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彥儒

這幾天,在和同學分享了到居鑾中華中學服務的成果之後,聽了幾位同學的意見,讀了幾位同學的心得回饋,心中才又歷經了幾次想法的衝擊,我想那又比起先說明的珍貴許多。

在我的分享中,明確地表示了我認為溝通能力遠比專業能力重要許多。原先所想表達的是,要如何運用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讓合作對象能夠理解、甚至被說服。若懷有再多的專業能力,不能適切地說明表達出來,也是徒然。在這之後我去思考我是帶者何種身分、何種光環去親近馬來西亞這塊土地。原來溝通除了是能夠表達自己之外,要怎麼去感受別人,更重要了。在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強調經營要做到使用者導向,以使用者為中心。卻忘記了,在我們的服務中,整個學校才是我們服務團的「使用者」。原來製作系統的時候根本沒有做使用者需求調查;原來做館舍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成本;原來在做人員培訓的時候忘記了認知落差......。最終地我才發現我們像是空降的高壓去碰撞另一個強權,抱持著要美善世界的心態要去革除發現的一切問題,回頭一看,發現原來我們像是背著「業績壓力」和本位主義的翅膀行事。

不過,還是有很多確實存在的問題需要解決,而一個月的時間確實也不夠。在很有限的時間要如何選擇要做的事情,要考慮執行成本、還要考慮成效、還有校方配合的意願。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依據是,這個問題是不是具有修改的迫切性,或者可以說必要性、攸關性。這在規劃時可以避免執行上的混亂和不安定,也比較能和校方得到共識。回想其他團隊的經驗分享,狀況都各有不同,可見各校的問題和需求都不同。在服務過程也發現因為行前溝通的不足,無法確切瞭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核心問題,不僅無法事前準備,也可能因為有很多資源留在台灣,卻無法取得。因此也比較建議行前的溝通不僅是信件往返,最好還能有其他管道,而且精實度亦須加強。

行文至此,好像是在寫檢討或是訓斥似的,但我想與其誇耀服務的成果,不如提出具體的問題和建議,提高未來服務的成效和品質。很高興能有這次的服務機會,也很高興能和各位分享心得,如有更多建議或更深入的問題,也歡迎和我討論。

[轉貼]資訊計量--990928

主題:資訊計量—演講者:蔡明月教授
    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用在「資訊計量」領域,我倒是覺得挺貼切的。 
     正因為,在今天聽蔡老師演講之前,我就是一個道地的外行人,即使讀過蔡老師的文章,也自己去抓了黃慕萱老師的文章來看,看來看去就是覺得:這好像只是歸納統計一堆資料的“方法”,研究者用了資訊計量這個方法,然後歸納或是統計出相關的發現,如此而已。
      老師一開始簡短的說明了資訊計量〈蔡老師著重在引文分析與計量〉的發展史後,接著就一一數算這個方法的“缺點”,我發現:老師所提出的資訊計量的爭議與限制,其中有幾點正是我對這個領域的疑問,如
1.自我引用的情形:學者的自我引用,有時是基於研究的延續性,有時則只是為了衝高自己的積分評比,這要如何研判?
2.引用均等 ─視所有引用同等重要?!由於其基本假設為「文獻被引用比沒有被引用有品質」,站在「所有引用都均等」立場看,引用愈多,貢獻愈大。但事實上,引用由於研究需要的不同,自然會有質與量的差異存在。
3.研究者對資料庫的選擇:以相同的檢索語在不同的資料庫,對不同的欄位做檢索,得到的結果也不同。研究者選擇的依據很明顯會影響研究成果,這樣與追求客觀結果的目標似有一段距離。
        但是仔細想想,人類世界的一切學問,都是從問題出發,愈是了解自己的短處,愈是有動力去改進與進步,蔡老師能夠這麼鉅細靡遺跟我們分享它的缺點,正代表對它的了解,也代表這門學問進步的可能性。
    正因為了解,才能夠靈活運用。如資訊計量中的三大定律:布萊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 、洛卡定律( Lotka's Law)  、齊夫定律(Zip's Law)各有其優勢與盲點,如何發揮最大效益,端視研究者的使用。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這麼多的資訊,研究者要如何去“耙梳”這些資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要在一開始就做好正確的假設與謹慎的避開研究的盲點,盡一切努力求得最正確的資料,我們所看到的一張報表,是多少努力的成果?
    資 訊計量,一開始只用在圖書館的相關研究,在研究者的努力之下,現在已成為多方運用的跨領域研究,像蔡老師所提將資訊計量用在評鑑上,以及將研究結果運用於 醫學或是心理學的研究,還有資訊計量本身也從偏“量”的研究轉變成質量皆可探討:例如以前只看到引用的數量,現在卻開始探討引用的原因、動機等等。我記得 小蝶老師曾說惟有如大江容納百川,而不自我設限的學科,才會是不斷發展而生存下來的學科,聽蔡老師一席演講,我看到了資訊計量這個學術領域的成長與無限的 可能性。
    今天算是我這個劉姥姥逛大觀園,又開了一次眼界,除了對資訊計量的概念更為了解外,更見識到一個學者對自己研究領域的了解、執著與熱情。
雖然現階段的我對自己的研究方向還不是那麼的確定,會的也不多,懂的也很少。但我期許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對自己的研究深入了解,且充滿執著與熱情的人!

9/28專題討論課程講座- 引文分析與計量by瑋鴻

關於計量學,其實學生到了研究所才聽過,由於以前是讀的是資訊管理系,對於計量學這部份可以說是非常的不熟悉,但在聽演講之前有稍微做了一下功課,才發現計量學是學問很深的一門學術領域,是利用量化的統計分析去各種不同領域的資訊,可能包括書目、目錄、文獻,甚至到了資訊系統、網路上流通的資訊,描繪出上述的特性及模式,甚至可以預測未來趨勢。而計量學的名稱也包括書目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網路計量學等,不過近年來都是以資訊計量學統稱。

計量學也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在大學的時期,許多同學專題的主題是偏向使用者行為的調查,是以問卷的方式進行,學生至今才明白,這也是計量學應用的一種,而計量學對於我們圖書資訊學領域更是一門不可或缺的重要應用。

文獻引用是書目計量一門重要的研究範疇,原因是文獻的引用是基於「互相引用」的關係上,能夠提供相關資訊。而通常被引用次數越多的文獻,越有可能是很有貢獻的或在此領域裡影響甚鉅的,通常會被稱作是經典的文獻,像學生大學時期撰寫論文時,也必須去參考許許多多不同的文章,通常在一門領域內,都會有固定幾個作者的文章是一定會被大家引用的,但是說到引用的次數,蔡教授也提到了一些問題,例如自我引用、引用錯誤和二次引用等問題,其中自我引用的原因是,如果引用次數越高,代表此文獻越有貢獻,因次可能會有許多作者會利用一些技巧例如同時自我引用或者歷時自我引用等方式增加自己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引用錯誤可能有許多作者引用時格式寫錯,或者內容跟本不相關的情形;二次引用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沒有去探究原始文獻,但引用的書目資料是出自於其他出版品的參考書目,但其實這些爭議,卻沒有一個簡單又實際的技術可以去解決,掌握所有文獻的使用情形。

關於計量學,經過這次演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對以後碩士論文的撰寫有很大的幫助,對於文獻的參考會更加的嚴謹,避免上述提到的問題,學生也會試著思考未來的研究方向是否也要利用資訊計量學的方法進行。

