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討論

請各位每週發表聽講心得,並將演講名稱以及姓名加入標籤。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數位學習及網路教學方法設計 by 淇龍

低學業成就的救贖者

第一次聽到「低學業成就的學生」這個名稱。無論是在排名落後的大學,或者名列前茅的學校,其實都有此類型的學生。蔡家文教授對於自身環境的敏銳觀察,從教學過程中,體認學習意願與動機,影響著學習成效與互動。雖然,蔡教授以「學生個人特性」來說明低學業成就的學生,並試圖尋找解決之道,儼如教學上的救贖者。令自己好奇的事,是否也可以將社會認可的頂尖大學中,班級中低學業成就的學生進行分析。此分法是以學業成績來進行實驗,猜想結果若可呈現出成績低落之原因,則可對教師在教學與教材的方法與設計,提供有效的建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現今,數位學習與網路教學多受大專院校大力推行,若讓學生能適應與接受此教學模式,教師則需思索教材內容與課程,如何設計與安排。對教師而言,是一項挑戰與學習的歷程;對學生而言,則是體驗新的知識接受方式。但需要思考「何種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的吸收效果最佳。畢竟,學生個人本質不同,所接受與吸收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回歸教學本質與目的,無論是數位學習或者面授教學,都能帶給學生最好的學習成效。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淺探數位學習內容分析與行為分析 by 淇龍

內容與行為間的演繹關係

數位學習近年來研究與實施,日趨成熟與廣泛。學習介面、學習內容、師生互動模式、教學法應用與行為分析等研究,讓數位學習議題有效地落實在學習目標與教學成果中。侯惠澤教授從態度與認知層面,分析數位學習內容,來瞭解行為一致性與社會互動行為,以求診斷學習困難與行為模式之間的關係。就個人認知而言,數位學習需要高度自我學習力,或者相關激勵政策,來鼓勵學習者,進行數位教學與學習。在數位教材內容上,需因應媒介使用的不同,而設計符合媒介特性的教材,如影音。更令我覺得困難的是,學習者個人特質的差異,讓教學者規畫數位教材時,著實遇到相當大的挑戰。因此,透過侯教授的演說,研究數位學習的內容與行為分析,可深知教與學之間的關係,應用與使用之間的互動,行為與內容之間的演繹,讓自己對數位學習多了一份好奇與興趣。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An Approach to make meaning by 淇龍

自然情境下的「凱利方格法」

詞彙建構於不同情境,產生的語意與感受,皆因人而異。人之所以有趣,事情之所以可以被討論,「瞭解」佔有一席之地。楊教授長年研究凱利方格法,來透析每個人對事物認知的相對概念,認為還原事實的真相,不涉入受測者的思維,可讓研究結果參考價值提升,這也是此方法優於李克特量表之因素之一。

相對之下,要維持受測者進入情境思維,不被其他外力所干擾,引導技巧實為重要。如何讓受測者在最自然情境下,完成測試與實驗,對研究設計者是一個嚴峻考驗。其實,現今多數研究仍以李克特量表為主要的研究設計或工具,我想可能其概念與操作,對於剛入門的研究者,較為容易上手。若能將一項研究,採用這兩種方法進行施測,取其結果比較,相信此研究分析應會相當有趣,且具探討性。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FRBR家族的第三個成員:FRSAD/陳和琴教授主講 by 于第

還好這學期剛好在修昭珍老師的「資訊組織」,不然可能都搞不清處陳老師在講些什麼。由於這學期剛好看了一些資料,再聽陳老師的演講真的有feel多了。
其實圖資界的新發展其實也不少,就以FRBR來說,自1998年提出後也超過10年了,然而這個議題雖然得到圖書館界的重視,但回歸到實務面時,大家又都怯步了,畢竟”觀望”在圖書館界應算是一個極普遍的態度。以一個過來人來說,由於經費及人力有限,除非是具指標性的大館,應該沒有圖書館願意去投資在這些新概念的實踐,通常都是要等成功的案例出現了,才會有所動作。
話雖如此,本人還是相當支持各種新的發想與發明,唯有不斷的研發新東西,圖書館的服務才會有所進步。

跨學科知識與擴散交流/黃元鶴教授主講 by 于第

黃老師的背景真的相當多元,有圖資、有資管、有企管,且曾經擔任過圖書館館長及資管系的老師。
由於這些多元的知識背景及工作經驗,使黃老師的研究領域也就更開闊與更多面向,相當羨慕黃老師能夠有機會做一些非常新鮮與跨領域的研究。當然也就是因為具備許多的學科領域知識,黃老師個人似乎也會面臨選擇性太多、興趣太廣泛而不確定其主要研究方向。
以上也引發本人思考,研究方向的取決似乎還是要回歸原點,到底自己的興趣為何?本人也經常不斷的問自己,到底自己最有興趣的問題是什麼?

布萊德福與洛卡定律於Wiki網站計量分析之應用 by 淇龍

「隱性」的付出者走向「顯性」的貢獻者─
教資或圖資界的「棒球」奇蹟


「台灣棒球維基館」從草創時期,到現今1億多的流量,讓人見證網路的無遠弗屆,使用者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支撐著網站的成敗。但除了使用者,內容建置的規範與品質,各項經費的支援與網站構想的呈現,則是最基層且最為重要的關鍵點。藉由台灣的國球─「棒球」,來吸引與號召同好來參與協同合作,也開啟教資或圖資的能見度與學術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思考從使用者興趣來耕耘圖資的版圖,讓圖資的研究可以與使用者接上線,讓自己不再是隱性的付出者,而是顯性的貢獻者。

透過林教授與學生共同經營多年的Wiki網站,以計量分析來觀察與研究使用者的趨勢、動態與內容分布。研究發現與結果,可以提供台灣棒球維基館的未來走向。思考如何再尋求新刺激,來策動新革命,讓台灣棒球維基館可以永續經營,教資與圖資的知識價值永存。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FRBR家庭的第三個成員─FRSAD

「新、多、快」的資訊組織

陳教授透過國際編目趨勢的現況,說出國內目前研究資訊組織,與跟上國際腳步的實務執行,所面臨的窘境。資訊組織的架構、metadata或者規則,一直適應著環境變遷,而持續修訂與更新。環顧國內圖書館對於編目範疇,仍停留於MARC階段。原因除了討論中所提及:領導者重視程度、編目專業者業績壓力、新生代興趣缺缺等因素,再加上自動化廠商對於國內市場,似乎無心投注更多經費,來改善自動化系統,以面對電子資源的世代。

新的詮釋資料、新的編目規則、新的資料格式與新的分類架構等協助使用者找尋資料,但太多的想法與物件,卻常讓人無所適從。「整合、合作與統一」是現在大家尋求的模式與共識,但似乎起頭者或帶領者,興趣又缺缺。只是空泛在研究結果中,強調以上發展是未來趨勢,事後,仍是單獨進行。試想想多元文化對於知識衝擊造成很大影響,也讓個體的重要性強化。事在人為,人也和詮釋資料一樣,若要詳細串連其中關係,實為高深且難以盡善盡美。希望,台灣也能有像IFLA、LC等龍頭單位,來帶領國內資訊組織邁向國際,接軌世界。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跨學科知識擴散與交流 by 淇龍

專業知識的「專」注

跨領域學科對於圖書資訊學來說,是一件習以為常的知識交流。例如:圖書館管理包含圖書館學與管理學、知識社會學包含社會學與資訊科技等內容。課程內容教授我們應接受多方面的知識,才能融會與掌握知識的脈動。黃教授從中州時期至現在,因為環境與學科因素,歷經許多領域的洗禮,衍生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讓我們可以反思自己未來的下一步。

自己從演說內容中,得到許多研究方法的啟示。統計的應用,端看自己要如何詮釋資料,與演算資料。雖然,統計過程中,會有瑕疵,但仍可嘗試進行,並提出見解與新意。在研究過程中,抓住自己研究主軸,才能培養專業的特質與興趣。這樣一來,才能專注於研究興趣,讓研究走入深度與廣度,進而成為權威者或解析者。畢竟,專業形象對研究者來說,相當重要。因為這是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也是自己對自己要求的展現。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從法律學觀點談圖書資訊的服務 by寂絹

