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10/26專題討論課題講座-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by寂絹

演講者:葉乃靜教授

使用者的資訊行為研究一向是圖資界所重視的,但我們較常把焦點放在工作相關的資訊行為,想想自己一天的生活,除了工作以外,確實仍有許多資訊需求,雖然我們無法以二分法將所有資訊需求明確劃分為與工作相關、與工作不相關二種,但透過對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關注,絕對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使用者在各種情境下的行為模式。

葉老師一再強調探討資訊行為中的「資訊」不能只是”data”, 但就算是「資訊」,也要弄清楚被研究對象認為的「資訊」是什麼?資訊的定義或概念在各學科領域中曾被廣泛討論,各家說法不一,依葉老師的說法,資訊行為研究中的資訊絕對不會只是一個object,而且這個資訊也不見得要有意義。依此觀點,Buckland認為的「資訊即物件」(Information as Thing)的定義(認為資訊可以泛指任何人在未發現該事實是否有意義前的所有被蒐集、儲存、傳佈、檢索的任何事物。),與Meadow & Yuan提出的「資訊是經處理的資料,且類聚成有意義的形式。」定義,皆不適合拿來作為資訊行為研究中的「資訊」定義。不過,我想重點不在於為「資訊」下定義,而是應以informant所處的情境觀點,來探究他的資訊行為,讓研究結果表達出「內部人」的想法。最後,葉老師也分享了「結構與能動」、「實踐與使用」等幾個思考面向,再度拋出資訊帶給我們的到底是增加我們的自主權,還是讓我們反被制約的議題?我想,資訊行為可以研究的議題還太多,絕對值得感興趣者繼續探究。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by 淇龍

專業者的例行公事
弱勢者的日常生活

研究使用者資訊行為,首先要瞭解使用者認知的資訊為何物?以購物為例,大嬸買菜的準則是經驗與對話,所以他們所認知的資訊來源管道是「經驗」與「對話」;年輕人買菜的準則,以上網購物比價為主,因此認知的資訊來源管道是「網路」。葉教授認為現在資訊行為研究的主題環繞在網路上的行為,且侷限在專業知識領域上。對於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研究,則著墨不深。

日常生活分為「Routine」與「Exception」,Routine的研究都以專業(學術)族群或工作與學習場域為主,延伸出許多資訊行為模式,也就是研究專業者的例行公事。由於目前研究較少論及一般人或弱勢族群的資訊行為,所以葉教授近年來才會以「工友」、「同性戀」與「外籍新娘」等對象,來觀察其日常生活,是否滿足施行已久的資訊行為模式,進而推論至各類族群。但日常生活的演進,其實都是來自於Exception,但情境與模式等因素,讓人拿以捉摸與不知如何衡量,因此,研究產出偏少。其實,研究導向仍有主流與非主流市場,研究對象的選擇仍以「專業性」與「易取性」為主,讓整體的研究傾向於專業知識上。非主流對象的資訊行為研究要如何突破瓶頸,喚起研究族群呢?我想需要將「人文關懷」理念放入研究思考上,讓資訊行為研究面向平衡發展,展現多元化思考,增添更多研究發現。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10/26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葉乃靜教授 by 文傑

"日常生活是routine?"

"routine的日常生活 = 結構化,制約化?"

人的日常生活不能被結構化不能被束縛 - DE CERTEAU

這次的演講中提到了,「控制」。
人會不會想去控制每一天,
讓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都可以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似乎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喜歡對於每天發生的事情有所掌握,排斥對於無法控制的意外。
但是,如果每一天都一環一扣能被掌握,生活不就很無趣!?沒有了意外的存在,這種感覺不就像是冷血的機器一般,規規律律的做著每一件事情,或許也不會發現自己的"長進"或是"成熟"的改變,甚至不會發現到每一天變化。
其實沒有一天是可以控制與被控制的,最多就是「規律」。
無常。這是我的感覺。

---------------------------------------以上為題外話-----------------------------------------
日常生活的會有資訊行為為何?目的?
以前科技不發達,每一條訊息的存在都是格外的重要。
而現在的科技發達,資訊膨脹且爆炸,隨著資訊量的成長,資訊的重要性卻似乎是成反方向的成長。甚至在過濾資訊的時間,都會比瀏覽重要資訊的時間多上許多。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資訊行為?我認為這種東西很主觀,有些人把工作當成日常生活 ;有些人每天都充滿的變化性,根本不會有規律的日常生活;而每個人獲得資訊的方式也不一樣,報紙、新聞、網路、實際去體驗(登山、賞花、看展覽等)。也更不用說目的了,有些人士為了工作有取得資訊的必要,有些人是為了興趣,更有些人只是漫無目的的瀏覽,隨意逛逛,偶遇那些資訊。

個人認為,日常生活的資訊行為,似乎沒有一定的答案存在。

日常生活資訊行為 by 柏辰

Information Behavior 資訊行為, 是這次所探討的領域, 主要是在研究"資訊" 與 "人" 之間的互動, 從過去到現在, 也許是因為電腦的誕生得以儲存大量資訊而衍生出的議題, 畢竟資訊本身不會有意識的主動與人互動, 所以大部分的方向都是在探討人的資訊取得與使用, 我個人理解的概念是如此的, 而演講者在過程中嘗試闡述出"什麼是日常生活"而也許我們所認為的日常生活並非我們所認為的, "什麼是資訊行為"也許又並非我們所認為的資訊行為, 若是真是如此, 每個人心中所定義的都不同, 表示人們取得的資訊其實並不同, 而對於同一件事物產生出不同的思考, 不同的結論, 這亦是"資訊行為"所在探討的議題, 而究竟資訊行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的息息相關? 或是, 是否事實上人們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包括了資訊行為, 而資訊行為也包括了日常生活, 即A等於B, B也等於A的情況? 這都是值得研究探討的想法. 這時我才頓然了解到, 原來資訊行為是如此社會科學的領域, 雖然字面上似乎討論著"資訊", 但事實上是在大量探討著"人", 將表面上看起來簡單的關係, 深入的剖析.