資訊計量—蔡明月教授by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09/28
撰寫人:于第
主題:資訊計量蔡明月教授
每次一談到書目計量學或是資訊計量學,第一個在我腦海裏出現的名字就是Eugene Garfield。剛好最近才在2007年版的ARIST看到一篇Garfield and the Impact Factor文章,其中一個部分就是在介紹Garfield的生平,我想就藉此機會簡略的與大家分享一下Garfield的小故事。
        Garfield1925年出生在New York City,其實當他在他媽媽肚子裏的時候,他爸媽就分開了,所以在他的成長階段受到他三位叔叔的影響很深,其中一位叔叔後來還成為了他的養父。Garfield自己形容他的三位叔叔都是激進分子,政治立場又分歧,所以家裡經常發生混亂的場面。雖然如此,他的三位叔叔對他的各方面都栽培有加,尤其養成了他對科學及古典音樂的興趣,還有就是造就了他的無神論性格,所以當大部分的猷太小孩在13歲時都要行成年禮(Bar Mitzvahed)時,唯有Garfield不照做。
1942年他本來念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化工系,後來因為二次大戰的關係,有一段時間被徵召入伍,大戰結束後才又跑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化學,1949年畢業於哥大。後來在1951年時,因為參加了一項美國化學學會的研討會,赫然發現該學會的化學文獻部門或許是他在資訊科學方面發展事業的敲門磚。此外,同年他加入了Johns Hopkins大學的Welch 醫學圖書館一項編製索引專案計畫的工作行列,這個工作機會可以說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淚點,因為這份工作的機會,引發了他對應用machine編製索引的興趣,且同時意識到將他對科學的興趣與企業經營相結合將是他未來事業的重點。
1952年他開始了第一個期刊目次服務,稱為Contents in Advance,範圍包括圖書館學與文獻學方面的期刊。透過Welch 醫學圖書館的專案計畫,他認識了資訊科學界大部分的先導者。在他離開這計畫之後,1954年拿到哥大圖書館學碩士學位;1961年在賓州大學拿到structural linguistics 博士;在此同時,他也照著他的計畫,先在費城的一家Smith Kline and French醫藥公司擔任顧問;另外也成立了一家Eugene Garfield Associate公司,1960年改名為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ISI。其實早在1955年他就在Science期刊曾出版了一篇有關citation index的文章。他的公司ISI1964年正式開始出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1973年出版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1978年出版AHCI1975年開始定期出JCR (for SCI),1977年出JCRs (for SSCI)
大家所熟知的Impact Factor,可以說就是JCRs的主要精隨所在,然而早期impact factor的定義只是用來測量每篇文章在其所刊期刊上在特定一年內被引用頻率的方法,我想當時的Garfield應該萬萬也沒有想到在二、三十年後的今天,竟然impact factor會被學術界普遍用來做為評鑑教師研究產能的工具。
拉拉雜雜寫了一堆與當天演講無直接相關的內容,但想應該很多同學都會分享蔡教授的演講精華,所以就試著分享一些大家所不知道的Eugene Garfield,希望大家會喜歡。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威毅

9月21日這一堂課,是我們到海外服務的分享課,因為自己是師大畢業的因素,很幸運的可以在今年就跟學長姐一起出國服務,同時再9月21日分享給所有的碩一同學以及博班的學長姐,除了自己所參與的的泰北服務團以外也聽到了馬來西亞服務團的分享,感覺很奇妙。

馬來西亞的服務團有居鑾中學以及濱城女子中學,我覺得跟泰北的情況很不同的是,當地的資源實在比泰北當地的資源要好上很多了。泰北建華高中,在泰北當地已經算是資源較為豐富的學校了,但與馬來西亞相較之下還是差上很多,無論在館舍、人力、硬體等等,泰北都算不上是優異的學校,雖然資源設備的不佳,但是我們還是依照當地學生老師最需要的方式做最大的幫助,另外也輔助學校做了一些額外的幫助,同時因為也有詩絨學姊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圖書館的業務我們都可以自己決策並且實行,對於我們所需的資源或人力,學校也會支持我們,因此在實行上就能夠快速的進行。

相較之下,馬來西亞的居鑾中學就比較可惜了,必須面對上級的壓力,對於很多事情的決策遇到較多的阻礙,也許之後再去服務的同學能夠與更高層的人士接觸,或許可以對於圖書館有更高的決策權。另外一個馬來西亞的服務團是由助教以及瑞庭學長去的,短短的兩個禮拜必須要將全館做重新的編目對於他們實在很敬佩他們敢死隊的精神。

第四組是由學長姐分享到美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參加了ALA Conference也參觀了LC實在很令人羨慕,相信學長姐到美國應該是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到台灣的。

最後還是十分感謝圖資所給自己這樣的機會能夠在升碩一的暑假就出國去服務,對於這一個月來說是十分充實以及開心的,也必須感謝建華綜合高中對於我們四個來自台灣的學生如此的大力支持。


9/28專題討論課程講座- 引文分析與計量by柏辰

這次的演講者是蔡明月教授, 對於引文分析與計量的研究領域可視為專家, 引文是一種作研究一定會產生行為, 而一篇文獻被引用即代表學術貢獻, 評鑑一學術領域的貢獻也就從此份量作為參考依據, 被引用的次數越多, 表示資訊的貢獻越大, 引文分析的研究固然成為重點, 值得思考的是, 這些被引用的文獻, 是準確的被引用嗎? 其中有許多問題存在, 是需要被檢視的.

引用上的問題,包含下列四種:

一. 自我引用:
作者藉由大量的自我引用, 膨脹其被引用次數, 並誇大其貢獻, 一般最常見就是, 作者自我引用分為兩種:
- 同時自我引用
一篇文章中作者於參考書目中有引用自己著作的篇數與全部參考文獻總數的比值
- 歷時自我引用
一篇文獻字發表以後,歷年還被引用的總數中, 作者自己引用自己文獻的次數所佔的比率

老師認為大家覺得自我引用不好, 但是他覺得太偏差了, 因為有可能一個研究是下一個研究的延續, 並不是絕對不好
二. 引用錯誤
分為兩種引用錯誤
- 引用格式錯誤
- 引用內容錯誤
引用錯誤率一直都居高,作此研究,資料庫處理很重要, 因為在一篇文章裡, 引用三次, 但是在REFER.裡面只顯示一次

三. 引用均等

解決方法: 建議採用對數轉換或分數化, 來取代單純的引用計數,以中和馬太效應
四. 二次引用
不追根究柢去引文,造成二次引用
看了的文獻就必須馬上記下來, 引文的內容應該要追朔到最原始的文獻


前兩周我剛好有稍微涉略了一點引文分析的研究, 對於蔡教授所提到一些研究上的困難有所感同身受, 引文分析著重量的研究, DATA如何取得與定位很重要, 有些預期的研究結果, 會因為DATA的定位而改變甚至功虧一簣, 還有些情況是DATA BASE 不斷的在更新, 當你處理完手上的DATA後, 又有新的資料出現, 導致時間上的解釋困難, 不過經由這次的演講, 對於引文分析與計量學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相信對於以後所做的研究會是一大助力!

9/28專題討論課程講座- 引文分析與計量by文傑

這次聽的是屬於資訊計量的講座,其實資訊計量這個領域,在大學時幾乎沒有接觸過,只有聽過,沒有仔細的去研究一下,而這次剛好藉著這次講座的機會,加上事前的預習,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認識。對我而言,對資訊計量這個領域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看數字說故事,從資料的蒐集、統計到解釋,都脫離不了數字。

而這次的講座,是著重於引文分析與計量,在講到引文分析前,先提及了資訊計量壆可非為三大塊 1. 生產力、定律的發展與修訂以及應用 2. 文獻的成長以及老化 3. 引文分析(計量)。而其資訊計量的三大重要定律為 1. 布萊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 2.洛卡定律( Lotka's Law)  3. 齊夫定律(Zip's Law)。這三大定律主要是在探討文獻的數量所常會用到的。在資訊計量的領域中所有的數據都會有其意義,不可馬虎帶過。

引用文獻,早期在1960年以前以少數期刊為研究對象,所有引用書目均以人工的方式計算,而在電腦問世後,引用文獻資料可直接取自於機讀格式,而這也表示了資料庫選擇重要性,因此在選擇資料庫做研究時,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為什麼要作用文獻的研究?似乎建立在文獻被引用比沒有被引用的具有品質的假設下進行的研究,但是,有被引用就是好的嗎?值得去思考,畢竟也有不少文獻中引用別人是為了要改正推翻被引用者的研究而產生的。

而引用文獻,也有不少的爭議存在,而其最常被爭議的如下四點:

  1. 自我引用 (當研究延續性的時候容易出現 )(不一定是不好的)
    1. 藉由自我引用,膨脹其被引用貢獻
      1. 同時自我引用(synchronous)
      2. 歷時自我引用(diachornous)
      • *大陸 硬指標 (文獻發表次數) 軟指標(文獻被引用次數)
  1. 引用錯誤
    1. 引用錯誤
      1. 引用格式錯誤
      2. 引用內容錯誤
  2. 引用均等
    1. 視所有的引用同等重要
    2. EX.前面有引用 後面寫 同註幾 同註幾 但次數 1次? 3 次?
    3. 引用與否跟領域核心是否有關?
    4. 引用容易受到 EDITOR 跟 REVEER有關
    5. 建議採用對數轉換或分數化中和馬太效應
  3. 二次引用
    1. 二次引用,蓄意的隱瞞與欺騙?
    2. 或許並未真正參考原始文獻
    3. EX  .蔡明月 布萊德福定律


除了以上四點爭議之外,在引用文獻分析同時還有一些問題要去討論

  1. 沒有簡單直接又實際的技術,可以掌握所有文獻的使用情形
  2. 而文獻價值的判斷,早在文獻被引用時就完成

培瑞茲PERITZ 將引用文獻分為八大類型

  1. 引發研究的動機與原因
  2. 提供研究所需背景資料
  3. 提供研究設計與分析的方法
  4. 提供研究比較之用
  5. 支持新假設或對未來的研究建議
  6. 提供參考支援記錄或統計資料
  7. 回顧以往的研究
  8. 與研究無直接相關但有其他領域相關


由此可知引用文獻的動機是複雜多樣的,每個人都可以設定自己引用的模組,如GARFIELD15個引用動機和BROOKS 7個引用動機等。但是有關引用分類及引用動機的研究相當缺乏,也未系統化建立。因此統計性研究實屬不可或缺。


此外,此次講座中,有些問題值得去思考,我們常說圖資的領域很廣,範圍到各種學科,但是,我們看過別的領域引用過圖資的相關文獻嗎?而圖資界引用其他領域時,又有哪些領域是沒被引用過的呢?圖書資訊領域,核心理論在哪?可能十個老師中會有十一個答案,我們的領域很廣,屬於版塊型的領域,但也因為如此,版塊的組合分分合合,導致我們似乎沒有核心的領域了,這些問題值得去思考一下~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恆毅

這次上的內容是觀賞所上學長、姐們,利用暑假期間,分別到美國、泰國、馬來西亞的海外研習成果。我原本也打算參加其中,但是卻因為一些私人因素無法成行,看著別人的成果報告,心裡真的很羨慕。以下就本次的分享之中,個人覺得印象深刻的部份說明如下。

到美國UWM的學長姐們,在美國這樣一個圖書館先進國家,接受專業館員所安排的專業訓練,以及到學校旁聽正式的課程,想必有許多不同於台灣的見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Learning Commons的設置,雖然台灣如師大、台大、輔大…等學校圖書館也有相同的設計,但不論是規模、設備,以至於學生的使用習慣,幾乎都和美國不同。Learning Commons的產生,主要在將所有設備、空間、人員和服務密切整合,形成一個便利的環境,以滿足讀者所有的需求[1]。因此在大學圖書館的Learning Commons 除了提供一般圖書館常見的服務之外,還提供各種軟硬體設備和IT支援服務,甚至有寫作諮詢、語言學習、課業輔導等教學相關支援活動,也支援小組討論、小組報告的需求。美國的學生很充份的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學習;反觀台灣的學生,受限於圖書館應保持安靜的既定印象,大都將Learning Commons 視為上網、個人寫作業的場所,實在相當可惜。

到馬來西亞、泰國志願服務的同學,則是面對文化、科技的落差,在各項資源均不足的狀況之下,以熱忱的心提供服務。在這幾組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彥儒一直不斷提醒溝通的重要性。也許,是因為自己一直身為技術人員,在工作上提供技術相關的服務,在學習方面則是以新的科技為主體。我一直自以為,以最好、最新的科技來提供最便捷的服務,就所有人都應該欣然接受。但是這幾組到東南亞志願服務的學長、姐,卻給我帶來不同的反思,即便是最新的技術,如果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那就是一點用也沒有。身為IT技術人員,往往不小心就跌入「IT資訊人員的傲慢」這樣的泥沼裡,而難以自拔。到不同語言、文化的國家提供服務也是如此,我們並不是過去教導他們的,往往我們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惟有透過真心的溝通,才能獲得雙贏的結果。希望自己明年有機會到這些地方提供服務或學習的時候,能夠以更開闊的心來面對這一切。



參考資料:
1]吳政叡,〈學習共享空間面面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34卷,第2期,97年10 月,頁115-123。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轉貼]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雅筑

本次的Seminar演講內容為圖書資訊所學生海外研習報告成果,地點分別為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在聽完演講後,有非常深刻的體悟,發揮自己的所能去幫助別人,再從過程中學習、了解自己不足的事物。

    而在服務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真的非常重要,如何達到服務對象的需求與期望,都需要透過聆聽、提問、表達,進而達成共識。第一組的居鑾中學, 遭遇到設備不足與溝通上有一點問題的狀況,讓我想起之前大學出服務隊的時候也有類似的問題,當時只有滿心的無奈,但是也只能照校方的想法繼續執行下去,而 在服務隊結束後,追蹤校方的使用狀況和意見回報,仍然無法達到當時所預期的結果。當時服務隊的自我檢討,應該要再專業度方面作加強,讓校方可以更信任我 們,才可以發揮自己所學去幫助他人。

    在 整體服務內容的規劃,幾乎都由學長姐一手包辦,圖書館的館藏、館員、讀者等多方面考量,不只是圖書館自動化而已,還包括使用者調查、館員培訓、推廣活動的 示範以及發展經營建議書的撰寫,在這服務過程中,可以訓練獨立思考,期許自己明年也可以參加,到不同的國家增廣自己的視野,特別是這種可以深入當地生活方 式的性質,服務他人之外也可以多充實自己。

    另一組去美國的學長姐,參與了數位典藏的工作、ALA年會、還有到當地的大學上課旁聽。此次海外研習的活動,不管是哪一個國家,想必都可以有與以往經驗不同的文化洗禮與交流,透過共同生活的方式,更能親身體驗這之中的樂趣與獲得寶貴的經驗。

轉貼自http://seminarntnu99.blogspot.com/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亞寧

雖然未能當面聽見四位碩班同學的報告,但仔細研讀其海外研習的部落格內容後,可進一步發現美國、馬來西亞、與泰北等相關單位的研習工作與內容後,概分為下列幾點說明:

1. 數位文化的落差
美國是一個先進的國家,在各學科領域皆有其特殊見解與獨步全球之處,尤其在教育方面,可從UWM研習個案看出,其教學方式與環境的不同,ICTs設備固然重要,但是人員素質與能力才是重點。兩者兼具,必能事半功倍(如:UWM),反之,即使引進最新的ICTs,若無適當的人才,仍然無法克服數位落差的問題(如:馬來西亞的圖書館自動化個案),畢竟「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2. 傳統知能與知識的必要性
為因應當時的現實情況,某些圖資知識的應用方法必須能夠適時的調整與應變,以符合在地化需求。從馬來西亞與泰北的個案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較不先進的ICTs環境下,海外實習的同學必須在校汲取各種不同的實例,無論先進或傳統,屆時才能因應不同的需求與調整,提出可行的行動方案。

3. 職場與教育間的結合
在地化研習與課堂學習之間原本就存有差異,如何將理論化為適當且實用的實務作業規範與案例,則是研習工作可以加以實際落實與驗證,以修正自己所學的方向。同時,也可以進而發現自己所擅長或缺乏的知識與能力。

4. 文化邏輯的洗禮
不同國家會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與特性,因而也反應在各方面。從海外研習個案中,可以發現類似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同時也在台灣習以為常的方式互有異同。如何發現差異,進而找出優勢與相互學習,對未來在看待事情與處理問題會有極大的助益,同時也可以擴展原本的視野。