林教授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談論圖書館管理的法律問題,讓我們很輕鬆的涉入法律的議題層面,讓原本只要一聽到法律規章,就覺得索然無味的我,也聽得津津有味。

當年從圖書館轉戰到註冊組後,發現註冊相關的法條怎麼這麼得多,多有多的好處,因為很多原則與規範規定得清清楚楚,學生有所遵循,業務承辦人亦可依法行事,不會有所爭議。但訂定辦法之初,一定要思慮周密,除了參考他校的做法外,亦要考慮實際執行面的枝枝節節,然後在會上充分討論,並且要隨著大環境的變化進行滾動式的修正。相較之下,圖書館相關的法規就顯得少了許多,但其實還是有很多業務可以再思考制定合宜的細則,只要將遊戲規則講清楚,就可以避免引起讀者爭議。法律創設出使用人的權利與義務,當我們在制定規章要求使用人盡義務時,也要顧全到使用人的權利,只要權利與義務相對等,就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大專校院圖書館管理之法律問題/林明昕教授主講/ by 于第

林教授的演講內容非常豐富,個人也勤記了許多筆記,但因筆記太多,不需要重新騰寫一次,故僅就聽後感加以陳述。
林教授的演講深入淺出,且由法律的歷史帶入正題,真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類的演講也相當適合在每年大專校院的館長聯席會議上做專題演講,相信一定會造成更熱烈的探討與交流。
在現今這個對圖書館管理相關辦法妾身未明時期,看來各館只能各憑本事,自求多福,遇到事情勇敢面對,想辦法解決就是了,有時拖不見得是好事。想到現今是一個隨時都可以便成被告的時代,身為圖書館一員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圖書館管理辦法的漏洞與缺失,早日找到因應之道。

研究的創新與突破經驗分享/呂春嬌館長主講/by 于第

看得出來,也聽得出來,春嬌館長對於台大謝雨生教授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希望有機會所上也能請到大師級人物對我們開示一下。
連續聽了幾個台大博士班畢業生經驗分享,真的有點兒被嚇到,念博士班真的都要這麼久的時間?現在實在不敢多想,一關一關過吧!還有就像春嬌館長一再提醒的重點:念博士班的人一定要「找到核心問題、態度決定一切、勇於挑戰自己」。
個人認為有時聽太多反而會讓自己亂了腳步,現在盡量讓自己趕快找回當出來考博士班的那份感覺與意識,如此才是讓自己能夠繼續下去的動力。

研究的創新與突破經驗分享 by寂絹

聽著春嬌學姐娓娓道來她的八年抗戰經驗,心裡是既佩服又惶恐,佩服她的執著與堅持,惶恐未來艱苦的歲月。

春嬌學姐開口閉口都是謝雨生老師,可見這位恩師對她的影響有多深。她與我們分享自己的研究經驗及與謝老師之間的對話錄,有好多值得自己學習與借鏡之處,尤其是自己的研究經驗不足,他人的研究經驗談與提點,對於我這個生手而言是個寶貴的資源。她所分享的幾個突破,值得我好好體會並付諸行動。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從法律學觀點談圖書資訊的服務 by 淇龍

閉門造車的圖書館

圖書資訊對於法的討論與課程設計似乎缺乏,無論事實理論與實務上,都只是輕略帶過。雖然,面對時代與資料形式改變,開設「智慧財產權」的課程。整體看起來,仍嫌不足。林教授對於圖書資訊應該注意的法律議題,用我們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說明與闡述法律學來看圖書資訊學需關注的議題。自己本身在實務界工作多年,對於面對處理客訴或者糾紛時,管理者往往都是「以和為貴」,最終結局則讓自己的立足點喪失,界線節節敗退。

要如何在資訊服務機構或者學校落實依法行政呢?圖書館法應是源頭,也是亟待修正的部分。但參照條文,何不找尋相關法律人士共同討論,讓圖書館法可以更為具體,而非政令宣導的方式。圖書資訊與法律學跨領域合作,應該是可以期待。從此次的專題討論中,林教授所講之課題,可以好好省思,除了考慮到作品層面的「智慧財產權」,更應關注「使用者」與「管理者」之間的法律關係,才得以完善處理資訊服務機構的管理根基問題。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研究的創新與突破經驗分享 by 淇龍

八年抗戰下的勇者

八年日子等於一個孩童走入青春期,一個小一生邁入國中基測的歲月,這代表著2922天堅持的結果,也道出呂春嬌館長有著勇者不懼的特質。但聽完此時,自己卻迷惘了。經驗分享讓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無法看到過程。因為過程是需親自體驗,無法從別人身上感受到。我想館長的辛酸與快樂,自己感受應最為刻骨。

針對呂館長博士論文的部分,有3個讓我感到困惑之處:
1.從館員的角度出發 ─ 研究者本身從事管理職務25年,館員的工作生涯約為2年,且事隔多年進行研究,如何切入館員的角度來審視領導特質,這是我比較好奇的問題;
2.層級方面探討 ─ 個人認為大學圖書館以支援教學為主,因此會因學校走向,而調整其步伐。所以,學校組織文化層面應會影響領導風格,是否可以加入一併探討呢?
3.問卷部分 ─ 受測者的資歷是否有限制呢?工作資歷長短對於事情的看法會有所相異,是否應加入年資的考量點呢?

總之,以個人經驗來談,領導風格對組織來說真得重要嗎?電影與電視告訴我們答案:「很重要。」因為,這樣......
工作才會有「穿著Parda的惡魔」;
工作才會有「閒語飯後的話題」;
當然,工作也會有「觀音與伯樂。」(努力付出,終會成功)

......The End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資訊計量研究趨勢 by 淇龍

華麗指標下的排名

網路大學排名近年來頗受各類型大專校院關注,認為學校只要有一項指標名列前茅,就大肆吹捧,讓實質排名所應呈現的效果大打折扣。網路排名以邱教授的各項評比與算法來看,感覺像是在測驗大學的思想開放程度,這對學術傳播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透過排名,產生比較效應,可以鼓勵與警惕大學應對知識採取分享態度,進而影響整體知識環境。

其中,令我好奇的是,指標與評比似乎都是製作者自行設定,較無統一標準與規範,傾向於地域性層面,若要推展並衡量全球大學,實需更為客觀的評比項目。不然,指標很容易被操作,排名很容易成為虛假,華而不實。另外,網路大學並未加入研究指標,現今多數期刊已經發行網路版,若能加入此項指標,我想網路排名應會更具有學術意義與價值。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網路信息計量學導論/邱均平教授主講 by于第

今天很難得聽到大陸信息計量學及知識管理方面的知名學者武漢大學邱教授的演講。邱教授除了談到三計學(Bibliometrics, sciencemetrics, informetrics)之外,還仔細講解了網路信息計量學的定義、目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向與應用等;最後對目前正熱門的大學網站評價指標方面的研究與現況也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與分析。
聽這個演講除了對上述所提的內容有進一步瞭解之外,難得的是透過邱教授對大陸圖書信息學方面的研究發展與過程多了一些認識,還有就是對於目前大陸大學的網路排名有了大概的瞭解,也可明顯看得出來,計量學目前在大陸應該是很火紅的研究方向。
此時,在心中突然有一個OS:做研究真的要跟著熱門走?還是堅持走自己有興趣的路?回想一下上週張老師的分享,我覺得我還是會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張瀚文老師博士班心路歷程/by于第

今天小蝶老師請到的是剛出爐的博士張瀚文老師來跟大家談談她的學習經歷與研究甘苦。看到張老師時猛然發現,她是我十年前在考台大圖資所筆試時坐在我旁邊的同學,當時就覺得張老師一定考得上,因為她的長相就是很會讀書的感覺,事實證明,我的第六感還真不錯。
雖然張老師花了十年的時間在博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點兒浪費時光,但由其心路歷程聽來,其實這十年她是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她的能量。由其決定出國進修一年、不斷找尋自己有興趣的研究主題,以及持續學習新事物挑戰自我極限的毅力與精神,就可看出她在博班的努力沒有白費。此外,對於她所說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石頭擋路的情形,確實給我打了不少氣,原來我不是例外,再厲害的人都會遇到困難的。