整場演講聽下來, 可以感受到演講著企圖描繪並解開此領域的某些理論概念, 就像是最後所討論的"某些研究已經有一貫的研究模式, 但資訊行為卻是各自描繪各自的模型圖", 此領域之研究其實並非有一貫的方式進行著手與呈現, 雖然說也有著強而有力的概念圖, 但是其實深入的思考其實還是有許多研究亦提存在的, 而足以使之重新組合.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轉貼]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演講心得

聽了鄭卜任教授的演講,得到了很多對於檢索的詳細概念,鄭教授用三個研究的解說來介紹近來對於檢索有哪些新的研究方向。我認為很棒的是,技術界也開始考慮到user,把原本屬於資工領域的研究帶入圖資,也把圖資領域的觀點帶入資工。鄭教授講解機器學習的過程概念是很清楚的,讓我知道其實每個系統複雜的演算也是為了解決最開始那個單純的問題,而剩下的就是從我們既有的資源去解決這個問題,換句話說,其實是讓機器從簡單的邏輯中學習人的想法。

帶回今天的主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機器學習降低user檢索過程產生的user gap,由於user常常對於自己要檢索的資料因為認知和知識背景不同,而下不同的關鍵字,這些關鍵字中很可能有一些是雜訊(noise),將使系統產生混淆,而找出許多不符合她需求的資料。因此他要教導機器如何去判斷哪些字在一個query中是重要的。鄭教授利用統計的方法,一個最簡單的原則--拿掉某個關鍵字看他的結果會不會使相關性往下掉,如果掉了很多,就表示這個字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字。這些背後的統計特徵是user通常不知道的,而我們很難去告訴每一個user這些,因此就必須設計這樣的自動化過程。

除了這個研究之外,鄭教授還簡單介紹了幾個很有趣的研究,其中我對於語意視覺化的主題很有興趣,最重要的是鄭教授告訴我們一件事,也就是怎麼作研究。其實身邊有很多很多的現象存在,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出解決的方法,儘管研究過程中,教授需要靠很多很多的例子去觀察,在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和驗證,他仍然會一步一腳印的將研究像是築磚牆一般得築起來,也是他年紀輕輕就能夠發表許多重要的論文的原因。

除了跟鄭教授學習,也給予自己像他帶出來多位優秀學生這樣的期望,希望自己在未來研究路上也能有同樣的研究精神和創意。

轉貼自http://libraripeople.blogspot.com/2010/10/automatic-query-reformulation.html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劉主任以「User Experience Research」為題,說明了Yahoo在使用者研究的作為與相關案例,以及相關背景知識與經驗的分享。同時以說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闡述了許多管理決策上的利弊與選擇。主要內容如下:

1. 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融合
依據多數國際企業的經營管理個案研究,通常分散在各國的分部(branch)常居於配合角色。從劉先生的多種個案中,可以發現只要具備獨特性(uniqueness),在地化也可以成為國際化,進而響影國際總部的決策,是一個融合國際化與在地化的完美個案。

2. 目標與策略的管理
在眾多目標中,如何進行優先順位化(priority),結果往往是選擇最適目標進行具體的實現,而不是最好或最理想的目標。此外,在劇烈的商業職場中,發揮「快速且精準」的決定,以及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折衝與選擇」實屬不易。首先,要作對事,次則把事作對(do the right thing and do thing right)。

3. 化理論為實務
從使用者需求調查而言,劉先生熟悉各種研究方法,同時也累積許多實務及寶貴經驗。除了將理論化為實務,也調整理論基礎與選用方式,進而從實務中轉化為規範。

4. 隨時充實自己,掌握機會發揮實力
機會稍蹤即逝,隨時隨地掌握各種機會充實自己各項能力,及實際操演與練兵,才能握住機會,而非坐等機會從天而降。

5. 同理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能異地而處,從他人觀點切入,除了是使用者需求調查的研究者特質外,對圖資人而言,也是一切資訊服務的起點。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by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10/26

撰寫人:于第

主題: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葉乃靜老師


今天葉老師一開頭,就來了一個大哉問:「資訊行為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其實光是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這個詞彙是否適用,過去就有許多學者在討論著。反對的人認為資訊又不是人,怎麼會有行為呢?而且也有學者認為用behavior這個字,是否會與心理學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t)典範混淆?無論如何,T. D. Wilson還是為資訊行為下了一的定義:Information Behavior as ” the totality of human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re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behavior includes purposive information seeking, serendipitous encounter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giving, sharing, and use of information.” Pettigrew等人則是簡單的定義:Information Behavior as "how people need, seek, give and use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contexts.”

由葉老師的演講中,也領略的資訊行為研究的轉變,過去多以人為中心的認知觀點取向,漸漸也開始擴大注意到以社會層面的觀點來探討資訊行為這回事。過去的研究多以工作場域為研究背景,然而其實各式各樣每個人都在經營日常生活,資訊對我們的幫助是什麼?影響又是什麼?是否也是我們所要關心的議題?談到以社會層面的觀點來看資訊行為,個人認為”Facebook”的興起,真的就說明了一個人的資訊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其足以形成一個一個的社會網絡,這應該是過去的研究者難以想像的發展吧!