建議:

也許未來的海外研習機會,除了提示研習工作所需的圖資專業知能外,可以先行了解研習單位的文化與ICTs環境,同時由同學自行設定預計完成的目標項目。

[轉貼]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欣如

在 新生迎新時,知道有海外研習的機會,但不是很清楚研習的內容,透過這次成果的分享,了解到海外研習的意義。從小開始接觸圖書館,在圖書館的使用上也駕輕就 熟,隨著科技的發展,圖書館也跟著成長,我也習慣圖書館一點一點的變化,很方便也很先進,在看到泰國和馬來西亞圖書館的現況感到不可思議…

人 力、館藏、設備不足的情況下,要怎麼讓圖書館變得更好?這是研習的成員們遇到的大難題,馬來西亞研習的成員運用所學的專業,改善它們的「不足」,有幾個活 動讓我印象較深刻:為社團成員上課,讓他們學習基本的圖書資訊、找資料的方法,也希望他們可以傳達給其他的學生,讓他們能取得所需的資源;為圖書館擬一份 發展建議書,希望能延續海外研習短暫的努力,增加圖書館自身的優點。居鑾中學圖書館擁有寬敞和較多硬體設備,沒有好好利用實在太可惜,也很佩服研習的成員 很成功的將圖書館的優點展露出來。

泰國研習的成員在不熟悉泰文的情況下,利用網路的翻譯和當地老師和學生的幫忙,做出自己看不懂但對圖書館很有幫助的標誌和借書證,讓我感到很驚訝,也很佩服,而圖書館的利用教育以跑關來進行,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很成功的達到學習目的。
前往東南亞的成員是改善圖書館的現況,而前往美國的是去學習,學習他們的數位典藏技術、實際去操作,旁聽課程,參加大型盛會,看到很不一樣的圖書館,最後還向館員們以全英文方式報告,這些機會好難得,讓自己都好羨慕。

海外研習除了服務和學習,還能感受不同國家的風土民情,這是在書上無法體悟到的,看到各組的照片,充滿自信、活力、熱誠,報告者滿滿的心得,這一趟收穫非常多,希望自己也有機會去感受,帶回滿滿的收穫。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轉貼]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文杰

9/21的這課,安排了這個暑假到國外的海外服務團隊及海外實習團隊來作心得分享。聽完泰北與馬來西亞服務團隊的分享後,讓我有種非常熟悉的感覺。

去年的暑假,和一群同伴扛著各種物資,色筆、玩具、足球、電腦螢幕、主機等等,從台灣飛到柬埔寨的一段半個月的資訊教育與圖書館推廣的活動。我們服務的國家並不相同,但是偏遠、窮困、落後,是他們共通的形容詞,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大同小異。

當地的朋友看到滿腔熱血、抱著各式物資、操作各種最新科技、遠從海外飛來的我們,投以崇拜的眼神,好像我們是帶來富足與希望的活佛甚麼的。因此,對我們也抱持著極高的期望。

因 為他們對我們的期望很高,我們也願意竭盡所能的為當地做些甚麼。但我們必須清楚給他們甚麼才是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一昧的把自己覺得需要的東西給他們,就 像泰北的團隊所說的,他們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借還書,而不是要幫他們建置多華麗龐大的系統。所以事前的溝通和了解是非常的重要。

而相較於在東南亞服務的團隊,前往美國UWM實習的學長姐,面對的是美國最新的圖書館技術,接受他們的培訓並替圖書館進行整套的典藏作業,從將各種照片、幻燈片等影像數位化開始,接著做影像的處理、再將處理好的圖片作metadata的建置。

除此之外,學長姐還有機會到華盛頓參與ALA的年會,能從各個國家的前來的參與者的交流和經驗分享,了解最新的技術或各圖書館領域最新的發展狀況,身歷其中這是多麼棒的經驗啊!

雖然說不論是在東南亞的服務團隊,或是在美國的實習團隊,一定都會面對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無論是想做的事太多,但迫於時間空間和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怎麼把事情做到最好,或是面對讓人不知如何是好的典藏建置metadata,想盡辦法為圖片放上最恰當的註解,在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之後所得到的收穫才是最重要的!

能夠有機會置身在自己熟悉的環境截然不同的國度,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民情,擴展自己的視野,讓自己在這些面對衝擊後,獲得新的動力和想法,真的是讓我無比嚮往!但願面臨學業的壓力之餘,還能保有這份熱情!

轉貼自 http://s9540148.pixnet.net/blog/post/25663748

[轉貼]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師大圖資所的暑期海外研習活動 (2010)

在台灣圖書館學科系的傳統中,通常都有安排「實習學分」,即必須在就學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時間在圖書館中實習。這樣的實習要求,一般是在大學教育階段完成的,而且通常是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隨著時代演進,這種實習的形式也持續改變:如各校開始有志工團形式的圖書館服務隊(輔大圖書館服務隊);另一方面也結合海外志工活動,如臺灣師範大學圖資所的海外研習。
馬來西亞的獨立中學都是由華人私人募資舉辦,除了官方馬來語文,也同時有華語文教學的課程。關於獨中的狀況可透過前述維基的獨立中學條目作一個粗略的理解。而各獨校資源匱乏,也影響到學校圖書館在館藏與專業人力的短缺。臺灣師範大學圖資所於2006年一開始的時候(我還在那邊念碩班),就開始到馬來西亞的獨立中學的圖書館進行海外圖書館服務工作(各年度服務團的 Blog 2010, 2009, 2008, 2007),服務工作主要在於中文館藏整理,中文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建制,以及非專業館員的教育訓練。不過,由於台師大圖資所一直很積極的想把學生往國外推,所以今年起也實驗性的組織了第一次的威斯康辛州立大學(UWM) 圖書館暑期實習與參訪
 UWM AGSL藏品數位化實習小組

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如 果我們把國內相關圖書館學科系的「圖書館服務隊」工作,看作是一些老師與學生們--雖然我覺得老師佔得成份大一點,在傳授課堂知識的同時,也對於圖書館專 業實踐台灣在地生活作為一種行動學習的嘗試的話。那麼師大的海外課程也算是一種國際化學習的嘗試。值得稱讚的是,師大的海外研習並不只是一面的往「主流」 的歐美國家走,而是先往附近的東南亞華文學校圖書館走,也同時有歐美的參訪團隊。對於台師大圖資所的同學來說,一個暑假可以選擇、分享不同國家間的圖書館 或資訊服務工作風景,除了作中學的收穫以外,更有可能可以開拓多元的國際化視野。
當同學們在國際化的認知中,除了「我們可以從人家身上學到什麼」,還能知道說「我們也可以幫助人家什麼」,這會是一個比較健全的國際視野。也才能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注意到自己已經有的成就。

志工的心態

最 恐怖的志工心態,是抱著「我是來指導你的」。志工同學們應該理解,你是個外來的過客。一個不當的決策,對你而言只是兩週的倒楣,對在地人而言可能是兩三年 擺脫不掉的災難。當在地人對你的善意建議多所質疑,你要抱的心態是「去體會理解為什麼」,而不是認為自己的溝通技巧不好。
我想,泰北建華獨中組 是個很幸運且很成功的例子。由於有位在當地一年的學姐館長,因此在了解什麼該做、什麼能作的行政判斷上是相當準確的。我感覺到他們所作的是切中當地使用者 需求的。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類學家,也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理解在地的問題與規則。生為一個志工應該要先放下身段,觀察什麼是對在地人的生活真正有幫助的。套句廣告名言「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而不是硬把我們知道的作法套在當地身上。

參考連結一覽: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1.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麗婷