謝吉隆老師博士研究心路歷程/by于第

今天是吉龍老師的研究分享,因為前半段請假沒有參與,所以僅就後來聽到的內容表達感想。原則上,吉隆老師應該是希望博班生所做的研究還是以基礎研究為主較佳,不建議進行應用型研究,如此,未來的學術研究發展才會較有彈性。對於老師建議與期望會放在心上,但也會視個人的興趣、經歷與能耐加以考量。目前來說,本人應該是對應用型研究較能接受,但未來也很難說,說不定人也會隨著時間與機運而有所改變。無論如何,會將吉隆老師語重心長的話牢記在心。

許自己一個bling bling的博士學位 by寂絹

很佩服瀚文有這樣的毅力與執著,畢竟九年不是一段短的歷程,它可以把這九年過得如此精彩,把想學的東西學得既透徹又紮實,這樣的學習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瀚文給的三個tip分別是Believe、Learn、Challenge,首先要先相信自己,"相信"的信念很重要,唯有相信才能堅持;接著是學習,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但要把每一次的學習慢慢累積起來,當成下一次進步的基石,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最後是挑戰,選擇繼續進修就是一項挑戰,藉由她的演講,我也告訴自己,要以堅定的信念努力、認真的學習,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博士研究之學思歷程 by寂絹

感謝吉隆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學思歷程,這一條漫漫長路,有前輩的經驗分享與指引是很重要的。老師提醒我們要做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事,還要了解自己的優勢,聽起來容易,但似乎又有點模糊,我想,還是得先將自己剖析一番,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再說吧!
最後,老師說:
Novelty=ideas+theories+writing
藉由這個公式,提醒自己有想法時要記得把它寫下來,還要常書寫,因為寫作的經驗絕對要靠時間的累積才會開花結果,加油囉!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博士研究之學思歷程 by 淇龍

Just the way you are

The way you are, the way you are

Girl ( research ), you're amazing

Just the way your are

Bruno Mars的一首pop song,可以表現出自己在看吉隆老師談研究過程,所產生熱忱與執著的心境。研究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完美情人」。研究自己興趣的事物,是一件可以久作而不言累的差事,也是支持持續走下去的燃料。面對很多抉擇時,選擇題目、指導老師、未來生涯與規劃,很多都不是在計畫中發生。那只是讓我們的規劃只是讓意外的事情降之最低的一項防護措施。

研究發現與創新應會與當時的時空背景產生關聯,回溯與修正以往的研究,對我而言,是一種負責任與追求完美的態度。態度與經驗可從前人的講述,融會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期許未來能有更多想法、態度與執行力,來完成眼前的志業。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論壇by文杰

在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的系列論壇,選擇了教育發展場的演講。

因為從國外的評鑑指標可看出,國家的競爭力除了研究的投入,圖書館的館藏量、期刊量和設備預算也在評鑑指標之中,由此可知國家的競爭力和該國的圖書 館資源有很大關聯。雖然講者不斷提到怎麼樣推廣圖書館,圖書館該提供什麼服務,怎麼做資源整合,來提供更使用者全面的圖書館服務,但其實這些事圖書館早就 已經在做了,並且一直在執行,甚至提供太多太多的服務了。

在支援偏鄉的圖書館,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把書捐過去,但是並不了解每個圖書館真正的需要。圖書館需要的是專業的館員,相較國外圖書館的館員都必須 要有教師資格,台灣只是一般教師或是義工輪流去擔任館員,將圖書館員的培育放在教育中或是讓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擔任圖書館員,才能提供圖書館的完整服務。 最重要的應該是把圖書館列入台灣評鑑的指標之中,畢竟若是列入評鑑,各單位自然就會注重圖書館的發展。

政府機關檔案管理by文杰

這次的主題跟三大典藏機構之一的檔案館有關。不過令人意外的,來演講的講者,不是檔案所的教授,也不是圖資界的人,而是東華資管的教授。主要談的議題在於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方面的經驗。

講 者的演講中提到,同一個詞在檔案管理的解釋與不同領域的解釋是有所不同的,像是"item"一詞,平常我們認知的意思是"項目",但檔案管理領域稱為" 案件"。除了在不同領域的名詞解釋問題,在檔案管理領域裡也有很多搞不定的地方,像是平常大家所說的檔案檔 案,"archive"、"file"、"record"都是翻成"檔案",在中國大陸"檔案"可以指壓縮文件,而台灣稱這是"歸檔"。

在 檔案管理的領域,看似並沒有一個什麼機關負責在統一這些名詞,而是領域內較有權威者說的算,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見解時,就會出現分歧,頂多只能以檔案 法作為依據。就像metadata的翻譯一般,到底要翻成詮釋資料、後設資料還是元資料呢?不了解的人真的會不知道這些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而 且現在資訊的發達,人們紀錄資訊的方式愈來愈多元,像是網頁、國家元首的手機簡訊、email等電子訊息的內容,似乎也有被檔案館保存的價值。但是電子資 源的保存也存在著許多風險,檔案都是希望能永久保存,而用來存放電子檔案的硬體設備卻不一定能保證永久不衰。看來電子檔案保存的風險並沒有比紙本的低,可 見檔案管理也還是有很多改善空間。

隔行如隔山,在圖資和資管沒有著重的檔案領域,並沒有感覺上那麼容易,想必許教授從資管領域踏入檔案領域一定碰到很多困難。

2010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學位論文獎助發表會by文杰

做研究的時候,為了避免埋頭苦幹做了好多研究、好多分析、口吐白沫不支倒地,最後產出來的論文結果是沒有結果,或是考量不夠周詳之類的問題,我覺得 很需要有外界的審視和協助來將自己的研究導向正途。參加發表會的學長姊,在分享完他們的研究後,老師們會針對他們做研究時的缺失或是問題所在提出回應,和 可以改善之處。

可以見得,研究並不是一件閉門造車就能完成的工作,我們讀Paper就是要以前人舖的路為基礎,避免掉犯錯的機會並學習正確的經驗。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埋投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需要老師、同儕或他人的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會發現一些問題的所在。

這次參加這個論文發表會,除了我們能從學長姊的分享獲得新知,學長姐聽到老師們給的指點,想必也有很大的收穫!看來大家在寫論文同時也要多參與一些論文發表,有補助又有老師們的指點呢!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by文杰

 日常生活,就是每天都會做的事情;而資訊行為,就字面上的直接解釋,不外乎就是任何與打開電腦連結上Internet做的一切事,像是搜尋、擷取、運用、 提供和分享資訊等的行為。因此資訊行為探討的都是「管道」的問題,如此討論來、討論去的,到頭來不都是在討論Internet了嘛?如此目前資訊行為的研 究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了呢?似乎不盡然是如此。今天葉乃靜老師,為我們介紹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介紹,也帶來她最近整理出來的想法。

日常生 活,在社會學裡提到的社會互動,是人類社會的原初活動,這並不是新興的概念,然而最近又跟著Blog、Youtube、Facebook等 Web2.0的資源分享平台再次興起,若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是過時的研究,這些平台怎麼會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出現?就像過去早就有平板電腦出現,現在的 iPad又再次讓這個議題延燒,接下來友達也會推出閱讀器,過個幾年,說不定會變成人手一張的電子紙了。這就像是時尚界所說的復古嘛?還是老調重彈,過個 不久又消失?亦或是有根據的出現呢?