除了演講主題的分享之外,葉老師也分享了其個人做研究的一些心得與心境上的感觸,雖然點到為止,但可以感受到其實一個人的人生歷練與經歷,對研究的方向與意境是會產生某些影響的。在專題演講中有這樣的分享,也有不同的體驗與獲得。

最後,葉老師還是留給大家好幾個大哉問,包括資訊行為研究的模式(model)、假設(assumption)與取向(approach)…等未來發展的可行性。這樣的結論,樂觀的看,資訊行為研究大有發展空間,未來尚有許多機會等待後人開花結果;但是否也暗示著,資訊行為的研究需要有所突破?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演講 by 林郁惟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主講者 台灣大學 鄭卜壬老師

在資訊爆炸的資訊時代,如何去有效化地檢索到正確以及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系統(功能)就非常重要。

因此鄭教授分享了3篇有關於資訊檢索的論文,以及簡單的介紹論文內容,論文內容中提及說,在於檢索比賽的時候時常給參賽者一大串字,那麼參賽者如何有效抽取關鍵字呢?關鍵字的選取會影響到檢索內容的正確性。所以鄭教授致力於研究檢索的優化,而優化的效果提供檢索功能的品質,可讓使用者可以更有效率的得到檢索品質。

而鄭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精神,鄭教授經常從觀察之中,找出一些小問題再針對小問題去找到解決的方式或者可以更好的方法,而小問題的演化更成就了研究的結晶。這是學生值得去學習的,有時候小小的問題也可以大大的去研究,會得到更不同以往的驚喜以及結果。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by 淇龍

Real User ...Real Need


市面上多數系統或產品皆以「使用者」的角度,進行規劃、販售或行銷。但失敗的案例卻層出不窮。Why?猜想應該主事者與設計者無法確定Real User在哪裡?既然使用者範圍無法定義或區隔,自然找不出Real Need。思考問題時,習慣站在自己立場去觀看與推測事情的發展,卻忽略對方所處的立場。若要讓事情順利完成,甚至成功,心態上必須具有「同理心」。透過使用者經驗研究,讓我們更能貼近使用者,從需求、心態或行為等方向去瞭解。瞭解與研究過程中,反覆測試與修正,目的就在於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3A(Attraction、Affection與Affiliation)的感覺,對系統產生依賴性,成為重度使用者。

面對使用者研究課題與問題時,常是為了對一個現象提出解決之道,Real貼近使用者,「田野調查」是此次演講中提供的重要方法。劉信雄主任透過田野調查,實際體驗與觀察使用者需求,進而將收集之資料分析,當作設計系統和產品的依據。由於具備Real User與Real Need兩項基底,讓劉主任清楚掌握使用者,當Magic Moment出現時,能夠精準掌握,促使案例順利成功。因此,我想做任何事情時,應有演講中所提及的特質,持續加強自己、準備自己,才可以成就出屬於自己的Perfect Moment。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10/19專題討論課題講座-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Y! Taiwan by寂絹

演講者:劉信雄主任

使用者總是期望在使用搜尋引擎或入口網站時,簡單輸入一些詞彙後,就能得到一個有用的列表,列表上能提供他要的資訊,或解決他的問題。如果某個網站讓使用者在得到他們想要的資訊時遇到太多障礙,或是要經過重重關卡還不得其門而入,那使用者就會忽略這個網站,這就是網站可用性(usability)的重要。可用性,簡單的說,就是看它是否容易使用,更確切的說,就是指人們能夠多快的學會使用一種東西,它的使用方法是否容易被記住,以及使用者是否喜歡使用它。劉前主任以他在Yahoo多年的使用經驗研究,與大家分享一些研究案例。業界的經驗分享聽起來格外生動,因為除了可以讓我們驗證從書本上獲得的顯性知識外,還可以從對談中挖掘出一些隱性知識,彼此融會貫通。

主講者提到知道使用者真正需求者很少,因此「同理心」顯得特別重要,我們要學習如何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其實,不管在學或就業,都應隨時將「同理心」三個字放在心頭上,尤其是以服務為本的圖資從業人員,更應該認真看待它。有了同理心,才能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進而Do the right thing and do the thing right。

在數位環境中,圖書館網站是虛擬的公眾代言人─相當於圖書館的大門,這個虛擬門面的設計與架構是否契合讀者的需求,將成為圖書館服務是否讓讀者滿意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的現況是常聽到使用者反映圖書館網站在查找資源時不具便利性,許多資源根本無法從網站標籤輕易解讀或取得,這就是館員用管理者的角度,或是用自己認為的使用者角度去設計圖書館網站的結果。捫心自問,如果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圖書館的網頁不好用,又如何期待使用者會愛用?商業網站為了營利目的,願意花一筆龐大的經費、投資相當的人力與設備進行使用者的經驗研究,圖書館雖非營利單位,仍應重視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可用性的研究是項有意義的工作,如果我們也能像商業網站般進行使用者經驗研究分析,相信絕對可以讓圖書館的網站更優化。拉近資料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是館員該努力的目標,只要我們肯花心思、願意投資,未來一定有機會讓圖書館網站成為使用者愛不釋手的資訊來源寶庫,那一刻將是圖書館界的magic moment。

[轉貼]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

 這次參加了台大舉辦的資訊組織研究的國際研討會,我聽了以下兩場演講:

1.From FRBR to FRBRoo Through CIDOC CRM: A Common Ont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by Mr. Patrick Le Boeuf

2.The Library, The Catalog, and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這兩場演講給我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演講者的講述方式、表達方式、和傳達的角度都不同。第一場除了講者的腔調讓我聽了稍微吃力一些,也因為講述內容是在說明一種概念,比較像是在上課的感覺,讓我沒辦法很快的吸收和延伸思考。第二場則比較像是在聊天,獎者除了拋出很多問題讓聽眾思考,也試圖用各種創新的解度去切入編目和圖書館的意象,讓我很容易就跟著他的引導進入不斷反思的模式。

第一場講者說明FRBR這樣的實體關係時,用了很多例子說明很多關於書的多種概念界定,這當中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我認為釐清這些概念最好的方式是圖畫理解,以及期望講者能舉出更多更清楚的例子。而什麼又是FRBRoo?怎麼應用?