今天在課堂上聽到多位學長姐分享到東南亞國家的圖書館去服務還有到美國去學習在台灣難得的數位典藏經驗,每一組回來雖過了一段時間但發表心得時仍是大家最美好的回憶之一,所以說得很精彩也很吸引人。
前幾組是到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東南亞國家,這兩國都算國人常去的旅遊景點,平常去觀光或是電視介紹的時候大多都是在大都市或是比較繁榮的村落,很難會看到或接觸到這麼鄉下的地方,因此也很不瞭解其實際的學校與圖書館狀況竟然是比台灣落後這麼多,現下突然讓人能有種假象的感覺,經過學長姐的報告後,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這看似很一般的圖書館資源,竟然對東南亞國家的學生而言是很缺乏的,而在所上的學長姐在短時間內利用專業知識及一些簡易的數位化把圖書館做個改變,就讓圖書館更科技化也各為便利,讓我發現這小的幫助能幫助那麼多人,很激勵人心。
馬來西亞的部分,我覺得最可惜的是有圖書館硬體很好但軟體缺乏的,也有即便是有圖書館學生根本沒有空閒時間使用,讓圖書館沒辦法發揮有效的功能,而在人事、經濟的缺乏與長久的漠視,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提供協助的,所以真的要有改變,看起來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泰國,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語言的差異,要了解現況與改變現況,因為語言而讓這一切都變得更為困難,但在麼麼短的一個月中學長姐不僅完成中泰分類的的任務,也讓圖書館有自動化的便利,真的讓人覺得很厲害。
最後的也是大家最期待的美國,除了先前利用現有專業幫助別人,這則是去學習也去參加圖資屆的盛會。去美國這組時間是最長的,在期間內不僅去旁聽相關課程外還有機會到不同的單位去實習,不單只有學習還見識到更多不同的先進科技,讓人覺得很好特別也很羨慕。而這組的照片很多,讓台下的我們光看照片就覺得很新奇也欣賞到很多不同國內圖書館的氣氛,過程當中除了聽課實習以外,我覺得最有印象深刻的是學長姐向單位介紹台灣的數位典藏的現況,要用英文在講台上向外國人介紹講解還要回答他們的問題,真是光聽到就覺得太刺激了!要說的清楚就需要許多的事前準備,而對於台下的反應與問答無法事先準備,就必須隨機應對,這真是很大的挑戰。
全部都聽完後,就覺得不管課業多忙,都應該在學期間要多利用學校既有的資源找機會去各個不同風土民情與文化的國家走走,體驗不同生活,把自己的視野放的更廣闊,才更能了解生活的價值與找尋屬於自己要的目標與未來。

990921-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忠諺

  9/21聽完學弟妹在前往馬來西亞與美國等地學校四組報告後,個人認為課堂上的知識所學再多,沒有一個運作的場地與機會,也是沒法實際體會在圖書館工作上所遇到的各項問題,人員、館舍、動線、政策、推廣、回饋等問題,都是親身參與之後才會理解,系上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給予學生有實際運作的機會,是相當好且希望可以繼續舉辦的。

   另外在東南亞的學校感覺科技落差是頗為明顯的,雖說部份學校才剛採購新的電腦主機,但是在同學的分享內容中,似乎感覺在技術上的落差仍舊持續,導入KOHA等自動化系統、協助做條碼、教育訓練等作法雖可以解決圖書館管理與推廣的部份問題,但是在經費持續與人力配置上仍有賴於主事者的判斷,同時內容分享也少提及所服務的學校在服務團隊進駐之後,在協助參與圖書館的運作之後的回饋反應,且是否可以持續運作,也是值得再繼續觀察的。

  在技術上,個人較為疑問的就是,雖導入KOHA自動化系統,但如果遇到主機發生狀況,或是在功能上產生問題,甚至是系統更新的問題,當地學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處理與解決?

  最後,如果在不考量現有工作因素下,仍舊希望可以參與類似的服務團隊活動。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 by 淇龍

4組和平團隊,走過
3個異情國家,透過
2種服務模式,打造
1個共同目標 ─ 「心視野」

記得幾年前所上第一次成立暑期海外研習志工團時,自己熱切想要參與活動,但礙於工作因素,只能在心頭上竄動,無法付諸行動。如今,事隔5年,聽到學弟妹分享的海外研習成果,著實瞭解活動過程的點滴與獲得。

4組和平團隊行走3個異情國家(泰北、馬來西亞與美國),雖然服務模式有所差異,但都達到拓展新(心)視野的境界。透過協助對方建置館藏、協助教學、參與會議、學習交流與深度旅遊等活動,一方面讓所學能實際運用在實務中,提前體驗職場的工作情境與場域;另一方面,藉由這些作為解決與減輕合作夥伴的工作負擔,帶來實質的服務回饋。甚至,學弟妹的熱忱與專業也讓所上與有榮焉,建立起良好的學術外交。

但整體的過程顯少看見合作機構的意見與滿意程度(除了美國),大部份著重在學弟妹的獲得,似乎無法得知合作對象的想法,有則只是臆測。因此,雙方需透過溝通與評量,才能得知其優缺,達到「互惠」的成效,也可為未來合作提供參考價值。期待下次能有學弟妹在分享時,能將對方想法與滿意度補齊,這樣一來,我相信回憶將更臻完美。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寂絹

9月21日聽完四組同學的報告,再對照自己大學時期的校外實習內容,深深的覺得現在的學生好幸福呀!能有這個機會出國見識,即使在實習期間再怎麼辛苦與忙碌,相信都是值回票價的,大家應該慶幸自己能在年輕的歲月裡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首先,謝謝到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數位典藏實習的同學分享數典的工作流程,透過他們的影片介紹,似乎讓這份工作鮮活了起來。在UWM規劃完善的實習內容下,應該學習到許多在台灣沒有機會接觸的設備與技能,當然,能順道參加2010 ALA 年會及參訪Library of Congress,是相當令人羨慕的。而藉著實習機會在異國分享台灣數典現況的勇氣,亦值得大家學習。

接著談談聽完東南亞三組分享後的心得。今年7月因公出差,正好也是去馬來西亞,雖然是第二次踏上馬來西亞的領土,但今年的招生讓我更貼近當地華人的社會,了解馬來政府排華的嚴重性,也更加深刻體會當地華人想來台求學的心聲。對照同學們分享有關獨中圖書館的狀況,更能凸顯數位落差的問題。社會的知識和財富總是有兩極的分佈現象,當無法獲取資訊設備及能力者愈來愈多,就會造成經濟和知識的落差擴大,久而久之,這群人將無法具備某種程度的競爭力,對社會的整體發展而言,這種現況的擴張是不妥的。圖書館在減少數位落差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高興有這群同學在馬來西亞居鑾中華中學、檳城檳華女子獨立中學及泰國泰北建華高中努力的付出,為他們導入自動化系統、培訓館員或工讀生,並進而辦理推廣教育活動、建立相關制度,讓這些華人子弟有更好的圖書資源可使用。相信你們所散播的這一顆小種子,在未來絕對會成長茁壯,而要發光發亮,就要靠之後的學弟妹們繼續加油囉!

[轉貼]100921-師大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麗嬌

這個暑假學長姐們到了馬來西亞的居鑾中華中學、PCGHS還有泰國的泰北建華綜合高中、美國的圖書館做服務學習交流的活動,而在我聽完各組報告後,我的筆記本上大大寫了個「硬體不足」、「溝通勝過專業」幾個關鍵字。

         台灣科技業發達,是世界上有名的硬體王國,平均每個人身上至少會有兩隻以上的手機、一台自己專用電腦的配備;而應用軟體一代比一代功能強大,令人目不暇給;硬體之間連線的網路頻寬從megabyte/秒到現在gigabyte/秒,無線網路也漸漸取代實體網路線的配置。而在一些國家來說,雖然該有的硬體、軟體、網路都有,但可能因為教育推廣不普及、政府投資不積極而漸漸失去了它們的價值。好在學長姐這次的行程除了改善他們的軟、硬體設備(如改善資料庫系統)、教導當地的學生使用資訊檢索外,也和當地的圖書館館員交流一些具有核心價值的課程,讓他們體驗到圖書館館員在國家知識進步推動上扮演著無法抹滅的核心角色,然後再建議他們透過使用facebook這個世界風靡的社交管道來推廣圖書館,達到與外界知識交流、分享的目的。