既然跟打開電腦後連上Internet後所做的一切事情,那對於許多人來說,不就是每天放學下課後的時間在做的事嘛? 針對人們每天在線上的行為來研究,這樣看來日常生活的研究並不會又突然消失,而且可能會很有發展呢?!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991223校友座談 by欣如

開心的度過中午的交換禮物和豐富餐點後,滿心期待接下來的校友座談。
第一個是高普考第一名的學姐,學姐說他是在寫論文的時候邊準備考試的,乍聽之下覺得真不可思議,後來學姐解釋說,因為在寫論文時,接觸到最多圖資相關的文獻,就像是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時,埋沒在圖資學相關的書籍,不停的把看到的資料努力念進腦裡,而寂娟學姐也提供了一點建議,平時就要練習寫字,不然到時考試題目雖然會寫卻因為寫得不夠快而白白損失了分數。
第二位是在業界當業務的學姐,以前對於業務的印象,好像就是不停不停的跟人接觸,笑容可掬,然後口才要好!學姐的口才很好,真希望自己也能跟學姐一樣擁有很好的口才。
第三位是老闆級的學長,聽了學長的創業經過,真是一波三折呀!平常在新聞裡我們總是看到創業成功的例子,而他們創業的心酸真是說不盡呀,真的是要有膽,敢闖敢衝,再加上一點運氣,才能成功。
三位學長姐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們學習,成功的背後只有努力,也只有努力才能開拓自己的道路,期許自己也能成為值得人學習的成功者。

991206圖書資訊研討會&論文發表 by欣如

科技一直在進步,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從大一時就聽過「雲端運算」,一開始還不懂那是什麼,概念很模糊,而現在雲端運算靜靜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簡立峰博士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跟我們談論網路的新趨勢,gmail、google文件、google翻譯等等,這些熟悉的功能,我也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它們的,還記得當初用google翻譯的時候覺得速度很快,而用yahoo翻譯的時候,發現還要等一下下。小時候用網路,最常嫌的就是速度很慢,然而雲端改善了這個問題,讓雲端上的電腦幫我們處理,而現在不僅速度快,還可以用手機上網,滿足行動網路需求,現在的智慧型手機、ipad、itouch越來越常見,顯示行動網路是現今的趨勢。

下午的論文發表,又是一次讓我感到「哇~這題目真是amazing!」,我最感興趣的一篇是「智慧型手機上之圖書館尋書導引系統」,它是運用QR code和虛擬實境來作書的指引,從手機讀取QR code,跑出虛擬的箭頭,指引書在某一個方向。記得大學時在圖書館實習,在櫃台時,常常會有讀者拿著索書號問我:「這上面寫的書櫃在哪?我找不到」,如果未來的圖書館都能以這樣的技術指引讀者,讀者在找書的時候就會便利許多,也能為館員減輕一些工作負擔,對於圖書館也是一大助益。這次論文發表的題目很多元,顯示了圖資的觸角越來越長,也越來越多領域關心著圖資界。

991214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by欣如

科技一直在進步,原來的紙本檔案,轉變為電子檔案,但是轉變後遭遇的問題有多少?答案是非常多。
就以十年前的電子檔案與十年後的電子檔案來說好了,兩者用於儲存的軟體並不相同,又如今年我們用Word2010來儲存檔案,難保未來出的Word20xx可以讀取,就算可以讀取也不一定呈現出的樣子是我們現在所儲存的樣式;而軟體的更新也有問題,又如現在市面上充斥著Word2003、2007、2010,這三種現在都有人用,但是Word2003沒辦法讀取2007跟2010的檔案,而電腦也沒有強制升到最新版;而硬體的部分,以前儲存的硬體是3.5磁片,但現在讀取磁片的硬體幾乎被淘汰光了,要怎麼讀取呢?再來發生個地震、淹水,電腦壓壞、泡水,也無法讀取。

電子檔案的安全性,也是一大問題,隨便刪除幾個字,加上幾個字,再儲存,一般也很難看出是否有被更改過,這顯示電子檔案容易被竄改、刪除,安全性有待商確。

綜合以上幾點,感覺還是紙本比較實際,不會有軟硬體、容易竄改的問題,檔案的保存真是一大難題呀!

991116圖書資訊學蛻變與創新國際研討會 by欣如

這次是所上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兩天下來的議程下來,印象中聽到最多的是關於ischool和library school,不過由於英文聽力實在不太行,聽得很吃力,之後要多利用課餘的時間補足英文呀!

中午展示了許多的poster,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主題,有幾個poster主題,自己覺得還滿有趣的,像是A study knowledge transfer in knowledge communities,經過作者的介紹,內容主要是藉由接觸廣告業,做焦點訪談及深度訪談,由於在廣告業中,資訊的傳遞非常的活躍,希望藉由此研究,得到一些想法及方式,能應用在圖書館中,圖書館中資料相當的多,但沒有將這些資料傳遞出去,它們也僅僅是資料,不會成為資訊,更不可能會是知識。然而另一方面我詢問作者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她回答說,由於面對的是廣告業者,廣告業之間有競爭,如何讓對方了解研究的目的,使得對方願意接受研究所需的訪問就很重要,要特別注意溝通的技巧;作者介紹完後,很想要再深入知道研究發現,但目前這個研究還在進行中,尚未有明確的研究發現,不過我很期待這個研究的後續。
另一篇Poster,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n inline Encyclopedias – a case study of Wikipedia and Knol,它是比較維基和Knol這兩種線上百科,Knol是Google所建立的線上百科,它一開始是由部落格式的專家撰寫內容,現在也開放給一般人,但現在申請要先經過審核,審核申請人的專業背景。
研究先決定20議題,去抽取Wiki和Knol裡符合議題的文章,依其瀏覽量、page rank等項以SPSS去做分析,提出六個量化指標,作者有舉其中一個指標例子─可讀性指標,它是評斷其內容的深淺,是適合一般民眾亦或是需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而研究遇到的困難則是因為以前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可以參考的文獻不多,使得研究起步很艱難。

在看過多組Poster後,發現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主題,常常冒出「原來xxx也可以延伸出這樣的研究呀!」很希望自己未來的題目也能像他們的一樣吸引人,也期望自己也能有能力參與這樣的poster比賽。

991221校友座談會心得 by 惠愛

今天是所友回娘家的大日子,所方特地邀請了在不同領域職場努力工作的學長姐回來與我們分享“社會大學”的奧秘,相信大家都獲益良多,對自己未來的方向也多了一層思考。

    同學中有人大學時就是唸圖資系,有人是到研究所才開始接觸“圖資”這個領域,圖資領域的廣闊從這學期一開始到現在的多場演講中大家應該已經見識到了,但圖資所的畢業生在社會中可以在哪裡貢獻自己?這卻是每個人之後一定會面臨的問題。

    成為一名館員,這是許多圖資人選擇的道路。

    成為一名業務!跟館員的形象有很大的距離,不論是內在人格特質或是外在形像皆不同。

    成為一位創業者!!與大多數固定的職業相比,這是一條窄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呢?

    我想今天的重點應該不是在什麼工作比較穩定或是比較有挑戰性,而是在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沒有一種工作永遠刺激,也沒有一種工作永遠乏味,因為任何工作都會有它繁瑣卻必須的細節,就算是許多人嚮往的創業之路亦是如此,相對的,只要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看來再無聊的工作都可在其中發現有趣之處。
   
    我想追尋自己真正要走的路,是一輩子的任務吧!我也還在找尋當中,大家加油吧!

