描述具有比圖書資訊更強之處,圖書資訊的資訊組織時常對於其類型加以處理,因此,圖書資訊與檔案管理應該是各自有自己擅長的地方吧!!

又提到電子檔案管理的部分,其實電子檔案的保存應該與絕大多數的電子化的內容有相同的問題吧,電子的東西保存上應該不及紙本化的東西,因此講師也說了,如果需要永久保存的東西最好還是留下紙本吧,畢竟紙本的保存年限可以十分久,也不容易遇到格式與閱讀機器淘汰的情形。

電子檔案管理中也有涉及到真實性、可及性以及完整性,此外也必須依照其檔案法的內容具有「歸檔」的動作,才是所謂的檔案;想想圖書資訊,圖書的部分也許容易辨別,但我們認為怎樣的內容才算是所謂的資訊,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by威毅

演講人:吳齊殷副研究員

此演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原先帶有良善目的的科技產品是為何帶給人們巨大的壓力的!

如同在工業社會之中,我們原先已回工業革命帶來巨大的勞動力解放,但是卻造成了更多的壓力,帶來的不如原先所想像的幸福,現今的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會不會也如同工業革命以後,所造成的是相同的結果,也應該說資訊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未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

或者我們可以思考說創新是否對既存的人們來說是種威脅也不一定,因為新的事物不斷的逼迫著我們前進,但卻沒有好好幫我們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手機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聯絡到別人,但也在我們想要徹底休息時,任由我們輕易的找到;無線網路發達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訊息,但也再也沒有藉口說自己沒接收到任何的消息。帶來的是方便同時也是無止盡的壓力。

資訊科技給我們所帶來的是好是壞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理解,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帶來了適應的問題、社會文化結構的重塑,許多的問題都是我們必須要好好思考的,藉由這次的演講可以了解到許多的科技即使是具有良善目的而誕生的,所帶給我們的未必是具有相同結果的功效,需要的是我們適當的利用才能發揮其功效。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 by 彥儒

  資訊社會學的研究中時常探討到科技與社會互動的關係。這場演講,吳老師將資訊科技和資訊社會兩者個特性列出,再相加對照,條理分明地讓我再次體會了之前課堂所學。

  技乘載著「創新」的特性,在現今資訊社會快速地發展,即便我們經常在探討科技對於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但科技發展仍遠在社會接受之前不斷發展。於我而言這是一件有趣的事,究竟科技發展背後的動力為何,是不可預期的經濟效益、還是對於進化的一種自然行為呢?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新聞。新聞介紹一些新穎的(好笑的)發明物,是近年所做的創新發明。其功能多有荒謬的意味,如在帽子上增設衛生紙捲。後新聞亦以「而是否有人會真的使用呢?我們不得而知」做結。且不論這些發明之真偽,但對於社會的影響是一樣的。許多科技耗費大量的資源、時間去開發,去為了滿足不存在的需求,或者讓生活更加複雜了。我想這都很名先揭櫫了科技產生的「暴力」。

  而比起前些年,以科技為中心的科技決定論者開始受到了挑戰,資訊科技的發展開始越來越能夠去關心「社會」這件事情。如同理論支持的「科技決定社會,社會亦決定科技」一般,在科技產生和社會調適,我們都能視之為適應的歷程。

  外老師提到了關於資訊菁英平民間的鴻溝,亦是我較為關心的議題。我們似乎不難發現多數科技發展著重在於更高科技的產物,朝著「先進的未來」前進;但是相對而言,將既有的科技或是簡單而便民的科技普及化,卻是較少的。因此資訊科技越來越走上月球,成為名符其實的菁英科技,而平民卻難以進步。即便不會到了科技與社會相互抽離的程度,但加深了貧富族群間、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間等族群間的差異,或許未來也會造成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12/02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檔案管理,一開始想到的都是關於電腦裡面許多資料的管哩,我開始還真的以為是關於這方面,很期待說,因為我電腦檔案還蠻多而且零散很想要想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去解決管理,不要一堆東西要找又很困難,聽到開頭才知道原來是我想法錯誤,檔案的定義很廣泛,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不同的定義和重視的,電子檔案也是如此,幸好老師有解釋。



檔案一般來說指的是文件一類,能夠證明一些事情的證據,好笑的是在文件流通期間,一般稱為公文,翻譯過後叫做檔案,雖然單字不一樣,當這些文件進行歸檔的動作進入檔案室之後還是叫檔案,最後就是當這些文件檔案到達一定年限之後要準備審核是否應該保存,或是應該銷毀,要保存的入檔案局管理之後,一樣叫檔案,這種翻譯問題還真的是到處都有。


就是這樣的流程轉換要管理的是這樣子的檔案,牽扯到電子化之後的保存問題,可能因為時代演進,科技不斷進步因此,早期科技保存的資料,如果軟硬題沒有完善良好的保存,可能這些重要文件會變成垃圾,無法打開存取閱讀,聽完之後讓我開始思考關於重要資料保存的重要性。

11/23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

今天聽到的演講是跟資訊社會有關的一場演講,資訊科技的本質是創新的,非常新穎之前沒有過的,是有實體存在的,是一種物品,須要有用的,並且與載體缺發聯繫,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是潛力無窮的,有無限的可能性,會隨著時間演進,進化的,是屬於精英從是,複雜化,專業化,知識化。


資訊社會的本質是由社會人組成的社會,會受到社會文化的規範,是有載體存在的,有一個龐大的網路,有秩序的系統存在的,是非常隨性的,需要的是常民從事,要的是刺激反應,簡單容易。


這兩種的本質是不相同有衝突的,資訊科技介入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是困惑無法適應的,也因此產生許多問題,除了適應問題之外,資訊落差的產生,資訊貴族的誕生。