不斷的研發新的方法就是為了更有效更簡便得管理書目,FRBRoo則是能夠進一步與博物館結合,尤其現在的書目更多元化,有各種媒體的表現方式,是否能夠到最後進一步發展出管理網路資源的標準,仍是資訊組織的成員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我很喜歡第二場Carlyle教授的演講,一開場他就用很淺顯的方式說明了管員的職責就是在提供連結資源的管道,提供的是一個通往資訊的入口,而怎麼樣能夠最有效又快速的組織這些管道就是資訊組織的目的。然而資訊組織現在都是由系統做為入口,當使用者需要資源時,都是透過系統來取得,因此一個系統的好壞決定了這項工程的好壞。不親近的系統會產生與使用者的疏離,因此管員應該建立一個對使用者更方便的好的系統,然而現在很多的圖書館卻讓這些系統由廠商決定,很顯然的這些廠商並不是直接面對讀者的人,這是種本末倒置的現象。

"好的design thinking就是think about users",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非常贊同的想法,任何的設計、任何的管理方式都應該由使用者出發。同樣的,設計一個好的編目規則、使用性也應從這樣的角度思考。

Carlyle教授最近開了一些創意和想像力的課,我認為這是圖書界很大的進步。他還提到Fun,編目是不是也能變得很有趣,這是一個很正確的想法→好玩的事情必定能讓人返回使用。怎麼樣運用創意讓編目、資訊組織這件事情變得有趣,這與使用性也有很大的關聯,當中他加入了Google組織的思考,單一的搜尋Box是不是好的?是不是使用者所喜歡的?

最後,什麼問題應該找圖書館員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也讓大家思考圖書館員的價值,是不是開發出一個好的組織方法、好的系統,圖書館員的價值就會因此消失。我想圖書館界的學者們能夠開始產生這些活潑的想法是好的,這必定也是演進的路程,因此未來的資訊組織也還在等待大家用創新的思考創造出來! 這場演講拋出的問題也讓我在未來的研究路程能夠幫助我不斷的反思!

轉貼自:http://libraripeople.blogspot.com/2010/10/2010.html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引文分析與計量by彥儒

此次在明月教授的講演中,有很大一部份的內容在說明引文行為的問題。當中,對於引文行為的問題大致有一種分類方式,分為自我引用、二次引用、引用錯誤等...,將引文問題做了一些歸納。但無論問題類型如何,我自己認為,引文問題或許可以分為引文使用者的蓄意行為、和非蓄意行為。

兩相比較之下,我比較感興趣的,也認為比較是對於學術發展有助益的問題,主要在於非蓄意行為的那一方面。一方面我認為即使有學者如在引文工作上多下功夫,甚至有違反研究倫理之嫌的行為,造成引文上數字的變化,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一樣不可抹滅。同樣的,我也認為若學者若有心於引文效果上的成長,對於研究內容也當有一定的用心。我也確信有些學者即使利用手段提升學術地位,在學術本質上的貢獻也決不削減,甚至更助於領域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引文分析的流程上有許多問題,不是行為者蓄意去製造,卻在結果上造成偏頗或錯誤,才是我認為可以努力改善的問題。

事實上,會對於引文統計上的錯誤會有特別的感受,一部分來自於過去工作的經驗。曾經針對台灣大專院校所的學術文獻做過一些簡單的統計動作。不過即使僅是一部分的文獻,就可以發現這些過程中有許多問題。記得第一次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覺得極為荒謬,可能是作者的名字拼錯、地址寫錯、國籍判斷錯誤、縮寫寫錯、音譯寫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當然,這也會影響統計結果,當中也有更多問題,比一些可以判斷修正的錯誤更難改變,例如改寫成英文後,難以判斷作者究竟何許人也的,或是跨國合作、旅居各國的作者難以歸納所屬單位的。而且這些問題的錯誤比率,就當初所遭遇的次數,我個人認為出現機率不算小。以上所舉多為資料紀錄和統計流程中錯誤造成的問題,記得當初新中慧覺得這方面的檔案能不能以類似權威控制的方式加以改善。然而對於真正的紀錄後端工作,我也不熟悉,只是當時僅對於小部分文獻的統計,會覺得這樣的方法有所幫助,而未來是否能有新的制度或方法來改善這樣的問題,是我較為好奇的。同樣地,也許學者在進行文獻撰寫時所發生的無心的錯誤也是常見的。對於撰寫方式上是否能在一些摩棱兩可的問題上,做一些簡單的歸納,整理出一套比較受大家接受的解決方式來解決這些『不算錯誤的錯誤』呢?

最後,引文分析的結果所帶來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卻覺得,其中的問題即使早就被發現了,卻似乎顯少有所改善,是我認為很好奇也惋惜的。

以上多所臆測,僅屬個人淺見。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本週鄭卜壬老師以「Automatic Query Reformation」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分享了3篇資訊檢索的相關論文內容,說明了如何提供有效的檢索詞彙,協助網路使用者在網路搜尋引擎中,找到最相關的結果。在此次演講內容中,可以發現:

1.      鄭老師常在一般人認為不可能有問題之處,找出問題,也就是採取逆向思考方式,進而發展成正式的學術研究問題,充分體現「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其研究成果往往令人驚喜,且十分實用。
2.      在發展出研究問題後,鄭老師可以進一步將研究問題轉化為「更為有趣」的問題。
3.      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簡馭繁,且是有效的方式為主要特色,亦即利用基本的統計與數學為基礎,發展出相關的演算法而找出解答方式,同時加上多重觀點的驗證,求取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
4.      老師的研究結果顯示,詞彙類型在網路搜尋引擎的重要性排序為「context→co-occurrence→linguistic」,及其兩兩組合的效果。此一研究結果值得在檢索策略方面的注意,提供圖資界教學與研究上的參考。此外,亦可作為在檢索策略實務上,有關關鍵字詞的選取或萃取之參考,作為組合與建立檢索策略之用。
5.      IO方面,上述研究結果也提供十分寶貴的建議,亦即在IO建立與組成時,必須留意相關脈絡化(contextualized)資料元素的安排與建立;例如:Contextualized Attention Metadata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7/wolpers/09wolpers.html)。
6.      基於上述詞彙類型在網路搜尋引擎的重要性排序,以及有關Linguistic名稱實體(name entities)的進一步研究建議,有關權威檔與索引典的內容取向及其功能定位等兩方面,也值得IO研究方面作更進一步的探究。