991214電子檔案管理 (Archives Management)心得 by 惠愛

演講者: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許芳銘教授
    今天的演講是一場有趣又讓人有許多思考空間的演講,幾個主題就讓大家討論到欲罷不能,若不是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就這樣讓許教授回家。
    將我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如下:
1.“檔案”的定義
    一份公文,因位處於不同的階段,而有不同的定義。在英文中用各種不同的單字來表達這份公文所代表的意義:當它還在在各單位間流傳時有一個名稱,當它歸檔後又是另一個名稱,當它歸檔很久以後又進入另一個境界…但這不同的定義要翻為中文時,似乎卻還沒有找到一個一致化的翻譯。也許是因為認知上的不同,也許是當時的時空背景影響,總之,現在我們對檔案在各國的定義雖然有了一些認識,但要是拿到一份充滿各種都可以翻譯成“檔案”單字的英文文獻,似乎沒有意外的會有概念混淆的情形發生。
    許老師也提到充滿各種不同翻譯的單字metadata為例,每個翻譯都有他的一番道理,誰也不讓誰,以至於我們這些學生就要成為變色龍:讀不同“幫派”老師的文章時自己心中就要自動轉換一下,參加不同學校的考試就要用不同的翻譯應考;如果參加的是全國性的考試,就只好禱告自己的用語能夠合到閱卷老師的心意。
    討論至此,焦點已經有點轉移的感覺。而我,則想到古人所說:文人相輕,自古皆然。即使到現在依然如此啊!
2.檔案的管理:電子檔案v.s傳統檔案
    若不是今天聽了許教授的演講,我還不知道檔案的管理需要這麼多學問。但是這樣聽起來,有許多問題似乎是在公文書電子化之後才產生的:例如檔案的保存問題—即使小心保管還是有可能在某一天因為電腦中毒、硬碟壞軌、軟體升級等跟資料本身無關的問題讓檔案無法再被提取;又例如電子文件的資安問題,再多的預防手續似乎還是會有漏洞,於是如何保證資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成為公文電子化時代的重要議題。
    相對的,這些問題在傳統的紙本時代似乎並不是問題,以前似乎只要讓檔案被蟲蛀、被火燒就可以盡到保管的工作;在文書運送的過程中防止被截斷就可以保證資料的安全與可靠。
    若提到傳統檔案的分類,則是讓學圖資的我們感到無法理解:這麼粗淺的分類怎麼幫助使用者找尋資料呢?這樣的管理是否有可在探討的空間?尤其是在現在檔案多元化的時代。
    我想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經過長久的時間所形成,自然有其道理。我這個外行人尚未參透其中的奧秘才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我認為檔案類型的轉換勢必會帶給檔案管理人一定程度的衝擊,就像圖資人所面臨的境況一般。今天會由學資管的許教授來跟我們分享檔案管理就是一個說明。但現代的學術是不是就是如此呢?成長、刺激、轉型、融合,只要還活著,就必須不斷面臨挑戰與克服挑戰。

991206圖書資訊學研討會暨優秀論文發表會參與心得 by 惠愛

 這學期到現在已經參加了許多研討會,也聽了很多大人物的演講,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雖然也有聽不懂而感到挫折的時候,但我想這也是一種獲得。
    這一次的研討會,是圖書館界學會一年一度的盛會,其中簡立峰博士的一番演說和各個圖資界前輩的論文發表,對我又是不同的啟發,分享如下:
    未來十年的網路趨勢:Google的許多作法一向是站在趨勢最前端,由身為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的簡博士為大家分析與介紹網路的新趨勢是最適合不過。簡博士指出:
  1. 因為雲端科技技術的成熟,下一代人將不再具有“儲存體”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帳號”概念。
  2. 科技裝置不再具有差異,只差在銀幕大小、有無鍵盤,因為它們都需要上網尋求網路上的服務。
  3. “創作”的觀念改變。閱讀的模式改變。
下一個十年,我已經是所謂的“中生代”,我具有“儲存體”的概念,但必須以“帳號”概念取而代之;在我心目中,總還是認為電腦、手機有所不同,但我也可以使用一隻手機做所有的工作;我習慣在網路資料庫找資料,我能接受電子書,但我最愛的還是實實在在的紙本圖書。
我不是新生代,處於網路科技發展迅速的年代,我只能不斷改變自己以適應這個由不得我而快速旋轉的世界。
這讓我想到圖書館,也就是這幾年的事。一開始大家還在讚訟圖書館的優良傳統與服務,並批評搜尋引擎的不精確與不專業。但看透局勢後,圖書館開始與各種網路科技合作,並期待在這中間擦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這決不是圖書館界沒有把持住自己的原則,這是時勢所趨,更是要繼續茁壯必須的功課。
  優秀的論文、優良的典範:圖資界前輩的論文發表,讓我再次眼界大開,除了驚訝於圖資研究領域的廣泛之外,更被每一位前輩在研究過程中所投入的心力與專注所感動。今天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分享報告,卻是他們3年,甚至5年的研究成果。最後應老師要求給我們的建議,我覺得對即將面臨論文寫作的我們是很好的提醒與鼓勵。對於自己的論文,雖然不希望時間那麼長,但期勉自己在用心度與品質的呈現上也不能打折。做個對自己負責的研究者吧!我在心裡這麼說著。
   

991123「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本質與再生」心得 by 惠愛

演講者: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   
    本身對「資訊社會」這個議題其實沒有太多涉獵,也並不了解,這次老師請來吳研究員以社會學的角度來介紹這個概念,則和以往聽演講的經驗有很大的不同:之前聽演講,大多時候是感到很認同、有時則是完全聽不懂。這次則是似乎知道在說什麼,但卻是愈聽愈有疑問,好像身在五里霧中,找不到一條較為明確的道路。
    社會學家在研究一件事情時,似乎總是要千方百計的把事物的「表象」戳破,討論其最真實的內在。但在討論的過程中,又似乎一定要用到社會學常使用的語言:階級、宰制、剝削等等。
    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大學時曾上過一位老師的實習課,雖然他教的是教育現場的問題,但每次在講課時總是會討論社會階級、知識的宰制、中下階層被剝削等議題,有時我都不清楚今天的主題到底是什麼了,因為一個學期上下來,那位老師永遠在關注階級、宰制、剝削。
    今天吳研究員在演講中又提到這些概念,一下讓我覺得好熟悉又好困惑,熟悉感來自相同的字眼,困惑則是因為我感到吳研究員他的推論怎麼與我的“常識”有許多相悖之處?是因為我是處在底層的“常民”,所以無法參透嗎?
    困惑之一:“菁英”與“常民”的概念
    我並不是很確定吳研究員所謂資訊社會中“菁英”與“常民”的概念的界定,他說在本質上菁英從事的是「複雜化、知識化」,而常民則是從事「刺激反應、簡單容易」。其後在數位落差這個議題中又提到“菁英”與“常民”之間的鴻溝的問題。在我的認知中,數位落差常常指的是數位資源的取得與會使用,例如老人與年輕人間的就有很明顯的數位落差,如果是這樣,後者的所認定的菁英如果在前一個討論中不就只能界定為常民,與菁英的本質並不相符?
    困惑二:規範的形成
    吳研究員在演講之初提到資訊科技對社會帶來的挑戰與困境,既定社會文化被迫修改,其後提出「為還不存在的資訊科技載體做好準備」的想法。但在我認為,社會規範的形成本來就是先有行為才有規範,只要社會不死去,就會一直不斷的改變,我們也不太可能為還不存在的資訊科技載體做好準備,因為再多的準備也不及社會的變化,既然有最無法預測的變數“人”在其中,如何“先做好準備”呢?
    在充滿許多疑惑中寫下這篇心得。正如前面所說,有許多論點我無法參透,也許是因為我無法掌握社會學家的思路,又或者,是因為我只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洞穴中人”吧!

991116-17 -2010圖書資訊學蛻變與創新國際研討會 心得 by惠愛

這次的研討會中,最期待的,就是海報展和介紹ischool的演講。

    會期待海報展,是因為和“大師”比起來,同樣是研究生的碩班生、博班生的研究感覺總是比較親切,我也比較敢提問。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討論、了解別人的研究,我想收穫一定很大。

    
至於有關ischool的演講,我想這會是一個好好認識ischool的機會。

    事實上,在短短的海報展中,我又再一次被震撼到了。和以往那種聽了演講後的感覺不同,而是對於不管是臺灣、新加坡或是日本的研究生所做研究主題的創意感到的震撼與佩服。在與他們討論時,我感覺到的,是研究的熱情、理想與投入,有的題目乍看之下似乎不那麼吸引人,但本著既來之則問之精神的我,在與海報作者一番討論後,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文章。例如學姐研究數位出版系統、日本研究生研究圖書館空間的規劃,台大研究數位典藏等等,在一探究竟後,我最大的感想是,只要認真想,處處都有研究的空間可以發揮,可以是實用的貢獻,也可以是將來研究的基石。

    記得之前在課堂上聽老師說ischool這一群人雖出自圖資,但和“圖”脫鉤,自立門戶,這次總算聽當事人說清楚講明白。以我淺薄的理解是:ischool並不是要和“圖”脫鉤,而是已經把“資”擴大提昇到另一個境界,對他們而言,“圖”不能,也不夠展現他們的目的和企圖,所以才要把這個侷限拿開,跨開步伐走新的路、看新的世界。