        有些華語系的國家,雖然語言和我們是相通的,但因為各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文化差異甚大,所以對於很多政策的核心價值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利益取捨。
同語言都有代溝了,更何況其他西方國家,我們可能連基本的問好都支支吾吾抖音連連。所以我覺得,「profession」是一個結構化的關卡,但是「communication」的是一個非結構化的關卡,其困難度變化勝過於前者許多。

        我對美國學校圖書館印象最深的應該是「learning conference」還有專門的「音樂圖書館」這兩點。聽學長姐說,美國上課的方式是討論重於授課,這種文化的差異又和華人的我們有所不同,但是我很期待這樣的授課方式,這往往會是push我繼續往前探索未知的動力。所以為了迎合美國的上課方式,他們圖書館裡有設置「learning conference」區,它是個可以在裡面討論、飲食、看影集或新聞的討論區,這種方式可以減輕學習的嚴肅,透過團體的交流方式學習可以有效發揮「1+1>2」的綜效。然後很羨慕他們有專門的音樂圖書館,買CD、聽音樂會對於身為學生的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有了這樣的空間,相信可以讓窮學生的荷包不會很快就扁掉。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圖書資訊所學生海外研習報告成果by郁惟


這一次Seminar課程,由四組學長姐團隊為大家分享研習經驗與成果,分別為

(一)馬來西亞-居鑾中學
(二)馬來西亞-檳城女子中學
(三)泰國-泰北高中

(四)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在分享研習經驗以及成果中,首先讓我感覺到的是那股「嚮往的機會」,可能在其他的環境裡,並沒有提供這麼難得的機會,可以到除了台灣之外的地方去服務或者去貢獻所學、抑或者學習,因此我希望我也有這個機會可以藉由這樣的機會到海外的地方,不論是學習或服務,都是可以使自己成長。

這經驗分享之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居鑾中學、泰北中學以及美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了

舉居鑾中學來說,因為缺乏各種資源的前提,使得學長姐們有時候感覺到心有餘力而力不足,但還是盡全力去完成計劃,更是利用所學來幫助這個地方的學童,譬如說: 對當地資訊不發達的地方作網路教育,以及對館員們介紹一些資訊,還作了推廣活動提倡學童借閱書籍(可惜遇到了期末考週,效果不彰),還為居鑾中學建立facebook,更為資訊時代圖書館必要的行銷作了推廣。

可是因為當地文化不同,資訊鴻溝非常的大,館藏老舊問題,是學長姐面臨的一些難題,可能有時候我們所考量的在異地必須經過很審慎的思考才有辦法說服校方採納,因此「溝通」是非常地重要,但我覺得不只是需要透過溝通技巧還需要透過資訊以及專業才能讓人信服,並且支持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方案。

泰北中學是由助教以及學長去支援的,當學長提到當地泰國的步調很慢,但可能出自於台灣人的心裡,總覺得有收穫就要有所付出,而盡全力的去完成泰北中學的任務,其中提到助教和學長從下架、汰書、編目、貼標、上條碼以及膠膜,更是要對數以千本的書作這樣繁複的工作,工作量其實是非常龐大的,但覺得助教和學長是精神是讓人佩服以及讚賞的,態度更是秉持著負責任的精神去完成泰北中學的任務(大家為他們掌聲鼓勵)


而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美國的文明以及文化除了讓人嚮往,專業更讓人值得去朝聖一番,而學長姐的學習工作是數位典藏,其中就是為幻燈片、底片、舊照片作處理以及找出地理的相關性。而跟著學長姐的影片瀏覽兩個月的點滴,雖然只有短短五分鐘,但是就可以為大家帶來許多的感動,從離開台灣、開始適應美國,然後學習工作,以及四處去瀏覽美國各地,那是不同於台灣的生活以及空氣,然而學長姐得到的不只是實質的經驗還有無形的寶貴回憶。


※上述是我覺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看著學長姐的付出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到偏遠山區去回饋,而付出回來肯定是載著滿滿回憶以及大大成就感的,更能體會付出的快樂以及幸福感。

我們總是讓自己處於忙碌,步調總比別人快一些深怕自己跑輸了別人以至於讓自己不斷的奔跑,但可能去到了異地,才發現步調變慢了,原來世界是可以與世無爭的,差異很大的時候,更可以去發現自我的價值和理想。而我很喜歡嚴長壽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世界很大,當你深入探索一個不同於原來生活的地方,是可以讓你發現自我以及找到理想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學長姐們,一定得到很多,是用言語說不盡也道不完的。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瑋鴻

【演講內容】
第一組同學,馬來西亞部分,分享了在馬來西亞鑾居中華中學協助圖書館的任務,這所中學的校長對於圖書館的建設非常有熱誠,因此圖書館的設備很新,風格是採簡約舒適的感覺,但是藏書量和館藏的分目並不是非常的完整,因此彥儒同學等人協助的工作包括館藏位置的調整、網路經營及系統強化、館員培訓及活動推廣等,並且提供他們一些圖書館管理的經驗。
第二組同學是去了泰國的泰北高中,設備不如馬來西亞學校來的新穎,華人數目也比較少,威毅同學等人則協助了當地圖書館新自動化系統koha的導入,增加軟體的可用性及彈性,還製作了借書證,以提高借還書管理的效率和有系統的管理,並且幫書進行書目的分類,而教育訓練的方式則利用了很有趣的遊戲的方式進行,提起大家的興趣。
第三組是由助教和瑞庭學長兩個人扛下此重擔,去馬來西亞濱城一家女校,他們的圖書館應該稱不上是圖書館,就只是一間閱覽室而已,且書的擺放和分類則是利用特殊的分類方式,顏色進行分類,這樣既沒效率又難以搜尋,因此助教和學長在短短的兩個禮拜協助他們進行書本分目的工作和簡單系統的建置,以期望他們有效的提高閱讀之方便。
第四組學長姊則是去了美國當地的學校,進行數位典藏的工作,將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一些照片進行保存的工作,並且在當地參加了研討會,也參與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課程,以旁聽的方式,並且聽到了與台灣不同的上課文化。
【學生感言】
現在是一個全球化、國際化的世代,能夠出國走走,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及風俗名情,能增加自己的涵養,視野會變得較為廣闊,不再只是將自己限制在小小的台灣內。
看到學長和同學們出國研習,並且協助當地的圖書館的進步,將自己所學的技能和經驗無私的分享給他們,而每一個團隊都是積極努力的規劃和推動每一項能提昇圖書館素養的計畫,且團員們各司其職與同心協作的完成優質圖書館之目標,雖然時間很短,但對當地圖書館的影響甚遠。其中最吸引學生的部份是在於,能夠在一個團隊裡,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像一個生命共同體一樣,能夠幫助別人,也能夠讓自己學習到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也能體會各地不同的文化、食物和美景。而美國也是學生最想去的,美國的學校建築物真的非常的壯麗而細部的雕刻又如此的精緻,大學的圖書館都非常的富麗堂皇,好像來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樣,天氣也是溫暖乾爽,而且也非常喜歡美國的上課的氣氛,輕鬆討論的方式進行課程,且忙碌之餘,還能體驗當地的娛樂和特色食物。
看完學長姊們的經驗分享,對於學生的衝擊很大,激起了我也想要去見見世面的熱情,想去親自體驗一下,但我的能力目前還不足以面對這一切的挑戰,因此要以更積極努力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加強自己,期望自己能夠在未來發光發熱。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 文傑

這次聽了學長姊海外研習成果報告,一共有四組分別為

(1)馬來組-居巒中華中學
(2)泰國組-劍華高中
(3)馬來組-檳華女中
(4)美國組-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對於這四組,我想分成兩部分來講,馬來泰國為第一部分,美國組為另一部分。同時提出一些疑問。

第一部分-馬來泰國組

這次去馬來泰國組的,性質類似圖書館服務隊,主要以協助圖書館的自動化建置,以及圖書館的推廣和利用教育。從簡報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這些需要幫助的地方,大多有心想要推廣圖書館卻缺乏經驗、人力、經費等資源。這也是要出隊到那邊去服務與教育的原因。

第二部分-美國組

而此次到美國的學長姊,主要是去取經,與馬來泰國組的性質不一樣,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裡,對於數位典藏方面進行經驗的學習與深度的拓展,也參加了ALA年度盛會,目睹了國際級研討會的同時體驗了與領域中核心的大老們同聚一堂的感覺,實在是不錯的經驗。


然而,就以上兩部分而言不難看出,台灣圖資領域的發展,似乎是領先於東南亞,但還是落後於美國的。我們到國外取經,充實自己,然後再到東南亞服務,感覺就好像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還有未發開國家的感覺。如此便讓我有了疑問,我們台灣圖資領域,有沒有贏別人的地方?有沒有值得別人來我們這裡取經的地方?