在這科技與社會交錯下,我們要思考如何可以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可以和平共存有進化的效果,這是一種境界,是我們要努力的方面。

2010圖書資訊學研討會 by 瑋鴻

Trends in the Internet這場演講是我最感興趣的,是簡立峰博士主講,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將目前網路的趨勢告訴大家,像是雲端運算的概念,還有行動運算會變成未來的趨勢,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手機和雲端解決,還有提到Google最引以為傲的關鍵字收尋,但不是講技術層面的東西,是講這幾年網路趨勢的變化,可以透過關鍵字發現,像是2009Facebook在台灣的崛起,大家風迷開心農場的種菜和偷菜,將Facebook的知名度在台灣大大的打開,這就反應到搜尋關鍵字搜尋的流量上;另外像是一些比較特殊的現象,像是在颱風天來的時候某些關鍵字搜尋度就會特別高。

Cloud Computing這個名詞在近幾年被廣泛的討論,到底何謂雲端計算呢?以學生的認知,雲端運算即是將大眾常用到的功能放在一個網路平台上,使用者不需要下載也不需要安裝更不需知道其如何運作,只要會用即可。一切的運作都在雲端,只要透過瀏覽器就可以使用所有功能,雲端運算細分又有分為幾個曾的服務像是IaaSPaaSSaaS但這邊就不詳加解釋。目前雲端服務有很多,目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搜尋引擎屆的龍頭GoogleGoogle幾乎已經將所有的應用程式整合到了他的平台上,像是Gmail,辦公的套裝軟體,地圖,論壇,影片等,這些只要打開瀏覽器,就能用,非常的方便,Google甚至推出了Google apps的解決方案,可以為企業、教育界、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提供解決方案,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和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幾乎所有會用到的應用程式google都有了。但雲端運算不是一個新技術,說穿了只是網路運算、分散式運算、叢集運算和網格運算等相關技術成熟發展產生的結果,不過雲端運算確實為網際網路帶來了許多新的應用與契機。

Mobile Computing,也是未來的趨勢,網路的趨勢走向所謂的「無所不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夠上網,加上雲端運算的成長,更加速了行動運算的發展。在智慧手機上,能夠文書處理,收發Email,在外時,一切工作都可以透過手機或者筆記型電腦完成,不過手機受限於螢幕大小,而且年紀大一點的人或許無法接受,手機行動運算能不能蓬勃發展,這就值得思考。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 by 瑋鴻

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許多科技的誕生,就是為了使人們能夠生活得更便利,更美好,但科技的創造好像雙面刃一樣,為人類帶來方便,也帶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起初,工業社會的來臨,以機器取代人力,這原本是一樁好事,人不必在這麼辛苦了,但是卻造成了當時社會的階級之分,無產階級的人被嚴重剝削,甚至比農業社會更辛苦,因此資訊科技也是一樣,帶來了好處,但也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影響。

資訊科技介入到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社會轉變成「資訊社會」,在商業上甚至轉變為「知識經濟」,在這樣的趨勢下,掌握資訊,掌握知識的人才是贏家,但這卻造成了一些社會現象,與我們年輕世代不同的是,從工業時代跨至現在的資訊時代的人們,他們或許會受到創新的限制,本位理性,所以就產生了排斥的現象,阻力往往是助力,權力掌握者就會抗拒。或者形成一種資訊鴻溝的現象,一些弱勢族群或者偏遠山區的人們,對於資訊科技的介入沒有任何應變的措施,只能在原地打轉,反而造就了吳老師提到的:「菁英」與「常民」之間的鴻溝問題。

對於資訊科技介入到我們的生活,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像是適應的問題、傳散的問題、社會文化結構的改變、創新與保守的拉鋸戰以及上述提到的菁英與常民的資訊鴻溝的問題。因此對於資訊科技的介入,在這個資訊社會必須要有所回應,要以「科技」與「社會」互動為思考的角度,是要達到雙向的溝通,不是資訊科技不斷超前,但對於社會一點實質的幫助都沒有,因該是要互相調和,互相發展,重新思考本質上的問題,以創造出更和諧的社會。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by 文傑

公文->檔案->數典

檔案定義與管理


歸檔後,在檔案管理單位,稱之為電子檔案(electronic records)。
檔案用語中,item稱為案件(一件公文,一個檔案,files),file稱為案卷(類似folder)。
『公文(document)->歸檔(record)->封存後(maybe幾年後)(archive)(典藏層級)』。

檔案管理中,不分類,是按照卷宗的方式,ex.二二八事件卷宗。

圖資對資訊組織很擅長(對類型加以分析),檔案管理對檔案的內容很專業(對內容加以描述)。

對於政府機關而言,歸檔之後,稱之為『檔案』(檔案法規定)

TW
九月前  符合線上簽核的文件,稱之為『電子檔案』
九月後  電腦可處理之文字或非文字資料,且符合檔案法(歸檔),稱之為『電子檔案』

電子檔案管理


電子檔案特性:
    • 看不見
    • 摸不到
    • 沒味道
    • 沒重量
    • 必須借助適當的軟體硬體才能儲存閱讀。
    • 資料並非耐久。


*想要永久保存的檔案、資料=>印出來吧!!!*

三個遵循的原則

完整性(integrity)
真實行(authenticity)
可及性(accessibility)

電子檔案長期保存
    • 詮釋資料
    • 轉置(轉到不同的設備或類型、格式)
    • 模擬(新系統上呈現舊系統的執行環境)
    • 封裝(用憑證,確立安全性)
    • 技術保存

11/2Mining Social Networks;the Past,Current,and future-by 文傑

網路世界增廣了了大家的視野,也縮小的彼此間的距離。

六度空間理論的出現,充分了表達的網際網路的特性。

這次所聽的演講,比較屬於資工硬底子方面。

其中最有趣的 ,其實是在後面demo的部份。

老實說我對此次demo中 找圖的技術挺感興趣的

但也有所疑問,我認為對於情感情緒方面的圖片,在做搜尋時,是可以解決的

不過如果針對於,想找一種 腦子裡面知道那種感覺,但是對於此種感覺去無法言喻的話

該如何去找呢?