    在我認為,圖書館是不會消失的,但它已無法代表“資訊”,它是所有資訊來源中小小的一個點,也許脫離學生身分後,它會是一般人在尋求資訊時最後的選擇,甚至是不會想到的選擇。和每日呈現爆炸成長的資訊領域相比,何者才是具有未來發展性的選項,我想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我在圖書館工作,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來到此念研究所。原以為此生和圖書館已經脫不了關係,但現在我發現了:圖資的研究領域是可以這樣寬、這樣廣,從小小的我到大大的世界,一切還等著每個人去發掘與探索。

991102 -Introduc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心得 by惠愛

991102 -Introduc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心得 by惠愛
演講者:林守德老師
    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到SNA相關概念是在修輔導原理這門課時,經由社會網絡分析研究者可了解一個群題中個體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進而提出適當的輔導對策。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技術,相信應用在班級經營上也可以讓老師事半功倍。
   
    但今天經過台大資工的林老師一番介紹後,我感覺到我對SNA一點都不了解,我把它看得太簡單、太輕巧了。
   
    SNA背後的學術支持,使其能在各領域都可以印證,並進而有所應用與發揮,林老師說明了SNA應用在社會網路、資訊網路、物態網路與技術網路等四種網路的研究與應用個案,想必讓在場每一位聽眾都感到SNA的研究寬廣性。   
   
    我想SNA在圖資領域中的運用一定也是大有可為,所以我們今天才會齊聚在此聽梁老師的演講,只可惜我的背景知識太薄弱,許多內容都無法完全吸收,看來努力的還不夠,要再更加油了!

1206圖書資訊學研討會

1206圖書資訊學研討會
會當中讓我比較有感想的是全球暖化國際研究探討、數位閱讀創新使用者滿意度研究和智慧手機圖書館尋書導覽系統。
之前蔡老師演講提到馬太效應,在這次張老師的研究又再度顯現。馬太效應是科學合作的常見現象,位於邊緣國家的機構如果想加入國際科學合作,或想成為他們的合作者,必須先提高本身的合作吸引力,才能提高國際合作機率。我想,那馬太效應會不會也發生在圖書館館際合作呢?產生大館只想跟大館合作的問題,如果有,那館合的意義就大打折。
另外,數位閱讀創新使用者滿意度研究當中,提到閱讀從小培養,但我的疑問是,那數位閱讀也是要從小培養嗎?如果是,那會不會因為兒童太早接觸螢幕對眼睛健康造成影養;如果不是,那過去經研究顯示,越早接觸電腦科技的兒童,將來對電腦科技的接受度較高,反之,晚接觸者,日後對電腦科技機受度較低,然而,未來和電腦科技密不可分,那我們究竟面對兒童的數位閱讀該站在甚麼角度採取甚麼措施呢?在健康與科技競爭發展上產生矛盾。
圖書館尋書系統該文是以QRcode為主,而近年相關發展包含:紅外線、RFID等。他所提出的尋書是先在網路上找到該書,用手機拍下QRcode,然後到圖書館,手機以擴增實境方式來指引位置,可是如果那本書是錯架情形呢?因為他是以書架來作為地址,那這本書如過住到錯誤的地址,那是不是就會找不到?進而造成讀者對系統的不信任。該研究其實也顯示出讀者在圖書館尋書問題,有時候抄了索書號,但真的就是找不到(大部分是因為放錯),而且還不是一次兩次,是很多次,那種心理的失落讓我有時候根本就不想查館藏目錄,直接到圖書館偶遇一下還比較開心一點。發展尋書系統,我想基本的書要放對還是要先做好,或者如果經費允許,也是有圖書館做自動式的書架,書會回到他正確的位置,只是與其等等那時,不如先好好順一下書架吧。

1206優秀學位論文發表

這場發表當中比較讓我感興趣的主題是:大學圖書館部落格迴響研究、使用者導向線上音樂分類體系、小說閱讀對大學生情境療癒效用。
 圖書館希望藉由部落格來與讀者溝通服務,研究結果發現讀者其實只會看,不太留言,所以圖書館如果要做到雙向溝通(如:參考服務)是有點難度的,且數據顯示多數讀者仍習慣藉由親自向圖書館反應的行為。談到部落格(網誌),不免和現在正流行的微網誌做一比較。如果我們寫網誌,又為什麼要用微網誌?但其實這兩者的設計目的是不相同的,網誌是屬於長篇文章、小品文,而微網誌住要是訴求透過口語簡短的訊息表達立即的想法或資訊。然而,周遭有很多經驗是,當微網誌尚未興起,而部落格當道之時,撰寫文章模式從一開始的長篇分享生活、觀點、文學創作或資訊,漸而因怠惰,而演變成用一句話或幾個關鍵詞。這也讓我思考微網誌的出現或許並不是要破壞人的表達書寫閱讀等能力,只是因應人的行為;也就是,似乎並非是微網誌影響人的行為,也許是人的行為讓微網誌發達。
在線上聽音樂成為生活中很常見或依賴的行為。但不論是在檢索或管理音樂,都會相較於文字資料更為複雜。影音資料有時很難藉由文字輔助說明而達到完整的詮釋與表達,因此,大部分做影音管理或搜尋者,多半採用推薦方式。該研究者提及使用者分類和系統分類,對應webpac上頭的顯示的是圖書館專業的分類,但那是給館員看的,讀者並不瞭解那些意涵;爾後,使用者自訂標籤的想法出現,吵了好久,也未見圖書館增加使用者自訂標籤這個服務,使的文獻和研究理想化,而未落實。好可惜。
閱讀是心靈的一帖補品。過去多半較常聽到音樂療癒,而閱讀部分多半是探討對學習、理解、能力等影響,較少有人關注在人的心理層面,因此,這篇讓我覺得很新奇有趣。但我覺得他的對象抽樣和書目選擇是比較不清楚,也許對象上可以再分析看看不同學院的學生書目療癒情形與選擇。這篇論文也讓我好奇閱讀情境療癒和音樂療癒等差異和個別功能影響。藉由聽別人發表論文,可以啟發自己,頗有收穫。

12/23校友座談

12/23校友座談
今天主講的三位有圖書館館員、資料庫的業務、還有老闆。
現任館員的學姐一開始跟我們談到對圖書館員的形象。我開始試著回想我還沒進圖資領域時對館員的看法,大概就是很慈祥悠哉的一群阿桑。在我大學念了圖資系後,就對館員的印象改觀,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大學圖書館比較重視圖書館發展,所以在用人上要求會比較嚴格專業,另外原因是校內有圖資系所,所以圖書館裡有很多圖資專業背景的館員,使圖書館服務品質提升。而從學姊身上也看到新一代館員的活力與專業提升,此外,也提到需要瞭解主管在想什麼,我想學姐是想提醒我們注意察言觀色,讓自己工作表現和在職場過得好一點;我想藉此也可以觀察這個環境是否具發展潛力,不是單方面的讓自己屈就。
資料庫業務的學姊,分享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的話「魔鬼就在細節裡」,要培養細心耐心,很像業務說的話。另外,想要當業務,可能還先得學會接受被拒絕,另外跟個性有很大關係。
最後一位學長是自創品牌當老闆,這條路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可是他現在閃亮亮的背後其實也經歷過一番苦難,很幸運的是他現在重見光芒,然而我其實會想知道他面對難關處理更細節的分享,因為大略的提及經歷,會有一種努力撐過去就贏的結論,可是這與事實有差距,創業這事不是努力就好,但沒努力一定不行,想想我們在台上看到聽到那些成功的人閃著金光,可是走這條路在台下黯然失色的人滿坑谷;可是在大庭廣眾下似乎問的太細節會不禮貌或者影響講者心情,或者也許很多事要詳細了解也不是一時能說完的。另外,他的產品族群是針對小眾人並發揮極致,這又是條很風險的路,可見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很佩服,但不見得效法。
你想做甚麼工作?這個問題從小時候作文題目的我的志向一路陪伴到現在,然後很有名的一個答案「錢多,事少,離家近」或者很多人追求工作和興趣一致,不過年紀大了以後就會知道很難。