圖書館學的創立,是十九世紀時,從西方傳過來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結合,同樣也是1965年,從西方開始的出現的。或許知識學科的發展,與國家的興盛有關,一個富裕的國家,以及國家的方向與支持,對於知識領域的發展會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影響。但不認為台灣在圖資的領域會因此輸給他們,或許我書念的不夠多,還不太應清楚就圖資領域中贏美國的地方贏在哪裡?但我們有辦法成為半導體、IC晶片大國,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破解一大堆有的沒的影片、軟體等等的,如此聰明,何以會輸給西方國家?我們該怎麼做,才會讓西方國家到我們這取經呢???

書念的不夠多,很多東西也只是在有限腦容量下的疑問,有錯誤的訊息或答案,還請多多指教。

[轉貼]海外學習的刺激by家慧

今天上專題課聽到了四組同學分享他們到不同國家圖書館實習的經驗,真是一組比一組精彩,每種體驗都想親自走一遍。

慶幸自己能夠在師大圖資所,似乎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國外走走,開闊自己的視野。東南亞國家的資源似乎比我們不足,因此去到那邊就是要運用專業去幫助他們。無論是第一組去馬來西亞的同學或是第二組去泰國的同學都讓我感受到一點,台灣的圖資學生或許在平常感受不到自己的專業或是圖資訓練的重要性,但去到那裏卻能夠把最大的潛力發揮出來,幫助他們經營圖書館。甚至會感到訝異,對他們來說台灣人竟是什麼都會的人!

那其實是一種成就和肯定,當我們有機會在那裏發揮所長,那種成就感會驅使我們全心投入並且努力達到成果,或許也是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我們這麼愛工作的原因!這點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是重要的,被自己完成的工作所鼓勵,更投入下一份任務。

然而其中有一點是第一組和第二組同學最大的差別─權力的下放。第一組不像第二組同學,有館長的全力支持,因此即使第一組同學有很多想要幫助他們的理想,卻無法前進,那是繼資源不足之後的另一種挫折,不全然是溝通的問題,而是信任感和經營者的投入。

使用者的重要!行銷的重要!這是第一組同學體會到的,也是我非常認同的觀念。由於圖書館工作是隱性的,讀者通常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因此會導致再多專業也無法傳達給讀者。使用者才是圖書館服務的對象和最終目的,因此若能由他們的角度出發,用行銷的方法把最多的服務提供給讀者,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一組同學是到美國去實習的,和前面的體驗很不同的是,去美國是去見識和學習的,我對於參觀很多不同的圖書館很感興趣,看看他們如何管理圖書館是我可以學習到最多的地方。其中我很喜歡Learning conference,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思維,也是我個人認為圖書館應該努力的未來走向,不再是圖書的收藏館,而是一種學習中心。音樂圖書館也是很特別的圖書館,雖然我不清楚它的收藏,但他們對於各種資訊的保留和尊重卻是我們該學習的。

聽了那麼多,除了欣賞和心動之外,這樣的實習旅程也是代表師大圖資所和台灣的表現,學長姐們都有相當的準備和風範,做足了功課,才能讓這趟旅程更有收穫。因此,希望明年也能有機會去走一遭這樣棒的旅程!

 轉貼自http://libraripeople.blogspot.com/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柏辰

聽完921日的海外實習經驗分享後, 腦袋裡出現的全是三個字"我要去!!!"不論是拜訪馬來西亞、泰國,用自身所學來協助當地的中高學,或是造訪美國參觀學習更完善的圖書館,我都躍躍欲試,但是卻必須衡量自己有沒有這個的能力去協助他人,或是有沒有這個資格去學習更多的知識,畢竟出國的各位學長姐,都是將這次機會發揮到最好,該學的該協助的該闖一闖的還有該玩的,甚至結束實習後繼續與當時接觸到的人保持聯絡給予意見,不管如何,我都很想試一試。
第一組人去了馬來西亞的居鑾中學,其圖書館的內裝是有設計過的,所以看起來很豪華,但是他們內部的圖書館裡卻是不完善,像是排序無妥善規劃、圖書系統過於老舊,以至於許多基本的找書借書的服務都無法順暢的運行,但是經過學長姐還有同學們的努力,將其圖書館大風吹了一遍,感覺得出來,他們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在加上資源有限,還有一些溝通上的困難,聽起來好像是重新建立圖書館一樣浩大的工程。第二組人去了泰國的劍華高中,感覺起來與第一組人馬的工作內容差不多,都一樣是好辛苦,重建系統、編目,還有遇到溝通上的困難,不過經過他們的努力,當地的老師們非常感謝他們。第三組人算是比較特別的一組,他們去了馬來西亞的賓華女子中學兩位成員分別是助教與學長,感覺起來,這種組合就是要出任務,他們是被請過去的,聽起來好厲害,當下我就覺得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能被邀請出國給予協助,這已經是為國爭光了!他們的工作內容也與前兩組差不多,但是他們只有兩個人,時間只有兩個禮拜,學長有提到,他們知道時間緊迫,拼命的想加班,但是當地招待的人卻拼命叫他們休息,台灣人真的各個都是工作狂,寧可戰死,也不願老死!這種精神真讓人佩服。
最後一組的學長姐們去了美國,其實習內容比較偏向學習而不是協助,不過這點是最吸引我的,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他們去了美國有受到了一些衝擊,而散發著一種蓄勢待發的氣息,不知道該如何用文字來表示我在他們身上看見的,但是聽過他們的經驗分享後,我馬上要了其中一位學長的MSN,當天晚上回家馬上報名了多益,因為我認為不管我能不能去,或是有沒有那個資格去,我都得拼一個機會,這是多麼難得的經驗,在不拼命的抓住,我一定會遺憾終身!也許是今年也許是明年,我都想去放眼世界,去讓其他不同的文化在我身上拍擊。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轉貼]921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承儀

今天聽了海外實習經驗,地點包含:馬來西亞、泰國和美國。
去不同的地方,帶著不同的身分;是學習者,是貢獻者,或者以上皆是。

聽著講者分享馬來西亞和泰北建華高中的經驗,讓我想起以前參加的圖書館服務隊;
藉由所學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當離別時刻他們閃耀著小小淚光(有嗎?!) 與不斷的道謝,似乎也就體會到遠行的意義。

從下架、汰書、編目、貼側標、貼條碼、上膠膜、上架、製作借書證、教學、辦推廣活動等,流程似乎都差不多。

在異鄉,有語言、有生活習慣、有各式各樣要適應,包括所 提供的服務也要能適應當地環境,服務要在地化,也就是依當地實際需求,提供所需且合適的服務;課堂上教的東西,有時要再調整成合適的方法,中間的過程需要 溝通和磨合。會中談到一個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溝通」,有時對方會提出一些不在計畫中的要求,有時舌燦蓮花比專業道理管用 (同學是這麼說的XDD)
另一組去美國的學長姐,接觸數位典藏的工作讓我覺得很新奇,帶著專業的白手套,處理者那些甚至比我們年長的幻燈片、底片或舊照片,還去參加傳說中的ALA年會等,如他們所比喻的「是去開眼界,去朝聖的」,突然覺得他們好偉大!! 我的意思不是去馬來西亞或泰國的人不偉大 >  <,只是感覺真的不太一樣,要比喻的話大概就像去朝聖和慈濟團的感覺吧,都很棒~!  