[轉貼]引用文獻分析與計量

大學期間有老師曾說過,從文章的參考資料可以初步看出作者對於此篇是否嚴謹,基本 的參考資料都錯誤百出,文章內容也不太會「嚴謹」,由此可知在撰寫文章時,「引用」的正確性非常的重要。蔡老師在演講中所提到的,是在引用文獻分析中所發 現到的問題,也是未來在撰寫論文時需要注意的幾個項目。

《自我引用》在引用文獻分析中常發現的一點,作者藉由大量自我引用來膨脹被引次數,自我引用又有分「同時自我引用」和「歷時自我引用」,兩者相比,歷時自我引用較難計算,要藉由資料庫的的所記錄的次數來計算,而資料庫所收錄的文章數也影響了兩者的數值的正確性。
但自我引用並非完全不好,研究是連續性的,有時會需要前次研究的數據,適度的自我引用,也能幫助讀者更了解研究的內容。


《引用錯誤》在作者列出引用的資料時,可能會忽略掉引用格式或資料內容的正確性,而造成引用錯誤。

《引用均等》每一個引用皆有同等的重要性,引用的次數顯示出其重要性,有些引用可能只是因為作者的聲望高才被引用,引用是要將對自身文章有影響的文章列出,使得研究更為完整,更有價值。

《二次引用》作者要引用早期的作品,但並沒有真正參考原始資料,而將引用書目資料列為自己的參考書目,又由於抄錄的作品資料是錯誤的,導致後續多篇文章也跟著錯。參考的資料要親自看過,認為參考資料對於本身文章內容有相關影響或引為佐證,才能列為參考引用。
 
書目計量學主要三大定律和引用文獻分析所形成,不只是探討文獻的量,也探討文獻的品質,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得到1+1>2的成果。
藉由這次的演講,加深了書目計量學印象,雖然了解的還不深,對於未來論文的撰寫也有很大助益。


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myym3333/21059517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by 瑋鴻

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打擊對手,提高競爭力,獲得高獲利,都是目前企業重要的課題,網路上的大戰不外乎也是,網路生態有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強者越強,贏者通吃的局面,一種正回饋法則,各家網路供應商,不管在哪個領域,大至像是GoogleYahoo!,小至一般公司行號的網站,都欲爭取最大的市場佔有率,想要突破關鍵多數,能夠達到對顧客”鎖住”的效果,因此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元化。

對於網站首頁的設計,到底如何設計才能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為方便、快速?而且視覺上還要美觀,除了提供多樣化的功能、穩定的網頁回覆時間和美術設計的外觀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擄獲顧客的心呢? 因此User experience research是很重要的,不過演講內容牽涉到一些商業機密,因此學生以不同的角度去說類似的概念:

客製化

現在企業都是以服務為導向,都想要提升顧客滿意度,有了客源,就是等於有了錢,所以企業們現在都很重視顧客關係,要從顧客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人家常說「Do the right thing and Do thing right」除了講究效率還要講究結果是什麼,因此必須知道顧客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從顧客的角度為出發點,甚至客製化服務,如此才能獲得顧客的信任。

目標市場

網路市場很大,有很多不同的族群,知道自己事業的市場定位,並找到目標顧客群,像是網拍和購物中心,都是以女性為主的戰場,人家常說「女人的錢最好賺」,這現象不只有在網路上,百貨公司樓層的設計還有為什麼夜市很多都是賣女性的衣服和飾品,也都是以女性為出發點,因此網站首頁設計其實也是類似概念。

最後David給我們一些建議,有一些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準備好自己,好運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多看多吸收,抓住Magic moment」還有「如何從失敗中學習」,因此我必須更努力的充實自己,準備好自己,以面對未來一切的挑戰。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by 柏辰

這次演講請到David來討論 User Experience 對於一電子商務網站的重要, 並分享實務經驗, 我認為相當精采也受益良多.
電子商務網站是一種基於WEB2.0時代下產生的產業, 如何吸引使用者是決定網站存亡的關鍵點, 那麼每個網站當然想盡辦法了解如何架構網站排版, 來留住使用者, 但是要怎麼樣最直接的得知這項答案?方法就是先偷看標準答案, 直接找使用者來測試, 評估使用者對哪種網站排版最想停留最久, David做了很多很多這樣的CASE.
其實這樣的東西是很抽象的, 但是必然有方法來具體化, 像是使用者的視覺落點分析, 這樣的分析可以直接的了解哪些部分是使用者眼睛停留最久的, 再者David提到, 以訪談的方式得到建議, 下一秒鐘馬上更改系統在作使用者測試, 不斷循環達到最好的結果, 做這樣的Reaserch是很累人的, 整個團隊都必須全神貫注來確保每個步驟, 畢竟時間拖得越長, 使用者放棄使用網站的機率越高, David還提到, 一個交易過程中, 多一個步驟, 都有可能使多數使用者放棄交易, 等於多了幾秒鐘, 就有可能損失數百萬.
David起初在電子商務公司並沒有自己的實驗室, 他還甚至把影印室當作訪談室, 直到做出許多貢獻之後, 老闆才認可David, 分配資源, 這讓我見證到"運氣與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 其實為人為事不用想太多, 如果一直花時間再抱怨, 此時機會已經與我們擦身而過.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轉貼]1005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

像是拿著一日遊券似的,既然都來了,那就全包了吧。

第一站Historical Traces of Xenophobia in Western Classificatory Structure

過去我對資訊組織沒想那麼多,今天Dr. Olson給了我一個新的感受。分類也被扯進歷史文化一同攪和,在強大的西方文化下,在舞台上表演的腳色像是預定好般的,雖然也是好的分類理論,但也不是唯一的好。而提問中談到有些圖書館不願在分類上進行改革,在堅持拒絕改變的背後也許藏著的是不安害怕的心;然而,還是得冷靜好好思考,才不會固執地走向滅亡。