2010/10/27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教育場

2010/10/27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教育場 
閱讀是一種習慣,需要從小培養。
在我們升學主義的教育裡,這句話究竟是覺醒還是淪為口號?
如果把一切矛頭全都怪罪於教育政策,那真的就很難培養閱讀習慣了;然而,當孩子不停向老師發問著許多為什麼,而老師的回答卻著重在於這個不會考,那個會考時,無形之中壓抑了孩子的好奇心,漸漸地也逼著他們擠進升學主義的環境。我覺得的從這種現象,應該要關注的點在於:政策、教師、家長這三者。其實不是只有教育政策的因素影響閱讀,教師和家長也需要省思,然而,長久以來的環境,讓這些教師和家長也是這樣一路走來,所以他們甚至沒發覺這種教育發展是有問題的。
 在我這個年代,身邊有好多人補習班經驗遠大於圖書館,圖書館淪為K書中心,即便校長說花了一百萬購書,但去圖書館的人卻沒有明顯成長,圖書館的角色變得沒有阮甘納桑說的那麼偉大那麼有價值,而當我覺得感嘆之時,教育部近年開始重視閱讀,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紛紛響應時,似乎又見希望。有些學校開始有定期讓學生去圖書館閱讀、公共圖書館開辦閱讀活動越辦越有起色,當自己親眼看見圖書館一點一點在進步在改變時,覺得圖書館似乎漸漸找回自己的角色。但我看到的也許只是那一角落的繁華興起,而未見那一片的荒蕪。落差一詞又再度被請出檯面,數位落差、閱讀落差、資源落差……。這好像是不可杜絕,卻又不能忽視的問題。在這場演講中,看著學者們為這些偏遠地區發聲與努力,縱使不知道日後會不會有很顯著的成效,但改變這種事就是一點一點來吧,先有個起頭才有機會發揚光大。加油,加油~!!

1123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

在思考資訊科技使用和資訊社會平等之間的矛盾與糾葛前,應先探究其本質與兩者間的雙向挑戰與回應的再生現象。
科技對我們人類是好還是壞呢?  科技產品在人的需求與希望下誕生,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卻也恐懼或厭惡著科技的這些便利。很矛盾。你以為你掌握了某某,但卻也逃不出某某,因為資訊科技帶來好多"便利"。想要遠離塵囂去放鬆隱居,隨便一封信或一通電話就立刻被拉回來,那就關機阿;然後其實你就發現這些"便利"造成你的不便。
資訊科技可以促進交流,便利傳播,縮短城鄉差距;諷刺的是近年很夯的議題叫數位落差。以為已經擺脫過去資訊和知識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但猛一回頭看又發現依然有其牽絆阿。在資訊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喊著"創新、創新、創新",創新很有可能帶來變革,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變革,當社會中居高位或掌權者排斥變革的時候,那就會遭到反對阻擋。
「沒有它,我還是過得好好的不是?!」這是一個阻擋創新的念頭,然後有意改變的人就會說「但有了它,你就可以~~~」然後控制這些話的大頭們,說得漂亮,唱得響亮,局勢也就差不多定了。瞧,都掌握在他們手裡了呢。資訊科技發展下,在資訊社會裡的菁英仍是掌握者。
社會由人組成,人本身就是個很大的變數。社會環境影響思想,思想控制行為,行為在影響社會環境,這是一個循環。我想科技本無罪,有罪的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企圖操控的少數分子。而資訊科技常主打著"縮短彼此的距離",但有時是讓彼此一些隱性的距離更遙遠吧。

1214政府機關電子檔案管理

「檔案是叢林」
公文(前端) → 檔案 →典藏(後端)
Records items files document 我們習慣攪和著這些字,對這些字義模糊,也用來表達我們的模糊,用模糊的字表達模糊的義等於亂七八糟 
document歸檔後成了Records,而有價值的紀錄為Archive (此為典藏的概念)
我國檔案的定義:依管理程序而歸檔管理之文件與文字資料。
而 何謂 電子檔案 ? 即:歸檔之後,在檔案管理單位稱之。基本上電子檔案管理原則包含:完整性 真實性 可及性。
相較於圖資,檔案學對資訊組織較弱,對內容分析較強。
檔案管理很複雜,其目的是「如何將資源有效管理與保存典藏,並讓取用更便利吧」
但過程中間,光是"保存"就有很多要注意。要使用什麼媒體? 要使用什麼格式? 要怎樣的保存環境? 解析度多大?......
會中發現,即便是數位化的時代,紙張仍有其重要。紙張可以放得久、而科技載體日新月異更替速度快。許多人還是會用紙張備份重要文件。圖資領域的資訊組織主題分析等概念,在檔案管理也看得到其影子;但因為所管理的東西其性質有所不同,故有異。但其實可以互相參考,截長補短共同合作。
可能我們都有紙張與電子的經驗,現處於紙本與電子的交鋒期,有人說以後是不是會沒有紙(無紙世界)。現在不會沒有紙,是因為我們無法完全擺脫使用紙張的習慣;而未來好幾代後的人,可能反而因較少接觸紙而較習慣電子,然後漸漸地淘汰紙本。也許現在裝著過去與現在經驗的我們去爭吵未來,或許沒那麼準確,不過卻也能給現在的我們帶來一些發想或點子。

2010圖書資訊學蛻變與創新國際研討會

1116-1117這2天,所上辦了盛大的國際研討會
其中最讓我感興趣與有收穫的,就是來自各地的poster展
以下是去跟各海報小組的交流筆記(編好對應攤位)

1. An Automatic Literature Review Generation Method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Papers
 文獻處理機制是:先經過手動資料處理,放進資料庫提供自動化檢索
 在手動資料處理品質而言,為確保品質會先教育訓練,另外還會有一層審查機制

5. The Behaviors of Book Selection Under Utilitarian and Hedonic Scenarios:A Case Study on books.com.tw
 實用角度:有具體行為目標,會仔細評論
 Len model (實際-資訊-個人主觀)
 訪談9人,研究生(近一個月用過博客來網路書店)
 預期目的:圖書館opac,可以提供資料(圖書)封面,此可更吸引讀者點選,(網路架構介面與樣式設計做改良)

6. 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n Online Encyclopedias - A case Study of Wikipedia and Knol
 比較相似的文章,抽樣方式為
    1. 高品質文章:有經審查過
    2. 相關議題
 Wiki 大眾編輯;knol起初是專家執筆,後來准許有相關學科或背景的人可編輯
 此議題過去多為質化研究,該研究者採量化研究,其量化指標為每年平均瀏覽差
 希望藉由此研究能找出一些較好的指標供日後評判用 (指標:易讀性在該研究是重要指標)

7. An Interactive Quiz-based Approach for Inferring Users’ Movie Preference
 實際架設線上平台,對使用者作調查,有使用者評分機制
 透過問卷調查,進行推論,再網站改善
 關係與功能
    1. 關係:使用者與電影、使用者與使用者
    2. 功能:推測喜好主動推薦給使用者、使用者與愛好電影的相似度與關係
 隱性:霍元甲(隱喻-動作武打類)  鐵達尼(隱喻-愛情類)
 顯性:曾看過的電影給予評分
 過去網站的一些評價是管理後來人員給定的,研究者希望加入使用者的意見,提共更貼近使用者的服務
 關於推薦功能與被推薦者的喜好符合程度還未調查