資源缺乏是一些相較於我們落後一點的國家所遇到的共同問題,電腦不普及、網路技術不夠發達、館藏老舊、圖書館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缺乏等,都是造成圖書館發展困境原因。
然而,不能因為只看到他們比我們落後的幾個點,就對自己沾沾自喜;以前老師上課分享過泰國的TK Park,一間具有建築創意美學的圖書館,在場的同學沒人想到是在泰國,這間圖書館也讓我們反省著那我們呢 (糟糕我扯遠了XDD)

討論會中,我覺得其中很難能可貴的是學長姊回國後仍與他們保持聯繫,甚至提供資源資訊協助;這代表大家是發自內心的關懷他們,而非只是將這趟遠行當成工作。在地球村的角度,把專業延伸到國外,不僅幫助別人,也讓別人認識台灣。 

轉貼自 http://zxcv418.pixnet.net/blog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惠愛

主題: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
如果說沒有出過國是對於“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頁,那今天幫我們報告海外研習成果的學長姐及同學就是幫我們把這本書翻到第二頁了。

四組報告者分別與我們分享馬來西亞〈2組〉、泰國與美國的學習服務之旅,他們說得生動,我們聽得入迷。趁美好的感覺消失前,趕快把心得寫下來,以饗各位:

一、貢獻所學,在付出中得到感動─馬來西亞居鑾中華中學
私立的居鑾中學是一所國中與高中並存的完全中學,學生將近3千人,新建的秀利圖書館很豪華,也有很多電腦,館裡還掛有校友捐贈的畫,校長也很關心,團隊抵達的第一天還上了報,聽起來真是個美好的開始,但事情的發展似乎不是這麼順利

校方雖然關心,但因為不懂,所以做的較沒有成效,這一行人很快發現他們有很多事可以做,從館藏位置的調整、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導入、網路社群的經營、協助圖書館社團規劃與執行、館員的培訓、推廣活動〈書展等〉、使用者調查,以及撰寫圖書館發展經營建議書〈針對讀者、館藏、館員分別撰寫〉等。對充滿服務熱情一行人而言,想必是一個一展長才的大好機會。但由他們最大的感想─「溝通遠比專業重要」聽來,在動手做事之前,要先讓校方,也就是有決定權者了解到這些措施的的意義以及益處,在實際行動時才能更順利。

花時間向校方溝通想必讓他們在專業之外有很大的學習,而由結果的呈現看來,他們的溝通與建議應有發揮一定的效果。

少少的4個人,卻要做多多的事,除了服務的熱誠支撐外,當地讀者的回饋也是讓他們感動與支持他們的力量,這種感動,值得珍藏。

二、發現自己潛力無窮的地方─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中
泰國說中文的不多,泰北這所學校白天是上泰文的學校,晚上才是上中文的學校,但是圖書館只有一個,學長姐們除了要針對圖書館的問題加以解決外,還要跟貌似蚯蚓的泰國文字奮戰,使圖書館成為中泰文並行的地方,這任務還真有點艱難。

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是一個現代圖書館的根本,學長姐導入新的自動化系統取代舊系統,並花了很多時間將原先系統的資料匯入及製作借書證,解決了流通不便、系統老舊的問題。在身為圖資所學姐的館長支持下,他們並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圖書館利用教育,也與當地教師合作推廣閱讀。

工讀生的中文能力不夠,就訓練他們以無蝦米來輸入;自己的泰文不行,就查wikiGoogle,找當地老師、學生協助,開發所有可用的資源,就是為了讓圖書館進步再進步。

在校方「臺灣來的什麼都會」的觀念影響下,除了圖書館的工作之外,學長姐還被“邀請”擔任各種華文語文競賽的評審並講評;還有回答學生的電腦相關問題,以及一些校長臨時想到的idea,大家見招拆招,一一化解。我只能說:佩服佩服!

他們分享到這次的體驗與在臺灣圖書館實習是很不同的,因為當地人不是很了解,資源也不足,反而讓大家能夠有權限做自己想做的事,並隨讀者需求調整服務內容,在服務中獲得更多成就。

三、幸福的天龍特攻隊─馬來西亞檳華女子獨立中學
本次報告組別中人數最少〈2人〉、時間最短〈2週〉,以及組成份子最特殊〈助教與學長〉,其中似乎透露出些許不尋常氣氛。一聽之下,才知道他們是有「任務」在身的圖書館特種部隊,要協助預計於今年〈201010月開館的檳華女子獨立中學圖書館建置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以及圖書加工和教育訓練。

3800本書的建檔與加工,是個不小的工程,加上停留時間不長,感覺上應該是要日以繼夜的趕工才是,但由於當地習於慢步調的生活方式,加上校方的熱情招待,就是要趕也趕不太起來,盛情難卻,也只好入境隨俗囉!

遍享各色當地美食之餘,我們的特攻隊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建置了圖書館自動化系統〈Koha〉以及印製條碼、製作書標,並教導當地的種子教師與館員加工和建檔工作,使圖書館往後的運作不致中斷,特攻隊果然是特攻隊,工作效率絕不打折!

四、.專業的白手套─美國UWM Library & AGSL Library 及參與ALA年會
和前3組偏重服務的工作性質相比,這一組學長姐是以學習為主,館方讓學長姐參與學習數位典藏的建置工作,從拍照、掃描,建metadata,並協助網站中文化,推廣數位典藏品。戴著「專業的白手套」,做著不簡單的工作。

參與ALA Conference及參觀LC是許多學圖資的人的夢想,沒想到學長姐在這個暑假都達到了,真是令人好生羨慕。只可惜限於時間關係,沒有聽到較深入的介紹。

除了在圖書館的學習外,學長姐也有到學校聽課,外國學生在課堂上勇於發表、討論的風氣,是我們這些過於內斂的臺灣學生應學習之處。

不論是到較先進的美國或是較需要我們協助的泰國、馬來西亞,到了不同的國家,面對不同的文化,學習找尋資源解決問題,試著貢獻所學及針對讀者而調整服務的內容,在服務中獲得回饋與成就感,我想這應是每個人最大的收穫,也是我這個聽眾最嚮往的。

世界這本書已經有人幫我們翻到第二頁,接下來就要看我們自己要怎麼閱讀這本書了。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心得by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09/21
撰寫人:于第
主題: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
今天下午的二個多小時,聽了四組同學赴海外研習的成果報告之後,我這個LKK還真的有一股衝動,想要跟著這群年輕人一起去闖一闖、看一看,重溫青春年少的美好時光。
不同組去的地方不同,遇到的人不同、接觸的文化不同、飲食的品味不同、觀光的景點不同,當然做的事情也就有所不同,感觸與收獲也就更不同。
個人非常佩服第一、二及三組同學,去到MalaysiaThailand等地的華僑中學做服務,明顯的,當地三所學校圖書館的各項資源比較起台灣的圖書館都要來得缺乏。雖然在國外面對著比較辛苦的工作環境,但這三組的同學都能將一個圖資專業人員應有的專業表現展露無遺,包括:推展圖書館利用教育、舉辦各式推廣活動、負責館員培訓、導入自動化系統、協助經營數位社群、重整各項圖儀設備等。令人驚豔的是,甚至還能兼差擔任學校各項競賽活動的評審(如合唱、朗讀、作文、書法...等各種不同比賽),這些同學還真的是多才多藝、身藏不露。
對於第四組去美國的同學,則相當佩服他/她們的勇氣與膽識。能夠不畏語言的障礙,挑戰到美國做這麼多事情,包括:協助UW-Milwaukee數典各項工作、參觀各式圖書館、旁聽課程,以及參加了ALA年會;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還針對UW Milwaukee的圖書館館員以英文進行了一場介紹台灣數典發展的演講。
上述這四組同學在海外實習期間,除了一般日常工作之外,似乎吃喝玩樂一樣也沒少,被伺候過頭的同學還增胖了四公斤,實在令人羨慕。感嘆為何二十年前沒有這種機會,但想想倘若在二十年前就有這種機會,自己真的會好好把握嗎?想到這裡,不得不語重心長的鼓勵一下碩一的同學們,請一定要善握難得機會,明年報名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