或許以圖找圖 是其中之一的方法,但如果沒有圖呢?



11/23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

資訊科技為了便民而誕生,帶來的卻是災難!


為什麼資訊科技不是”必然”的為社會帶來幸福?

起初是充滿良性目的,當進入到『社會』裡頭時,卻不一定是好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人是社會的動物。
任何情況下,人會傾向於跟其他人溝通。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中間的矛盾 在哪裡?(本質)



資訊科技(新事物)的本質

  • 創新
    • 挑戰、威脅?!
    • 問題:在資訊社會中遇到的,是否被接受,被社會中的掌權者阻礙阻擋。
  • 物(用品)
    • 異物、外來物
    • 問題:以前沒有這些東西,不是也過的很好~!?
  • 與載體缺聯繫
    • 跟生活週遭的聯繫、相關物
    • 問題:無中生有的東西,如何知道用途,如何使用?!
  • 潛力無窮
    • EX .年齡層下降
  • 進化
    • 問題:對於過去進化前的事物的遺忘
  • 『菁英』從事-知識化、複雜化
    • 一般人是沒有能力去發展這些


對於一般人,「認知 」就是也是一種物。

威脅、物件導向、載體缺聯繫、潛力的、演化

新事物(創新)與社會(既存)的衝突

當資訊科技與社會之間無法契合時,挫折與失敗的產生,漸漸的會產生挫折感,排斥感。


資訊社會的本質

  • 『社會人』的組成-社會
    • 被前面『既存者』社會化:價值觀、規範、常識、思考模式、邏輯... 等。
  • 受『社會文化規範』宰制
  • 載體
  • 網路、系統
  • 隨性(RAMDOM)
  • 『常民』從事-刺激反應、簡單容易
    • 社會學在幹嘛??搓破現有表象!?
    • 資訊科技『介入』資訊社會的挑戰
  • 適應的問題
    • 資訊科技的 have/have not,造成階級的問題。
  • 傳散的問題
  • 用品與載體的鑲嵌問題
    • device 跟platform 沒有一定的關係。
  • 網路、系統、結構的重構問題
    • 若承認了那些新的device的存在,那文化規範是勢必被修改。
  • 社會文化的『重塑』的問題
    • 問題:既得利益者是否有被剝奪既得利益的恐懼,若有,便開始有了與創新的拉鋸。
  • 創新與保守的拉鋸問題(數位落差)
  • 『菁英』與『常民』的鴻溝問題(數位落差)
    • 階級性越來越顯著,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 資訊科技『介入』資訊社會的回應
  • 『超越』的可能
  • 『非線性』的想像
  • 『科技』與『社會』的合體
    • 社會或許可以為了未來的科技而做準備,去迎接它們。
  • 『雙向』的考量


    • 『再生』的問題-重新認知『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
  • 當『資訊科技』交到妳手裡,妳拿它怎麼辦?
  • 產品-----------|
  • 哲思              |(打量)
  • 生活方式-----|
  • 打量------------->(認知)
  • 認知------------->(開啟創造性的反應與運用)


交到妳手中的『資訊科技』
  • 創造之媒介(常民化)
  • 藉以創造之素材及媒介
  • 『資訊科技』的累積,不是災難,而是福祉
  • 『資訊科技』:累贅或昇梯?


KEY:如何打量與認知




關鍵所在

  • 是否因此開發而施展人社會所蘊藏而未知的生命創造力?
    • 即便是『常民』所有的創新能力,是超乎想像的!
  • 是否因而導致自己生命的成長、充實與茁壯?
    結語

    基本上是一種生命深化與自由表現之人類心靈反應


    END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圖書館與科技發展心得by家慧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圖書館與科技發展
      論壇時間:
      2010年9月24日(五)上午 09:30-11:30
      論壇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一樓118展覽室