第二站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阮博士經驗相當豐富,會中探討IO/KO並以親身經歷的案子輔以說明;而我所想知道的反而是他怎麼與不同背景領域的人合作協調。他分享藉由規範流程,不同的專家依此規範行事,來達到有效合作;而有時分類變成是任務而非真理。

第三站From FRBR to FRBRoo Through CIDOC CRM:A Common Ont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從FRBR到物件導向FRBR,希望達到互相溝通是其目的;而物件該如何定義?又如何達到準確辨識?這些又是個困難的問題。


第四站The Library, The Catalog, and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一直以來沒有完備良好的目錄,我們現行普遍的MARC仍無法展現作品間的關係,而專業的編目人員所做的事又不受重視……,這是過去曾為圖書館改號團隊中的小螺絲釘兒的我所沒有感受到的〈好煩好多的〉,也許太過安逸的工作,讓我忘了從更高的角度看事情吧。Allyson Carlyle教授說:「Catalog can be fun!」,在目錄設計部分分享說:目錄的使用可以變得很有趣,而使用者有時希望目錄可以像Google Search,這個在設計目錄可納為參考,再看要怎麼調整應變,且最好可以把所有的查詢結果都塞進同一個地方顯示出來。

在歸途的路上,回想這一天的風景,頭很昏……;和以前的老朋友見了面,沒有太多的交談,不過眼神傳遞了些訊息,最後都互相祝福對方「保重」。這一天得到了些,也失去了些;再好好加油吧。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by 于第

專題研討學習反思2010/10/19
撰寫人:于第

主題: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Y! Taiwan—劉信雄

   主講者David 劉的專業主要在網路研究分析、User-centered design、及工業設計等方面。其曾經在美國自己創業,後來又回研究所進修,得到電子商務碩士之後,在偶然機會於2003年到台灣並加入Yahoo。
 
   由於David是在商業性質場域工作,所以牽涉到商業上較敏感的主題並不是此次演講的重點,主要是分享其進行usability方面之使用者研究的經驗,並將過去一些曾經研究過的案例透過這個機會跟大家討論。
 
   其演講中,一直強調做user研究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同理心”,真正瞭解user到底要什麼?才能知道我們能夠給user什麼。聽起來好像不難,回想自己過去也曾做使用者方面研究,當時是否真的有站在user的立場與角度來看?想想做起來是不太容易的。除此之外,David也建議採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來進行user研究,他提到的方法包括:「脈絡追蹤」、「參與式設計」及「使用情境觀察與需求探討」… 等。

   最後,David提出了幾點建議:
˙Get yourself ready for the magic moment
˙透過user眼睛看事情,將priority排出來
˙如何讓usability發生,而不是去test usability
˙Pick the right game. You cannot sand a chair into table.
˙我們不是在測我們知道的東西,我們是要測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其中又最強調”Get yourself ready for the Magic Moment.”這句話的重要,對自己來說是感同身受,希望在場的年輕學弟妹們也能將這句深具意義的話有所感受。

[轉貼]資訊組織研究之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BY德厚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10/4~10/05這兩天有國際研討會,去聽了才發現英文真的很重要,所有的教授們都是用英文講解、發問、回答,雖然多少聽得懂還好有加上講義可以看否則也不知道自己聽的意思有沒有正確,不過這樣下來基本上都能了解,真的得加在加強自己的外語能力,或許以後我也需要用英文打出論文來,這就不是靠口語化的英文就能解決了。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 Ming-shu Yan, Associate professor所提出的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他把分類學運用在很少人會涉及的領域,農業推廣,很少人會把農業跟資訊合在一起,甚至分類學,他把所有農業相關資料重新分類讓更多人可以去搜尋、了解,對推廣農業相當有幫助並且以自己的實務經驗來分享,在農會待了八年之久,參與的農業科技索引的製作,還加上她園藝系的學歷和資訊的專長,融合這兩種發揮了不同用處。

我想,不同領域都能夠相輔相成的成長與開發,並不用刻意去侷限彼此的關係,這樣才能夠更開發新產業。

其實整個聽下來,最後悔的就是自己的外語能力不夠好,沒有辦法去相談,連問問題也都不太敢,現在真的是要多念一些好好補充自己,不然到時候就來不及了。

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aesonchou/34095590

[轉貼]引文分析與計量 By德厚

今天的演講請到政治大學的蔡明月教授為我們講解資訊計量學。

過程中,最有興趣的是資訊計量學的主要三大定律:布拉德福定律(Bradsord's Law)、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齊普夫的字詞分佈定律(Zipf's Law),布拉德福定律將經常被引用的其中論文的期刊稱為核心期刊,則該圖書館中在館藏評鑑時則可以依據收錄多少核心期刊來判斷其品質。洛特卡定律
可評估各學科領域中不同作者生產的能力還有學術上的地位。齊普夫定律是專門研究在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可應用於資訊檢索。

引文分析是「書目計量學」中相當重要研究議題。有人認為,「引文分析是探討分析來源文獻及被引文獻之間的關係,從各種形式文獻的引用行為中,了解作品間的關聯性、各學科領域的引用特性、以及作品與作者的學科地位等等。其應用方面,可應用於了解學科、資訊檢索、館藏發展等方面。」

引用文獻分析常常遇到的四種問題:
1.自我引用
2.引用錯誤
3.引用均等
4.二次引用


自我引用的動機有很多,可能是為了提昇自己的被引用次數或者是延續上一個研究資料。引用錯誤比較尷尬,如果沒有人發現而在次被引用的話只會造成更多人誤解。所以不管是引用還是被引用都要小心確認甚至去閱讀探討他的來源。
引用分析真的是很重要而且要深入探討的一門學問,畢竟不能隨便引用而要清楚的知道他是對是錯第一個引用的是從哪來,關於我以後寫論文的時候也是需要引用文獻等等,這是不能馬虎的。