8. A Library Learning Commons Like a Food Court
 讓圖書館學習空間就像百貨公司美食廣場一樣
 目的:改造圖書館空間,提供一個有別於傳統圖書館肅靜嚴謹的概念
11. Establish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Services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n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學術出版和大學圖書館關係甚密,傳統出版和數位出版主要是載具上的改變
 選免費又有定期更新的系統:OJS
 面臨的一些問題
    1. 很多單位只有紙本沒電子(因:經費或不會用)
    2. 系統界面有點複雜,故要做好教育訓練
    3. 很多來教育訓練的是小編,因此一些主編主審無法實際了解該系統,建議可把教育課程做成線上課程如校內OCW大家可以去學或重複看
    4. 缺乏進階搜尋
12.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llection - Level Description to Taiwan’s Digital Archives
 探討排名指標的判定
 發現某些指標其實具鑑別度,不須分這麼多指標,有的甚至分到小數點後幾位來評,研究者認為有點多餘
 主要研究目的是找出關鍵性指標
14. A Study of the Linkage of Library Science Curricula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 圖資系所開設XML課程,對學生找工作和專業上的關係探討
 國外偏重實務,國內則理論大於實務
 調查2001-2009畢業生的xml認知和滿意度,1/3認為非常有幫助
 採隨機抽取,但回收率很低,另外還有深度訪談館員、系統人員、老師
 調查結果顯示xml課程能增加專業能力,但工作內容非資訊或系統者,則不覺得有很大的重要性與幫助。xml被認為是圖資的核心能力,特別是將來要走系統資訊的人,更是重要。

16. A Study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Knowledge Communities
 以文化創意產業利用知識活躍的情形來做為圖書館參考或學習
 選擇以廣告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
 焦點團體訪談 (創意人7 ,AE3-4)

這次盛會,蹦出很多元的主題
增加了視野,也讓學習的觸角向外延伸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20101221-校友座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所友齊聚一堂的日子,這麼難得的機會老師當然不會放過,請來了三位所上的傑出學長姐為我們做一個分享。學長姐們都很有成就,而且三位代表的剛好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典型。

瀅芳學姊是用功的代表,告訴我們就算是邊寫論文,邊處理細碎雜事,只要肯下功夫,要考上公務員不是不可能的!雖然學解說運氣運氣,但是沒有七分的努力,光有三分的運氣也是沒用的!

暘萱學姊是經驗豐富的業務, 說明只要有能力,想要進科技業工作也不是個問題,但是要能跟學姊一樣流利的好口才好像不容易訓練,哈哈。

而世亮學長則是衝衝衝的追夢者,雖然創業經歷令人無法想像的多舛,但是現在也成了開店當自己的老闆。現在看來很穩定,但是一路走來的大起大落,我只能說我還是乖乖唸書好..

聽完學長姐的分享,聽出他們成功背後似乎還有很多辛苦,不是說找到好工作就能一勞永逸,因為工作上還是會遇到困難的。就像大學畢業後常聽說的「沒有一條路 是簡單的」,不管選擇走哪條路,各有各的辛酸,但是不經一番寒澈骨,哪來梅花撲鼻香?期許各位都能朝著傑出所友的道路邁進!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12/21 校友座談by德厚

今天一開始以很快樂的聚餐和抽獎活動作開頭,很久沒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慶祝的感覺了,接著,在課堂上,老師介紹了三位畢業的校友,有兩位學姐和一位學長,分別任職於台大圖書館的館員、私人企業的業務和自立門戶的小老闆,學長姐們主要都在將自己的工作和過去在碩士班所學做一個連結,強調他們曾經充實過甚麼,而導致現在他們現在可以發光發亮,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老闆學長,他過去竟然還遭遇事業的大失敗,而讓自己負債累累,但堅持不放棄和獨具領導人風格的他,再次站起來時候,真是令人驚艷他的表現,還有在台大圖書館工作的學姐,也是曾經在高普考中名列前茅,今天讓我最有收穫的感想是,天下無難事,只求不放棄,堅持至到底,行行出狀元。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有關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此次葉乃靜老師來分享關於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幾點思考。

在圖資領域之中使用者的資訊行為一直是被重視的,由於圖資領域之中提供給使用者資訊,但是使用者需要的是什麼、或是說使用者是如何取得、如何利用資訊的,對於我們來說其實也間接影響了我們能夠提供的資訊以及能夠給予的幫助。在乃靜老師的演講中,可以發現到許多研究著重於在工作之中所面臨的資訊行為比較容易被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們不可以擺脫日常生活之中對於我們的影響可能更加的大。

日常生活之中有著許多重複、例行的作業,但是也又例外的時候,不過常被研究的大多都是在於那些例行的、control的部分,而對於不確定的部分則是時常被忽略的!
對於大多數人有辦法控制的部分研究的較多,而不確定的部分則研究的較少,相較之下覺得這樣子的研究也許貢獻度並不事那麼的大!由於能夠例行的日常生活對於人們其實是能夠掌控的,而不能掌握的部分也許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才是比較希望能夠瞭解的。
我想培養找尋到真正有研究價值的議題,突破既定的研究想法對於我們研究生才是一個最大的考驗吧。

991019-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by 忠諺

 本次講者:劉信雄主任

 「為什麼讀者都跑去用Google、Yahoo? 為什麼都不來用圖書館網站找資料?」

 上述大概是圖書館一直很困惑的問題,事實上現今的圖書館一直對於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的出現抱持著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原因在於圖書館持續試圖的告訴自己,也想告訴讀者「圖書館有很多資源,可以來使用啊?」,但是偏偏讀者並不領情,為什麼圖書館網站一直沒法吸引讀者,這是圖書館很想知道的事情,但也是圖書館一直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問題。

 這些的問題都在進行「使用者研究」的過程中,試圖去找到可能與可行性的答案,劉主任提到的使用者研究經驗,是可以提供圖書館網站做為借鏡之用的,事實上,就以圖書館網站而言,很多網站都是以圖書館業務本身做為網站架構,一些圖書館的詞彙相對於初次使用圖書館的使用者是相對陌生的經驗,因此,當使用者使用一兩次的使用經驗,如認為不好用,就未必會繼續被網站所「黏」住,使用者就直接往搜尋引擎的方向前進了,因此圖書館網站對於使用者認為「好用」的感受,仍有很長一段的時間需要努力。


 

991102-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y 忠諺

 本次演講的主題是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由台大資工系教授林守德老師講授有關於他自己在SNA與實際進行的研究。

 在本次演講中,講者提到社會網路分析的相關研究,將人視為節點,而連結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節點連結的密度與擴散程度,將社會網路的圖形繪製出來,林老師同時也介紹其研究室的實作-透過技術去抓取Plurk上的噗,進行詞彙斷詞的剖析之後,分析該噗的情緒字詞,再利用midi產生音樂出來,這是很有趣的實作。

 但個人在想的是,在進行SNA的分析之前的資料取得、收集、整理與分析,因為網路的資訊相當多元且複雜,如何找到規則進行剖析才能夠讓資料「乾淨」,而不是剖析出一堆垃圾,這個是對於現在要進行研究時,較需要耐性處理的一個環結。

 另外,可能這方面與目前在進行的研究也有一點觸發的想法,透過log分析找出人與文章的關係,再進行SNA的分析處理,為目前所想到的研究發想.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991123-資訊科技與資訊社會 by 忠諺


 「資訊科技導入社會後,人是否會因此而更快樂呢?」
 「科技是否來自於人性?」

  資訊科技的導入是否會讓人變得更快樂?或是讓人感覺壓力越來越大?這樣的問題似乎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對於活在大量資訊技術涉入的年代的人們,每天接受到的,就是來自資訊科技所散布出來的訊息,眼睛一張開,看到的就是電視新聞、網路上的各種訊息(Facebook、Plurk)、開車會用GPS、打電話用手機,透過資訊科技,看似將人們在地理區域上的區隔打破,把人與人之間的連繫距離縮短,讓連絡變的更加容易,但是否能夠讓人們更為熱絡?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在很多人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MSN,一開始的時候加入很多人,同時也會覺得至看到在線上就可以連絡的上,但是久了之後也發現,再怎麼會連絡,可能都只有少數的人,剩下的從線上就變成永遠離線狀態了,也因此科技幫助人們能夠更快的連絡到對方,但是也可能變得更加的疏離。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每個世代的影響可說是難以衡量的,掌握資訊科技的人們,究竟是走向菁英或是便民,讓人們走向熱絡或是走向疏離,都是每個世代可能想要知道的答案,但是惟有不變的是-人性才是最難以測度的。