      這次國家競爭力論壇中,我很開心看到圖書館關心國家競爭力,參與討論圖書館這個角色對於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有什麼樣的幫助、影響或是努力的空間。選擇圖書館與科技發展」是因為我認為科技是近來影響圖書館最大的一個因素,如果能夠和圖書館完美結合,將有莫大的潛力。
              圖書館與科技發展」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主題,每個人對於這個題目都會有不同的詮釋方法,因此這次論壇中聽到的各個與談人也都各自用不同的角度切入討論圖書館與科技。我將整合四位講者的觀點以及融入個人想法,分為四大思考方向:1.科技進步的影響2.圖書館弱點3.本質思考4.角色的轉換
      1.      科技進步的影響:
      科技近來快速進步,網路快速普及,究竟是科技影響圖書館,或是圖書館可以影響科技的發展,還是兩者能夠達到整合和相符相成?在整個過程中,資訊驟增,取得資訊比從前更加方便,有了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讓讀者認為GoogleWebpac好用,資料庫取代了過去老師的角色。然而知識破碎化、資訊汙染的現象同時產生,使用者對於網路資訊信任感降低,或是對於茫茫的資訊海更加無所適從。
      2.      圖書館弱點:
      圖書館照理說應為資訊科技的先鋒,然而談起館員的IT能力卻是被認為非常不足的,館內的各種系統時常被廠商左右,使得整個科技運用受限。軟硬體的設備都談不上先進,這些嚴格說起來卻是整體資源的獲得,也就是國家、政策的支持度,國家對於圖書館的角色訂位將影響給予圖書館的經費多寡、設施規格、人員訓練和採用。
      3.      本質思考:
      回到圖書館的本質來思考,圖書館是一個存放知識、提供知識、和學習的地方,如果以科技來自於人文」 來解釋,圖書館應為促成科技發展最重要的推手,因此協助研究很重要,推廣科普很重要,研究館員很重要,機構典藏也很重要。和學術界、產業界結合,成為一個 重要的知識橋梁,典藏學術產出,提供產業界研究的基礎,累積成果,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另外,對於科技產業來說,科普是醉重要的基礎,而成熟的知識來自於 教科書。可見講者們將學術、產業、圖書館做了一個最佳的聯結。
      4.      角色的轉換:
      最 後,圖書館要能夠幫助國家提升競爭力以及超越現況,需要角色的轉換。首先,圖書館可以跳脫舊有形象,成為一個充滿活力、明亮的學習空間。我認為可以與社區 結合,透過在地化與地方特色結合,並且降低城鄉差距和數位落差。第二是由方勇升主任提出的服務科技的概念,也就是由提供人民知識或科技提升為協助人民利用 科技的角色,分別在資料取得、資料轉化成知識和知識應用在解決問題這三方提供協助,扮演數位閱讀的啟發者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藉由教導與協助讀者學會利用科 技而提升人民素質。第三是使圖書館成為知識領導、引薦者或是知識守門員這樣的角色,藉由領導閱讀、推薦書籍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服務,達成這樣的目標必須從人 才培養做起,培養T型人才這樣多元的專業館員。最後是必須走出圖書館,無論是走入學界或是與產業界多合作,建立知識聚落,除了協助科技發展同時提升圖書館本身的視野,最終期望成為國內高科技的代表!

      轉貼自http://libraripeople.blogspot.com/2010/12/2010.html

      09/21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德厚

      9/21這天聽了各個海外研習團隊的感想,每一組不同地方不同感受,遭受到不同的狀況以及不同的應變方式,雖然大部分的問題都是人力、館藏、設備不足,語言不通等,但是憑著他們的團隊努力和所學,達到幫忙的目的了。

      研習團隊分別去了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對於馬來西亞的居鑾 獨中其實他們有著非常好的設施及環境,只是不懂得如何善加利用,透過團隊的改善和規畫,讓他們有了不同的面貌,讓原本不了解的學生更有興趣去參與。然而檳華女中比較多需要淘汰更新的書目,重整規劃,在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順利完成真的很不容易。泰國的泰北建華中學中從頭的系統建立、借書證、電腦軟體安裝教學、培訓工讀生、盤點器材、泰文標誌、推廣閱讀,這些在我們眼中看似普通的事情,卻要一步一步教起,在語言不通的狀態之下,還能達到如此效果。

      很羨慕能夠去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美國的進步,文明、文化和專業都值得去追隨,而學長姐這次海外研習的目的是學習數位典藏工作,保存具有歷史價值的照片,並參加ALA年會、旁聽當地大學課程。

      如此豐富的海外經驗讓我體會很多,相信自己現在所學以後也會像各位海外研習團隊的大家一樣付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09/28 引文分析與計量 By德厚

      今天的演講請到政治大學的蔡明月教授為我們講解資訊計量學。

      過程中,最有興趣的是資訊計量學的主要三大定律:布拉德福定律(Bradsord's Law)、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齊普夫的字詞分佈定律(Zipf's Law),布拉德福定律將經常被引用的其中論文的期刊稱為核心期刊,則該圖書館中在館藏評鑑時則可以依據收錄多少核心期刊來判斷其品質。洛特卡定律
      可評估各學科領域中不同作者生產的能力還有學術上的地位。齊普夫定律是專門研究在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可應用於資訊檢索。

      引文分析是「書目計量學」中相當重要研究議題。有人認為,「引文分析是探討分析來源文獻及被引文獻之間的關係,從各種形式文獻的引用行為中,了解作品間的關聯性、各學科領域的引用特性、以及作品與作者的學科地位等等。其應用方面,可應用於了解學科、資訊檢索、館藏發展等方面。」

      引用文獻分析常常遇到的四種問題:
      1.自我引用
      2.引用錯誤
      3.引用均等
      4.二次引用


      自我引用的動機有很多,可能是為了提昇自己的被引用次數或者是延續上一個研究資料。引用錯誤比較尷尬,如果沒有人發現而在次被引用的話只會造成更多人誤解。所以不管是引用還是被引用都要小心確認甚至去閱讀探討他的來源。
      引用分析真的是很重要而且要深入探討的一門學問,畢竟不能隨便引用而要清楚的知道他是對是錯第一個引用的是從哪來,關於我以後寫論文的時候也是需要引用文獻等等,這是不能馬虎的。

      10/05 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BY德厚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10/4~10/05這兩天有國際研討會,去聽了才發現英文真的很重要,所有的教授們都是用英文講解、發問、回答,雖然多少聽得懂還好有加上講義可以看否則也不知道自己聽的意思有沒有正確,不過這樣下來基本上都能了解,真的得加在加強自己的外語能力,或許以後我也需要用英文打出論文來,這就不是靠口語化的英文就能解決了。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 Ming-shu Yan, Associate professor所提出的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他把分類學運用在很少人會涉及的領域,農業推廣,很少人會把農業跟資訊合在一起,甚至分類學,他把所有農業相關資料重新分類讓更多人可以去搜尋、了解,對推廣農業相當有幫助並且以自己的實務經驗來分享,在農會待了八年之久,參與的農業科技索引的製作,還加上她園藝系的學歷和資訊的專長,融合這兩種發揮了不同用處。