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aesonchou/34092774

圖資所學生海外研習成果報告by德厚

9/21這天聽了各個海外研習團隊的感想,每一組不同地方不同感受,遭受到不同的狀況以及不同的應變方式,雖然大部分的問題都是人力、館藏、設備不足,語言不通等,但是憑著他們的團隊努力和所學,達到幫忙的目的了。

研習團隊分別去了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對於馬來西亞的居鑾 獨中其實他們有著非常好的設施及環境,只是不懂得如何善加利用,透過團隊的改善和規畫,讓他們有了不同的面貌,讓原本不了解的學生更有興趣去參與。然而檳華女中比較多需要淘汰更新的書目,重整規劃,在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順利完成真的很不容易。泰國的泰北建華中學中從頭的系統建立、借書證、電腦軟體安裝教學、培訓工讀生、盤點器材、泰文標誌、推廣閱讀,這些在我們眼中看似普通的事情,卻要一步一步教起,在語言不通的狀態之下,還能達到如此效果。

很羨慕能夠去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美國的進步,文明、文化和專業都值得去追隨,而學長姐這次海外研習的目的是學習數位典藏工作,保存具有歷史價值的照片,並參加ALA年會、旁聽當地大學課程。

如此豐富的海外經驗讓我體會很多,相信自己現在所學以後也會像各位海外研習團隊的大家一樣付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by 瑋鴻

在這個網路化世代,各個網路服務提供商欲提供使用者更強大的功能、更精確的搜尋結果和更高的可用性,尤其是在搜尋引擎部分競爭激烈,像最多使用人使用的google,奇摩搜尋和Msn的Bing等,他們欲提供更精確的搜尋和幫助使用者更快速找到所想找到的資訊,而資訊也要有一定的品質,因此,背後的技術能力和分析可說是非常的複雜,當然,使用者所下的關鍵字才是能否找到資料最重要的因素。

而鄭教授提到資訊檢索遇到的兩個缺口,一個是user gap,一個是semantic gap,使用者並不知道到底該下什麼的關鍵字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因此往往使用者會增加關鍵字的長度,或者利用不同的關鍵字進行資訊的再檢索,好讓搜尋引擎能更準確的縮小範圍找到所需資料,因此鄭教授提出了兩個方式,透過Query Expansion和Relevance Feedback,進行延伸的搜索,並且透過分析的方法將使用者所下的詞彙進行統計分析,並且試著以使用者角度去分析這類的辭彙會運用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上,在資料端系統也能夠自我學習,藉以提升資訊檢索的精確性。

學生也在鄭教授演講當中,學習到了他們做研究的態度,一個團隊內,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甚至連細節都不放過,透過不斷的嘗試、討論、修正,就是為了能得到一個成果。

10/19專題討論課題講座-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 Taiwan by 文傑

創業的基本原則 「不要玩自己的錢」

這句話還真是挺受用的

運氣、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的

這句話也是常常聽到的

---------------------------------------------------------------------------------

今天聽演講的內容,不太能講
那就來說個其他的吧~



get yourself ready for the magic moment.

it’s all about design PRIORITY.User research empower designer see thourgh user’s eye.

usability test is NOT usability.The game is to BEST deliver what user care about most.

Pick the right game. Your can’t sand a chair into table.

usability report has usability issues.People simply don’t read report.

don’t engage on known-known .explore the known-unknown.



從使用者經驗研究的立場來講
「同理心」的確為很重要的一環

站在別人的角度 談事情 看事情

使用者分析,其實不難也不用花到鉅額,需要的只是肯不肯下去做
而其中重要的是訪談的技巧與經驗。

而另一方面
我們也要去思考 怎麼讓這個"使用者行為"發生
如何去引導? 引導到我們希望達到的程度。



對於電子商務網站而言
便是針對使用者,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他們要的是什麼?
而什麼是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

只要滿足了使用者,就會有利潤產生。

隨著時代的變遷,使用者需求的改變,電子商務網站會跟著改變

在各領域裡面,一方獨大不是好事,有競爭力,才會有創新與進步

其實我沒有想到原來入口網站的頁面,是以女性為主而設計的
我也沒有想到,女性還以家庭主婦為主


各個領域在談使用者經驗行為研究,都有不同的立場與評估模式。
這種東西 沒有絕對最好的方法,其實是很主觀的,能做到的似乎就是滿足最多數人的需求了

10/12專題討論課題講座- Automatic query reformulation by 文傑

在這次的演講過程中,聽了一些跟IRS有關的資訊,同時也讓我想要去比較一下資料庫的基本功能。因此,我針對兩個不同的資料庫系統平台,進行系統功能之評估比較。兩個平台使用相同的資料庫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並且以兩組檢索詞彙下去檢索,最後針對檢索的結果以及資料庫系統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比較。



資料庫:ERIC 
資料庫系統平台:ProQuest, EBSCOhost
檢索詞彙: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檢索日期:20101012







一般檢索介面
所提供的功能如下:

ProQuest
EBSCOhost
Search Tips
Thesaurus
Thesaurus
Index
Recent Search, Saved Search
Search History
Language Switch Menu(14種語言)
Language Switch Menu(20種語言)
Marked List
Folder
基本檢索
除了檢索詞彙以外,可選擇的欄位如下:

ProQuest
EBSCOhost
Author  (browse)
NONE
Data range

Document Type

Journal Title (browse)

Record Type

備註: (browse) 為提供整體瀏覽功能

進階檢索
進階檢索功能中,所提供的布林邏輯運算子如下:

ProQuest
EBSCOhost
AND
AND
AND NOT
OR
OR
NOT
WITHIN 3

PRE / 1

而進階檢索功能中,所增加可選擇的欄位如下:

ProQuest
EBSCOhost
Abstract
AB Abstract
Accession number
AL IIntended Audience
Article title
AN Accession Number
Authorbrowse
AU Author
Citation and Abstract
CN Contract Number
Corporate author
DE DEscriptors(exact)
Descriptor (browse)
DT Date of Publication
Document type
EL Educational Level
Identifier (browse)
EM Date Added
Intended audience
IB ISBN
Journal type (browse)
IN Institution and Sponsoring Agency
Language
IP Issue
Note
IS ISSN
Peer-review
KW Identifiers
Record numbers
LA Language
Record type
LV Level of availability
Sponsoring agency
PU Publication Type
Standard number
RN Report Number
Subject (browse)
SO Journal Title
Update
SU Descriptors

Ti Title

TX All Text

VI Volume

YR Year of Publication
視覺檢索

ProQuest
EBSCOhost
NONE
 具有full-text,peer-review限縮功能

Group Results
(by Subject,Publication)

Sort Results
(by Date,Relevance)

Filter Results by Date

Display Style
pastedGraphic.pdf
檢索結果

ProQuest
EBSCOhost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搜尋到 3406
搜尋到 2208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搜尋到 4828
搜尋到 2205
通告功能

ProQuest
EBSCOhost
NONE
EMAIL ALERT

RSS

pastedGraphic_1.pdf
結果頁面之限縮功能

ProQuest
EBSCOhost
NONE
Available on microfiche
pastedGraphic_2.pdf
Full Text
Peer Reviewed
Date Published
Journal Name
publication Type
Language
ERIC number
Educational level
Intended audience
註:會在畫面左側出現source Types,Subject,Publication等相關分類與限縮。如右圖。
簡目
在搜尋頁面 所出現的簡目如下:

ProQuest
EBSCOhost
Authors
Authors
Journal
Journal
Source details
Source detail
Title 
Subject terms
Years
Title

Relevancy

Image
詳目
文章的詳目如下:

ProQuest
EBSCOhost
Abstract
Abstract
Accession no
Abstractor
Descriptors
Accession number
Education level 
Author(s)
Identifiers
Availability
ISSN
Corporate Source
Language
Database
Pages
Descriptors
Peer-reviewed
Entry Date
Publisher 
Identifiers
Publisher URL
Journal Code
Record type
Language
Source details
Number of Pages
Update
Peer Reviewed

Publication Date

Publication Type

Source




比較的心得如下

        在比較這兩個資料庫的介面以及其功能後。以下便針對BROWSE,SEARCH和資料庫所提供的CAPABILITIES做兩個系統的比較論述以及建議。
首先是BROWSE的部份,站在比較主觀的立場,我認為EBSCOhost比ProQuest 順眼太多了,介面明亮顏色分明,而對於普通瀏覽的便利性,也大過於ProQuest,有主題詞表、索引典協助,可以讓一般使用者在沒有確切的目標搜尋時方便瀏覽,主題詞表以及索引典可以提供大範圍的領域與概念給使用者。而EBSCOhost的視覺檢索本身,對於瀏覽也有加分的作用,其功用有如google-羅盤,當你在搜尋一個大範圍的領域時,它可以將其分類並將相關主題領域標示出來,必且細分下去,所以當資訊檢索者不確定自己要找的是什麼的時候,會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協助。
接著SEARCH的部份,同樣的在檢索部分,也是EBSCOhost做的比PorQuest好。先拿基本檢索來講,PorQuest提供了四個欄位可供選擇,而EBSCOhost只有一個search bar,對於現在的搜尋引擎介面而言,如google,在基本的檢索頁面,只有一個search bar,讓使用者不需要需傷腦傷神的思考要下什麼欄位,一個簡單的bar就讓你找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簡單的東西就是要越簡單越好。而在進階檢索的功能部分,EBSCOhost的優勢也在於可檢索的欄位比較多,而且可以自己下檢索語法,這點就是PorQuest無法做到的。不過PorQuest也有一個優點,就是布林邏輯運算子比EBSCOhost多出了兩個,讓使用者的檢索策略多了一些彈性。此外EBSCOhost,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存在,它已經開始邁向與使用者互動的資料庫檢索模式,除了記憶了使用者的的資訊尋求行為,在一定的時間內針對使用者的行為,做檢索上的調整外,也提供了在下檢索詞時的提示,如下圖,此作法可以在增加使用者便利性的同時,也教導了使用者該如何下檢索詞。
pastedGraphic.pdf
第三部分則是做功能的比較,EBSCOhost在結果頁面中,提供了PorQuest所沒有的限縮功能,可以讓使用者針對全文需求、主題、年代、語言等進行結果的限縮,減少回收率提高精確度。此外在簡目方面還提供了pdf以及image的瀏覽,可以輔助使用者得知文獻內容的影像為何,是否就是愈尋找之資料。同時搜尋結果出來的文章,會依照相關度排序並且提供了Alert、RSS以及文章標記收藏等服務。以上這些,都是PorQuest所沒有的。
從以上這三部分看來,EBSCOhost的資料庫系統所提供的功能,明顯優於另一個系統。但是,在這裡也是有不少問題存在,如這次的測試,是用兩個queries下去做檢索,目的是為了測試query中的system(s),在有加s跟沒有加s下去檢索出來結果的差異,EBSCOhost的檢索結果中差了兩筆而PorQuest則差了將近1500筆,為   相當大的差異,由此推斷了PorQuest資料庫系統似乎沒有做到詞幹處理與正規化,但扔需進行詳細的測試研究才可定論。
此次測試比較,礙於時間有限,無法做深入的研究,如兩個系統切截的測試、對於系統缺乏功能的建議(如文章推薦等)以及去探討為什麼兩個平台式使用同個資料庫,以一樣的檢索詞彙下去找,檢索出來的結果數目確不同(見 檢索結果 一表)等。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檢索結果

ProQuest
EBSCOhost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搜尋到 3406
搜尋到 2208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搜尋到 4828
搜尋到 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