      我想,不同領域都能夠相輔相成的成長與開發,並不用刻意去侷限彼此的關係,這樣才能夠更開發新產業。

      其實整個聽下來,最後悔的就是自己的外語能力不夠好,沒有辦法去相談,連問問題也都不太敢,現在真的是要多念一些好好補充自己,不然到時候就來不及了。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2010/12/21 師生座談會 - 台灣社會大學 by 柏辰

      本次演講請到三位校友, 第一位校友是台大圖書館館員, 當初高補考為榜首, 真是讓人佩服不已, 校友所介紹的大致上圍繞著"為什麼要當圖書館員"還有一些個人經驗 ,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在normal的大學裡想要變得不normal要非常努力'', 現今已不像從前, 大學已不是高學歷, 研究所也是, 要在群體中托引而出必須相當拼命, 第二位校的工作是網路公司的業務, 但是他的工作內容, 並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工作, 有時候還必須做類似直銷的工作.
      第三位校友, 所談的是創業, 創業是相當據挫折的歷程, 在五年內校友從成功到欠債只短短五年, 但是之後進入師大圖資所在職專班後, 穩定了自己的心情, 所學到的是如何啟發自己, 如何思考, 原來自己不懂的這麼多, 所以他很珍惜這一段時間, 不斷的突破困難, 尤其校友本身是機械系的, 跨了很大的一部來到了圖資, 畢業之後, 經歷過上次的失敗經驗, 重新出發, 經營自己的品牌, 在唸研究所時, 學會了如何建構的思考, 將這種想法套用在將創立的品牌上.
      人生也許困難重重, 也許挫折不斷, 但是校友依然堅持以微笑面段未來, 以這個品牌來傳達給消費者一種人生態度, 與之前所不一樣的創業態度在於, 這次以一步一腳印穩扎穩打的方式繼續往前走.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by 恆毅

      這次請台大資工所的鄭老師來演講關於「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之前上資訊架構學,老師講述到可尋性(Findability),因為可尋性的關係,技術人員發展出了SEO(搜尋引擎最佳化),也就是利用網頁的修改,來讓搜尋引擎工作的更好。我想SEO所做的事情和鄭老師所做的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鄭老師是在搜尋頁面做工,想辦法在使用者不自覺的情況之下,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搜尋結果;而SEO則是網頁的設計者為了要讓更多人來拜訪自己的網頁,以修改metadata的方法,讓自己的網頁被搜尋引擎找到,並且排序在前面。

      但是在演講結束之後,我的筆記之中只寫了一句話「工程師挾著電腦以及網路的優勢,企圖搜尋引擎來統治全世界」。這是一句非常嚴重的話,但是鄭老師的演講的確讓我感受到這件事情。回想大學階段,在參考服務的系列課程之中,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圖書館員的專業是提供讀者所需要的資料,但是最終的目的,還是訓練讀者使用各種工具,來找到他所想要的資料。因此,圖書館員必需進行專題書目的編纂以及圖書館利用教育,專題書目是圖書館員為讀者準備的工具,而圖書館利用教育則是教導讀者熟悉各種工具。這樣的工作,主導權還是在讀者手上,讀者可以自行選擇其所想要的各種工具以及資料。反觀鄭老師的做法,則是在使用者的檢索詞之外,自行在系統的平台再加入其他相關的檢索詞,在使用者不自覺的情況之下,提供"工程師認為"較好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或許)可以提供給使用較有用的資料。但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我卻覺得相當不受到尊重,你可以教導我系統的運作方式,而不是以"自以為"的方式來修正我的檢索行為。

      大學在上專業倫理的時候,嚴老師曾經說過:「從某些角度來看,圖書館員的工作是非常神聖的,我們手上掌握著各式各樣的資料,我們決定每一個讀者可以看到怎麼樣的資料,甚至影響每一個讀者會變成怎麼樣的人,所以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必需非常的謹謓、小心。」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設計資訊檢索的工程師也是一樣,他們和圖書館員一樣肩負著讀者與資料之間橋梁的神聖工作,這樣的工作決對不是僅止於提供使用者正確的資料,我們必需教導、訓練使用者,以期使用者和我們有一樣的程度,可以自行使用這些工具來找到其所需要的資料。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by 恆毅

      這次請葉乃靜老師來分享的「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讓我們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以及各種行為的研究方法,但是因為領域的關係,葉老師提到的幾項理論,有些連聽也沒聽過,因此在課後花了一點時間搜尋資料,把資料放在這兒和所有的同學分享。這樣不知道算不算是「日常生活的資訊行為」??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以「理論」為名,其實是一種研究方法。一般認為有2大特色,但其實也稱不上特色。首先,收集資料先於理論建構:如果從理論建構是「循環」的過程觀察,孰先孰後沒有太大的區別。其次,收集量化資料予以編碼:歸類就是內容分析。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一詞的譯法很多,有譯為「典範轉移」、「境相轉移」、「思想範疇轉變」;也有「概念轉移」、「範例轉換」、「範式轉換」、「思維變遷」、「思維 轉換」等翻譯。簡言之,Paradigm Shift是指習慣的改變、觀念的突破、價值觀的移轉;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軌跡及思考模式。
      Thomas kuhn在著作"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指出,所謂的典範轉移係指當今科學已改變吾人對宇宙基本原則的看法。事實上,典範轉移的概念,可延伸至我們對世上改變中事物的看 法。而且,透過典範轉換面對改變,可帶來更多的機會。例如台灣社會的環境典範,隨著資訊充足、國際觸角廣布,已不斷的在改變,其間典範就會不斷轉移。因 此,掌握典範轉移之脈動,即可掌握社會的真實脈動與走向,以做為永續發展的動力。

      在這次的分享之中,乃靜老師和小蝶老師一直鼓勵同學們向典範挑戰,不論前人做過什麼?用了什麼方法?在什麼地方做?我們總是可以加以改變,做更深入或更廣的研究,或許做出來的結論不同於前人,不同於某位大師。但是,這樣的研究不正是學術或世界前進的動力嗎?我們身為研究生,應該要更努力讓自己的論文有價值才是。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 by 淇龍

      人─資訊科技的大哥大

      資訊科技深植在日常生活中,社會型態也因此轉變成為「資訊社會」。新資訊產品的誕生,代表著科技的變革,帶動資訊社會的「再生」。但我們的生活逐漸地因自我依賴科技,而失去與忘卻「本質」的存在。原先創造資訊科技的本質與本意,意外地延伸出資訊鴻溝的社會問題;快速地科技變遷,演變成資訊超載的問題,也卓實讓資訊社會下的個體,窮追問題之根源,解決人類真正依賴的資訊科技目的為何?進而,調整資訊社會的腳步與情勢,讓生命可藉其作為媒界,點燃處處花火。猶如吳老師所說:「資訊科技只有透過不斷的成為激起生命創造的觸媒,成為導向生命深化的自由表現階梯,並在不斷的攀登上昇中,『資訊社會』乃能不斷的再生、新生,資訊科技方始真實存在而流傳。」

      認知資訊科技在你心中的定位,是創造你的生命呢?還是便利你的生活呢?或者是阻礙你的思考呢?每個人的認知相異。但基本上,認知概念是由人操控,資訊科技也取決個人需求,所以希望未來要呈現的社會面貌為何?也是靠個人與群體生活所養成之。因此,資訊科技對資訊社會來說孰利孰弊,故不同調,而是端看我們如何運用與面對。畢竟,社會是以「人」為中心,唯有人組成的心向,才可引領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的走向,相信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與貢獻。

      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心得 by 恆毅

      這次台大的研討會,我只參加了星期一的場次,一整天聽下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一場,由藍老師和 Hur-Li Lee共同發表的 「Traditional Chinese Bibliograhpy Meets the Future」。在這篇報告之中,兩位老師帶我們從二千年前的目錄來討論現在的目錄功能,讓我大開眼界。

      我們目前所有圖書館所使用的圖書館目錄,都是由歐美的圖書館、圖書館學發展而散佈到全世界。圖書館目錄中所使用的分類法、編目規則包含了從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思想--以分析以主--也就是將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其中包含的元素,一一的分析,再分別給予標籤(我們稱之為keyword, subject 或 tag),用來識別一篇文章,這樣的好處就是使用者可以利用各種標籤很容易找到相關的文章。

      在兩千年前的中國漢朝,剛剛經歷過秦朝的大規模的文獻毀滅。漢朝的皇帝派劉向、劉歆父子進行文獻的搜集、整理的工作,於是劉氏父子做了別錄來編目所有的書籍,並且制作七略將所有的書籍分門別類。七略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本的圖書目錄,七略的分類方法、思想也貫穿中國將近兩千年所有的書籍整理工作。在這篇報告之中,討論以七略為主的中國古典分類法的三個方向。首先,以古典思想做為其指導原則;其次,提出知識宇宙(knowledge universe)做為一個整體的思想;第三,應用相關(correlative)的概念而不是分析。其分類體系中,以儒家的經典為中心,產生很大的影響。

      關於圖書館目錄功能的討論,起源於克特(Charles Ammi Cutter),他提出圖書館目錄應具備的幾項功能:查詢(find)、展示(show)、選擇(choice)。從克特之後,到FRBR提出擴充的功能為:查詢(find)、辨識(identify)、選擇(select)、獲取(obtain)。這些功能在七略之中已經很清楚的被應用,比如說在辨識的功能,例如《尚書古文經》已經包含FRBR中的Work以及Expression的辨識功能,清楚的告訴使用者作品以及表現方式。另外選擇的功能,在七略對每一本書的注解之中包含了這本書的價值以及和其他作品的關係(書籍的思想源流),這些資訊都相當方便讀者找書。

      因為七略是針對皇室藏書所做的整理,所以其有幾點相當重要的目的:
      1. 文獻導讀:辨識每一本作品、提供權威的意見或分辨是思想的流派。
      2. 知識組織:基於文獻導讀,章學誠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3. 提供檢索工具來查找皇室藏書:替代品(surrogate)可以節省讀者的時間,以結構化的方式檢索,才可能找到獨特的替代品。

      兩位老師也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在場的每個人思考:
      1. 在西方的概念之中,”分析”對於分類來說是一個”較好”的方法或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2. 中國的分類法錯在他的不邏輯以及不科學?

      事實上現在很多的分類體系或目錄,都已經慢慢加入”相關”的概念。而且學術發展有時間的關系,所以討論師承是一件還滿重要的事情,讓研究者可以更清楚學術領域的變化,以及學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國的古典目錄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將知識視為一個整理,並且討論各學門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是七略告訴我們的事情。

      另外就是我很佩服Hur-Li Lee老師,我相信她中文不夠好到可以看這些古文。但是,她有想法以及強烈的研究興趣,找藍文欽老師合作,利用中國古典的智慧來對照研究現在的目錄學理論,這股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研究意識才是我們應該學的。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by 淇龍

      解剖檔案,查析歷史

      檔案歷史價值的取決、檔案視為一個證據(澳洲)與檔案的生命週期,給予檔案生存的意義。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實際執行上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空間,如系統操作便利性、檔案歸屬與用字的範疇、密不錄由的處理與檔案管理者的特質。其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密不錄由"與"紅、黃、藍公文檔案"的處理流程,很多歷史事件或者案件糾紛,都需要解密或者透過其他方式瞭解。政府機關的電子檔案真得完全會走電子化與透明化呢?還是會保留一些彈性空間,給予疏通處理。

      另一個感興趣的地方在於檔案管理者的角色與背景,對於一般公教單位都有文書組或收發室,以學校觀點來看,通常定位在較為不重要之單位。但聽了許老師的演說,其實檔案管理的定位應要更為提高,因為檔案提供歷史時空背景的證明與詮釋,猶如歷史記錄與驗證。所以檔案管理者在面對文件時,認定與詮釋過程更顯重要。檔案管理者所需具備的特質,與圖書資訊學分類或主題分析者不同。向來,一個強調「文件內容」的剖析,另一個強調「知識主題」的分析。倘若,專業圖館人員與檔案管理者一同訓練思維模式,界線無須太過分明,相信可以共同合作,為檔案和圖書的分類與內容,做更完善的詮釋。

      2010圖書資訊學研討會 by 淇龍

      未來方程式=行動生活式

      "Trends in the Internet"就是抓住使用者的口味,無論是從關鍵字的成長比較,或者是行動趨勢的擴張,皆可嗅出使用者的味蕾。成就一個事件、一項產品與一種趨勢,社群力量的"向上力量",產生無數回響,而帶領Internet進入新世紀。簡老師透過時事與生活結合,透露未來方程式是行動生活式。透過手機上網,進行閱讀、購物、檢索、拍照、溝通與遊戲等,讓平常需要多項載具,融成一項便利性工具。但費率的問題與消費者心態等問題,則是需要解決,才可以將行動上網數據拉升。但資訊越便利的同時,兩個世界的鴻溝又更顯加深。貧富不均造成資訊落差,資訊始終掌握在有技術與思考的前瞻者手中,為生活糊口的資訊弱勢者,卻仍然無法掌握優勢,扭轉生命。

      論文的養成可謂是時間的賽跑,研究構想、題目、實驗、分析到口試,過程中都充滿著思考的整合。此次研討會的議題涵括範圍相當廣泛,顯示圖書資訊學領域似乎可以與其他學科或者現象結合起來,如綠色議題、行動協尋、情緒、研究方法、知識分類等。想想未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需要縝密與廣泛思考,期盼自己可以尋找出"fun"and "creative"的研究議題。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by 瑋鴻

      檔案管理一詞就一般人的認知,只是一些被保存起來的資料或著文件,並不明白一份資料在不同的應用會有不同的定義,像是公文是應用在發送通知或者公告等等的文件;歸檔則是將一些資訊經過收集整理放置檔案室中;典藏則是將一些具有特別價值的資料能夠完整正確的保存起來。

      而檔案的定義在各國間也不相同,如美國是指政府機關在執行公共職務所蒐集或產生的稱之為檔案;英國是組織或個人所創造、接收和保存的資訊;澳洲則是泛指政府所有的行事;加拿大是不管任何媒體或形式之物件,但不包括發行物;我國則是各機關依照管理程序,而歸檔管理之文字和非文字資料等等。

      資訊的時代到來,許許多多的檔案文件,紛紛開始利用電腦處理、傳遞、儲存,電腦取代的許多紙本作業,,因此許多文件檔案也以數位化的格式儲存起來,因此對於電子檔案的定義各國也有不同的意涵,像是美國是指任何電腦可讀取的文字圖檔等;英國則是電子化形成、收藏;澳洲則是組織活動的證據。

      電子檔案有幾個特性像是看不到、摸不到、沒味道、沒重量和需要借助電腦硬體和軟體與媒體才能存取,而且資料非耐久性的,需要定期的更新、備份。

      檔案也必須要有一套明確的管理辦法,必須要有明確的政策和標準,每個人員的責任分派和權責,建立和公布程序與規範,而電子檔管理必須遵守幾個原則,如檔案的完整性、檔案的真實性和檔案的可及性。

      而電子檔案如何長期的保存也有很大的學問,透過轉至、模擬、封裝和技術保存的方式進行保存,電子檔案保存必須注意幾個重要事項,例如制定長期保存策略,軟體廠商的選擇,可靠性高的硬體,電子檔的保存格式等。

      這次演講讓我知道檔案管理的大大學問,雖然他只是一個小小領域,但卻有複雜的程序和工作,也必須持續的研究如何能夠更長久、更完整的保存檔案。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by 柏辰

      以歷史來說, 檔案從剛開始的文件, 也就是公文, 那麼這些公文被整理過後放在檔案櫃裡, 之後被典藏後, 就衍生出檔案管理.
      對於各國的檔案定義, 有不同的觀點, 像是美國認為書籍報告地圖相片, 所以機器可讀的任何資料, 加拿大認為不管任何媒體形式, 我國認為, 依照管理程序, 為了管理上的需要, 歸檔之後的才是檔案, 所以, 政府機關對檔案的概念就是, 放在檔案室裡的文件就是檔案, 對於這些定義, 每個國家必須知道檔案到底為何, 要管理何種形式的檔案.
      在演講過程中, 演講者提到了一些檔案管理存取的問題, 在存取時必須要適當的安置, 以免錯誤的取用, 檔案無色無味, 只要copy就可輕易盜用, 故安全性也是重要的議題, 更別說是政府機關的機密檔案, 隨著檔案被存取的活動平率低, 線上的檔案就會變成下線的檔案, 對於長期的保存策略, 必區要注意資料詮釋 轉置 模擬 封裝 技術保存等重要要點, 轉置可以讓舊的檔案轉換成新的檔案格式下可被讀取, 在技術發展下必須選擇一個長久的檔案格式, 不可為太特定.

      這次演講的檔案管理, 讓我了解到, 即使檔案管理是資訊管理的一小部分, 但是卻是相當精細的工作, 也想當複雜, 是一件相當辛苦的研究

      2010 圖書資訊學蛻變與創新國際研討會心得by家慧


        第一次參加這樣大型的國際研討會,又是師大圖資所舉辦的,抱持的心態當然大有不同,對於每個講著有稍微的認識後,再去聽他們所發表的演說,收穫或許也更多了一些。

        還是碩一的我,就能夠參與到對圖資來說重大的轉折點,面對蛻變、創新,我相信這樣一個全面的研討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認識和學習,對於i school到底是什麼?他們的理念又是什麼?數位、科技改變急遽的時代,圖資又該怎麼面對?關心的角度和事物又在哪裡?這些問題在兩天之內,我得到了很多資訊,雖然太多的資訊需要長時間的消化和整理,但許多觀念都值得我去思考。

        能夠親身聽到Marchionini這位大師的演講真是讓我興奮,他所講述的內容是對於談論圖書資訊較廣泛的未來發展方向,綜合自己的想法和他的演講內容有了一些心得:
      其實有幾個概念也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圖資人必須不斷反思和討論的,圖書館代表的是資訊的收集和分享處,保存人類並延續知識,然而在面對資訊本質改變的情況下,各種服務的方式會改變,但依然不變的是知識保存和分享。我相信未來的數位化資訊服務將和網路脫離不了關係了,"雲端"也可能是未來的資訊交換方式,舊有的儲存方式會變成網路儲存,舊有的資訊分享方式也會變成線上分享
      ,如近來出現的維基百科、知識家,然而這些服務最重要的卻是由人們共同合作、分享,由大量的個人分享共同堆砌出協同組織的知識。或許在未來所有的圖書館會成為一個共同的雲端世界圖書館,當然,在那時,網路速度和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到了那時,實體館藏的保存與否,空間的規劃等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對我來說,"圖書館"這樣的一個地理空間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不再是讓人取得資訊的地點,或許會是讓人享受資訊的地點!這樣的想像空間對我來說是有趣的!

        另一個我所關心的主題就是在介紹i-school這個圖資的新走向,Bruce教授很積極的推廣i-school,其實只要是新的出來,免不了會有觀望和質疑,我認為i-school的理念其實很好,也很像面臨數位時代圖資應有的態度,只是如何向上發展卻又不忘根本是需要拿捏的,如果拋開圖只剩下資訊,就會和那些ICT領域、資訊工程無法區分。但或許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站在傳統圖資的角度思考,Bruce不斷提到幾個重點:跨領域、包容的、多元的,他們想要研究各種跨領域的資訊研究,包容各種人才、專業、地區,並且畫出未來能夠在世界上佔有重要之席的藍圖。我認為這絕對是好的,太過封閉的學科會缺乏新的刺激和進步的動力,只是資訊這兩個字對他們對我來說都仍然有種太過抽象的感覺,一來很難定義,二來會不會易於失去焦點而缺乏知識核心。其實當我了解i-school越多,越覺得這就像是在描述圖書資訊這個領域一樣,很多都是圖資想做的,或是正在做的。圖資也是管理知識、訊息,注重使用者,同樣希望包山包海,畢竟圖書館收藏的是各領域的書籍和資訊,圖資人也被訓練成什麼都要會,什麼都要懂一些,卻好像什麼都不夠專業,真正的專業訓練卻又容易忽略和遺忘。惟一一個不同的點在於圖書館依然處於矛盾點而礙於邁進,i-school到是很勇敢的跨越這一道界線,脫離邁向更廣泛的領域,這也顯示一個學問的命名有多麼重要,即使兩個學科在做的研究很多是相似的,資訊科學卻能夠將自己在數位時代的潮流下提升至前端,吸引許多排名前面的大學加入,這倒是圖書館應該思考的?

        研討會很用心的設計了演講主題,有重要的議題和各地區i-school的介紹,有一點可惜的是研討會時間和場次有限,許多很棒的講者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研究領域讓我們這些學生開開眼界。

        研討會過程中我還喜歡看教授們討論,我喜歡對同一件事情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切入角度,因此我喜歡看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互相回應的過程,這也是在研討會中很難得的學習機會。

        Poster的部分對我們來說是最接近,也是最直接的動力,看著學長姐們甚至是同學在這樣一個國際研討會的場合發表自己創新的想法和研究成果,是一種成就。舉辦這樣的海報展是給學生一個舞台和鼓勵,讓我看到不只跨校更是跨國際的學生們在此互相交流,這種感覺是很棒的,也讓我知道其實語言只是為了讓我們彼此溝通,更重要的在於分享和求知的慾望,大膽的表達勝於一切,這個活動同時也驅使我跟上他們的腳步。

        整個研討會讓身為學生的我,認識到舉辦一場研討會為的是讓學者們能夠藉由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專業,和其他學者交換資訊和激發新的創新思考的目的。知識不只是一個人懂,而是要進行分享必且延續,藉由更多人的響應和共同研究達到不斷精進的目的。而研討會提醒我們不是只盲目的追從現代的趨勢,而是要站在圖資人的角度,顧及我們根本的理念重新檢視整個大環境,該如何運用這樣的改變促進知識服務的內容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